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盐烙下的印记
在渐行渐远的那些岁月里,浩浩乌江舟楫往来,白帆云集,昼夜繁忙的众多码头上,停靠着一只只歪屁股船,穿过无数惊涛的盐商、船夫们,从船上卸下盐巴一步步登上山城、集镇那一条条悠长的石板小街。于是,这乌江沿岸的山城、集镇里,就有了来自陕西、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商人,接着就有了热闹的城镇、会馆、盐号,成为巴盐烙下的印记。
《思南府志》说“乌江下通蜀、楚,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元末明初,大量外地移民迁入思南宣慰司,以陕西、江西最多,如今的黔东北人,许多人的祖籍是陕西或江西。川盐入黔的巨额利润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涌入乌江沿岸各大码头商埠,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客商在乌江沿岸留下大量建筑。至今尚存的有陕西人在思南修建的西秦会馆,江西人在思南、沿河、印江修建的万寿宫,四川人在沿河、潮砥修建的四川会馆,即“川主庙”或“川主宫”。如今思南的万寿宫、府文庙、川主庙、王爷庙、永祥寺、“周和顺盐号”等均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和顺盐号
周和顺盐号
一个盐业老号至今在思南依然保存完好,这就是人称“周家桶子”的“周和顺盐号”。这是一座四合院木质建筑,位于思南县城乌江西岸,在四面马头形的封火墙内,由正房、对厅、两厢、盐仓等构成一个封闭式四合院,有大小房屋30多间。其中花园、天井、排水系统等布局巧妙。
盐号天井内尚存大石一礅,石上有孔,刻有“斤两”等字,显然是个秤砣,是盐号当年使用的石头秤砣。周氏祖籍为重庆龚滩,清末迁居思南,开设“和顺”盐号经营川盐,将来自涪陵的川盐运销思南、石阡、印江等地。
周家盐号
思南川主庙
汉代李冰塑像
无论是乌江沿岸的西秦会馆,还是富丽堂皇的万寿宫,都彰显出一种明清时期乌江沿岸的开放性与文化的多元性。的确,那时乌江虽处西南边远地区,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视野。川主乃四川本土之神,是巴人后裔李冰的神化。李冰为战国秦昭王时的蜀郡太守,因修建都江堰而名垂千古。史载其“凿离堆以灌溉诸郡,沃野千里,而无水患”。李冰治水,变水患为水利,造福于民,故被川人神化并奉为“川主”。在四川的土地上建川主庙,一点也不奇怪,但它却在贵州境内的乌江沿岸随处可见,其实道理很简单,乌江水急滩险,常有水患,修建川主庙,乌江的巴人后裔们岁时祭祀,希图借李冰之神力而变水患为水利,这固然是土家人建庙的初衷,也是川黔文化交融的结果。
思南水通巴蜀,山连荆楚。因为盐运的历史需要,形成了从四川自贡经长江、乌江进入贵州,辐射黔东、湘西的一条盐运古道,这也是一条江河文化走廊。而乌江航运的兴旺催生了思南的繁荣,五湖四海各路神仙云集思南也就不足为奇。其中,当以四川(含重庆)人为最。不仅有腰缠万贯的盐商,更有筚路蓝缕的普通川人。据《思南府志》记载:“弘治以来,蜀中兵荒,流移入境,而土著大姓将各空闲山地招佃安插,据其为业,或以一家跨有百里之地者。流移之人,亲戚相招,缰属而至,日积月累,有来无去。因地产棉花,种之获利,土人且效其所为,弃菽粟而艺棉。”可见,川民的涌入,不仅使这里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生产关系也起着一定的变化,同时还带来了种棉技艺,并将之推广,在获利甚厚的同时也带来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异地文化。这样,川主庙的存在,就是一种历史佐证。那些怀着打拼梦想的四川人背井离乡,远赴略显荒蛮的乌江,也许确实需要这么一个精神家园,寄放他们的归心与乡愁。
思南川主庙依山而建,背倚白虎岩,前临乌江,在地势上利用天然坡度,建筑自下而上渐次升高,坐南朝北,因地制宜,布局上匠心独运。不仅具有川式传统建筑特征,还有思南山城建筑的地域特色,更有巴文化的内涵。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由正殿、前殿、两厢组成一个四合院落,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讲求中轴对称。可惜前殿被拆,现在仅存正殿、两厢、抱厦和后殿,原有风貌犹存。
思南王爷庙
王爷庙,这名字有些奇怪,让外地人不知所云,然而,它确实是是乌江盐油古道上劈波斩浪的船帮们心目中的圣殿和聚会场所。广袤中华大地,只有乌江沿岸土家族地区有专门为船帮们建筑的王爷庙。明清时期,乌江盐油古道繁荣昌盛,所以,王爷庙应运而生,几乎遍及乌江沿岸所有城镇。像彭水、沿河这样的城镇,一城还有两座。但能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的,就只有思南的王爷庙了。
思南王爷庙始建,于明朝中叶,一度被洪水冲毁,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背倚白虎悬崖,前临乌江江水。阴阳五行学说中有“金生于水”之说,建庙于峡谷出口河流迂阔之处,暗含平安、紧锁财运之意,也有借白虎之威,借巴人之魂,镇洪水之灾的意思。两进四合院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四周封火高墙。由外而内依次为山门、戏楼、正殿、及两边厢楼、后殿、僧舍等建筑,占地约600平方米。有两厢、抱厦、正殿、僧舍等,正殿雕刻非常精致,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结构,悬山青瓦屋顶,昔日辉煌依稀可见。
清代杨泗将军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王爷会,是米粮业、行商、走水船帮行会。乌江船帮须打酒、割肉、杀鸡,还要敲锣打鼓,鸣放爆竹,抬整猪整羊去王爷庙举办王爷会,祭拜民间道教水神,除妖斩鬼平定水患的杨泗王爷。祭祀时,要焚香、点烛、烧纸钱。杀鸡是最有特色的一项仪式。鸡要大红公鸡,并要威猛雄壮,富有生命活力,将鸡杀了后,将血涂在船头,鸡毛贴船尾,再挂上长钱以表示祈祷。随后,还要请人吃饭喝酒,共同祝福平安。船帮在祭拜自己的神灵杨泗王爷时,极为虔诚,因为杨泗王爷是保护他们生命平安,行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的象征,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和精神支柱。
在思南,任何行业办会除祭祀本行业的祖师爷外,都要祭祀财神和镇江王爷。作坊、商店的学徒都要交敬神会的股子钱并在神前叩头才算入帮。“吃饭要上粮,买卖要帮会”,乃是清代和民国年间做生意的习俗和帮规。
至今,乌江还有放河灯的习俗,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思南中和山华严寺的和尚、居士就会扎好五颜六色的彩色纸灯,内点蜡烛,放入乌江之中,同时焚香化纸口念佛经,是为了纪念杨泗王爷。
万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