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仰戴在头上
土家族儿童服饰的突出特点在帽子,按年龄和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戴“冬瓜圈”,冬戴“虎头帽”、“狗头帽”、“鱼尾帽”、“狮头帽”。土家族儿童尤其喜欢戴“虎头帽”,一有辟邪之意,二有崇拜白虎的意思。冬天,不管戴什么帽子,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挑刺着“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福禄寿喜”等花鸟图案和汉字外,在帽子正前面缀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质菩萨装饰物;帽顶及帽后吊有许多银牌、银铃、银馨鱼、银虎爪。
土家族儿童头饰
土家族成年男子要包白头帕,头帕长为七至九尺,包成“人”字格,称之为王字头,有崇拜白虎之意,左边留有长约二寸的帕头。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到土家族地区考察时说:“这一带地方,一般喜欢在头上包白帕子,白帕子代表老虎,因为虎头上有三条白毛,通常称为‘王’字头老虎,包白帕子就是崇拜老虎,也是崇拜祖宗之意。”家有老人过世,孝子包的孝帕包法又不同,孝帕一定要遮住头顶,后方要拖两尺长的帕头。
土家族妇女头饰就更讲究了,有句俗话说:“头发一枝花。”山歌也唱:“阿妹头发二尺八,梳个盘龙插鲜花。”土家族妇女头发式样繁多,有20余种,争奇斗巧,各具风韵,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妇女头饰因人因地而异,但各有风韵。或编成小辫,或梳成盘龙髻,笼丝质发网,然后戴上各种不同的银质饰花,发式有年龄之分,有未婚已婚之别,不能随意梳,否则会闹笑话。小姑娘喜欢将头发梳成一条独辫子,辫梢扎着彩色布条,拖在背上,随行走而摆动,显示出少女健美、活泼的风韵;年老的妇女大多喜欢在后脑绾一个粑粑髻,显得老成稳重;年轻的媳妇们爱梳麻花头和太极头,别上银簪,套上青丝网子,头包五至七尺的青丝帕,现多为毛巾帕,包成厚厚一叠,呈大盘状,既显得年轻,又不失庄重。而新娘在即将出嫁的头天夜里,更是要让娘家人为她们精心梳理一种她们认为最好看的发式,这就是土家族婚俗中最为古老的仪式——梳头。
梳头仪式是夜深人静时在新娘的闺房里悄悄举行的,非常庄重。母亲把女儿的头发解散,用男方事先送来的黄杨木梳子象征性地梳几下,然后由一位心灵手巧的婶或嫂为新娘开眉,把头发梳理成粑粑鬏或兰花头什么的,挽巴髻,亦叫高巴发,额头上要收拢。再抹一层茶油,使头发乌黑油亮,光泽可鉴。若是富裕人家就更为讲究,要在头发上插银质的金瓜针、茉莉针、麻花针、瓜子针,银针三支、莲蓬一支、芭蕉扇一对。有的还戴箍箍帽,帽前缀一个银宝花,银宝花上钉一对龙,龙后一对凤,凤后一对虾,虾后一对银帽襟,襟下缀凤九只,凤后各含银摆坠三颗,有的在髻上插簪子,戴匝心花,高巴发的左右两边各戴一朵银质的后围花。另外,还要插上一根有梅、菊、牡丹等三种花的花扦。在前围戴“勒勒花”,其形是用三个指头宽的布带,正中上缀有玉石做的花,四围是银质花朵,头顶插有银质的麻花,或“银镶玛瑙抽心花”,“巴耳花”、“玉石花”或“石榴针”,整个装饰高耸入云,行动起来头上饰物就如花枝摇曳,耳上吊有金银耳环。行走时,坠子摇晃,闪闪发亮,光彩夺目。
梳头仪式要一次成功,不能重复,意思是新娘出嫁夫妻一世恩爱,白头到老。梳头时新娘要唱“哭嫁歌”:
新娘举行完梳头仪式后,表示她从此就是一个已婚妇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