韵味浓郁的江城民居
乌江盐油古道的繁荣,催生了千里乌江沿岸江城的兴盛,当我们今天走进那些斑驳古墙夹道的幽幽小巷,会看到那些以姓氏命名的院落。这些就是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江城民居。这些家族基本上都是靠经营盐油起家的。如思渠的田家院子、华家院子,沿河的周家大院、熊家大院、肖家大院,淇滩古镇的张家院子、刘家院子、王家院子,潮砥的黎家院子,思南的刘家桶子、艾家桶子、郭家桶子、田家大院等等。走进这些沉淀着的岁月记忆的江城民居,给人一种沧桑的感悟。
刘家桶子
位于梵净山麓的朗溪离乌江不远,它是靠乌江盐油古道的盐巴发展起来的一个古镇,它的传统建筑有乌江特色,也有梵净山风格,现有木结构建筑22842.8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18309.4平方米,最高楼层为四层砖木结构,民房多为以前修建的封火桶子。朗溪现有封火桶子45家,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王家桶子和张家桶子,王家桶子因其地势险又称为高厢房。这些桶子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吊脚楼”房、木板结构瓦房、砖木结构四合院的建筑形制和特点,构成了乌江独有的建筑风格和民居特点,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反映了人们在长期的土司制度统治下所处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
朗溪古镇一景
乌江封火桶子独具特色。格局皆为封火墙围护的四合院。其建筑多为三柱二瓜或五柱四瓜的小青瓦房屋。正房与厢房、对天连成一体,梁架结构皆为穿斗式,置龙门于一角,天井内用青石平铺。正房前用青石铺就阶沿,客人登堂入室大有舒适之感。正房明间为堂屋,置香火牌位,次间为寝室,稍间有的置厨房或寝室。面壁下部为走马板,上部为篱笆粉壁。大门上端书有书法遒劲的“积善家”三个大字,白底黑字,十分醒目,引人入胜。厢房为雕花窗,工艺精湛。正房和厢房的木柱、板壁、门窗均有雕画,多方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再就是乌江岸边的淇滩镇的封火桶子也很有特色,淇滩镇的主街宽不过四五米,两边的木屋铺面一个挨着一个,门前码架长长的板摊三脚马、四脚马,供赶场摆摊售货。木屋居多,有吊挂柱的,有雕花窗的,古色古香。风格独具的,还是那桶子屋,两边高墙,飞檐翘角,艳图彩绘,特色明显。
两三百米长的街面全部由青石铺就,时间长了,踩的人多了,每一块都光亮滑润。两边林立的是上了档次的房子,不是八字大门的深宅大院,也是花窗亮檐的吊脚楼宇。刘家院子正门是一字镂花木门,门额上,红军留下的区委会的门牌清晰醒目。门厅宽敞,四合天井明亮。石雕、木雕,工艺十分讲究。雕有“麒麟送书”、“吴牛喘月”图案的花磉礅,工艺精湛,构图新颖,连地脚石也过了细钻,或回纹或人字纹,装修设计相当细腻。王家院子,八字大门,门厅宽阔,正房、配房在设计上更胜一筹。正房两边穿牌全部装齐,密不透风。尤其是天井中的两个石花礅,很有特色:高60余厘米,下四方,中八角,相接处为帘状雕饰,上为四方外翻圆形瓦面,创意新奇,工艺独到,实为少见。肖家院子,门朝南开,前为纵巷,牌楼式大门十分讲究。
还有张家院子。门前一个小石院坝,牌楼式八字大门。张家原先是淇滩首户,门前有四个石狮:一对雄姿威武的大狮坐守在大门之左右,还有一对抱拳大小的下山狮立于两门石方的半腰。天井中那两对石花礅,瓜状花雕,工艺精良。尤其是正殿右房内的两块长3米、宽1.1米的金字巨匾,一匾行书“富有日新”,运笔自然,力透纸背,当属上乘书法;一匾楷书“金镒流晖”,笔酣墨饱,雄健浑厚,端稳威严,一看便知出自名家。
土家族民居
淇滩古镇由于历史悠久、集市繁华,多有米粮、牲畜和桐桕集散。同时还聚集了许多能工巧匠,铁器具制作、铜银饰加工和竹木器编造远近有名。如今古镇建筑保留完好,民族特色浓郁,宅院装修设计精美,工艺精湛,文化底蕴丰厚,是乌江边上不可多得的观光景点。
一般来说,凡是这种封火桶子建筑都是经营食盐的场所,即乌江盐号。当然也有类似院子的为民居,或会馆、或宗祠,但毕竟不多,且并非都是一个个封闭的空间。乌江盐号一般都有一正两横,一个天井坝,然那临江的一面都却是全敞开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院内空间与院外空间彻底融合。凭着那低矮的石坎,便可饱览江岸风光、一江秀色。
封火墙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东达海岸,西至四川盆地均有分布。而这一建筑形式最多也是最成熟的地区当属皖南,皖南或许是它的诞生地,并由此向外辐射。当然这还不是最后定论。但土家建筑的封火墙,显然是受东边来的文化影响。乌江的民居,封火墙已遗存不多了。倒是乌江人建造的盐号、川庙、会馆,给乌江留下了一个个能证明其文化来源的例证。
天井是从北面传来。天井的封闭性特征暗示着它是由远古的穴居演变而来的。穴居本是北方民族的传统,乌江的井院合围式干栏建筑,表明了它是由北方的天井和东方的封火墙加上自身的干栏式建筑三合一的产物。
周家盐号内景
盐号的室内布置
当然,天井很可能也是经由东边传来的,因为在皖南,天井已经和封火墙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是那样珠联璧合,那样完美无缺,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糅合而本地化的。天井不是长江流域的土特产,却可能和封火墙一起传入武陵山区。
如果说,北方的四合院体现了儒家礼制的尊卑秩序,徽州民居显露的是商人寸利必得的心理特征,江南水乡民居透露出的是传统文人闲适的雅趣,那么,这武陵深处的乌江盐号则充溢着一种道家哲学朴素淡泊和超逸清远的精神气质。
原先像这样带有封火墙的四合院的盐号建筑,在武隆、彭水、龚滩、淇滩、潮砥、思渠、洪渡、沿河、思南等地,随处可见。然而,物换星移,风流云散,昔日的辉煌已渐渐淡去,乌江盐号建筑终于蹒跚走到了今天,所剩无几。能像思南周家盐号这样完整保存下来的,更是少而又少了。清道光年间,周镐璜耗资3万两银元,在思南当时最繁华的城南黄金地段修建了这个商住两用的“和顺盐号”。这间盐号建筑坐落于繁华的安化街,坐西向东。占地1500平方米,大小居室30余间。由正堂、南北厢房、对厅、盐仓、厨房、龙门等组成。如今龙门已毁,所幸其余建筑保存完好。
思南刘家桶子是思唐镇的一组古代民居建筑,位于城南。刘家主人过去也是经营盐巴、酒店生意的,从小岩关进思南城的顾客必经这里,其建筑格局颇具乌江特色。根据地形,建筑布局由龙门、石墙、石砌台基、照壁、正房、厢房等组成。院落狭长,小巧玲珑。
桶子是一种封闭式建筑,外围为青砖砌筑的围墙,主人从龙门进出。龙门为木质建筑,上盖青瓦,古色古香。进入龙门便是照壁,避免了一览无余,使小小的空间也显得山重水复,也有风水的讲究。绕过照壁,才可见院子的庐山面目。高高的石砌台阶上是正房,侧面是厢房,长短相间、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呈现一种内在的韵律。
木房内外都是木雕花窗,古朴精美,花鸟虫鱼,呼之欲出。尤以图案化的蝙蝠最为生动,寓意深刻。“蝠”者,福也。
其中一户人家的花坛青砖是上等瓷泥烧制,青砖上浮雕多为花草,造型生动。砖与砖镶在一起,其图案又相连成一个整体,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此外,思南城同类建筑还有艾家桶子、郭家桶子、盛家桶子、陈家桶子等。这些桶子关上龙门,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家居了。这些桶子,为我们形象地诠释了古人对“家”的定义。位于思南县文化馆(原县城武官衙门)后面城墙上方,建于1930年,名为“天水第”的艾家桶子,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占地360平方米,分正房、左右厢房、对厅、龙门、院坝。正房后修建有厨房、天井、猪圈、厕所。除龙门为石墙外,全为瓦木结构,雕有窗花、木栏、阁楼。院坝上有花台,种有花草竹木。艾家桶子的修建者为艾森荣(1882~1937),字子父,他在思南城开设“德和园”商号,向外贩运黔东北土特产至上海、广州、汉口、重庆、湖南等地,运回盐、布匹、绫罗绸缎、毛线、日用百货、高级食品等,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他便修建了艾家桶子,艾森荣一生勤劳俭朴,好善乐施,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钱粮资助贫困家庭和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