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孙中山出谋划策的黔军总司令
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也吹进了沉静的贵州高原土家族地区,土家族知识青年受到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影响,参加了反清的民主革命斗争,涌现了一批像席正铭一样有追求有理想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
席正铭(1885~1920),字丹书,号筱琳,土家族,贵州沿河县人。他是一位“上马作战,下马吟诗”、文武双全的爱国志士,一个富有血性和正义感的土家汉子。他1907年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学习刻苦,思想活跃,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成立“历史研究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斯时,席正铭吟成《西江月·丁未夏题贵州逆旅壁窗》:
当时席正铭已是一位抱定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战士,诗中表达了他“誓将热血洗乾坤”的革命理想。
席正铭
1909年席正铭升读武昌陆军第三中学,他联络湘、鄂、滇、桂等地同学,成立“竞存社”和“皇汉公光复会”,有成员100多人。次年赴上海会晤宋教仁、于右任,将其成立的组织加入“同盟会”。回武昌后,他又与文学社、共进会联络,参与筹划武装起义事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时,席正铭把20多名骨干召集起来,枪尖挂上刺刀,准备随时应付突发事件。之后他又集合全校同学,组成600多人的学生军,并被推为总队长。听到新军起义枪声打响时,他便带领学生军直奔各个战斗岗位。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席正铭任都督府参军,后任黄兴战时总司令部参谋。在保卫汉阳的战斗中,他兼任督战指挥官,在冲锋时负伤。后去南京,被推为贵州代表,与平刚一起参加首届临时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席任职于陆军部。不久,他又赴湖南任援鄂黔军八十团团长。时值滇军入黔,席正铭被推为“荡寇司令”,率军返黔,在铜仁一带与滇军血战,滇军为抵御黔军准备放火焚烧城池,为不让城中居民遭受不幸,席正铭主动放弃进攻铜仁,撤到秀山一带。虽然革命一时受挫,然而,他对革命的追求坚贞不渝,他的诗《次韵王思芬知事留别甲寅夏避难秀山》,足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全诗气势雄浑,痛斥袁世凯的窃国专制、倒行逆施,同时也表示了自己为争取自由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颇富有时代气息。
1913年,席正铭参加讨袁军,任参谋长,率部与张勋、冯国璋部激战于紫金山、雨花台一带,相持月余,失利后赴上海。1914年他追随孙中山东渡日本,先后担任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贵州司令长官部参谋长、中将参军等职。1915年被推举为中国留日陆军同学会总会长。后奉孙中山之命返回京、津等地,开展讨袁护国的兵运活动。在他尽心尽力的工作下,相关各地的陆军同学分会很快便联络起来准备举兵讨袁。
1917年初,段祺瑞独揽大权,席正铭于6月奉孙中山之命返沪共谋护法。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席正铭欢欣鼓舞,很受启发,1919年4月7日他致函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的建议,孙中山于4月8日复函:“来书感喟于时局,谓俄国可为导师,深表同情。”1919年10月,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加强党的领导,以积极行动护法。在席正铭的努力下,京、津、保、川、黔、桂、滇、赣及香港、南洋等地的陆军同学分会成员很快联络起来,转战沪宁各地讨伐段祺瑞,致力于护法运动。当时这些地方时局不稳,军情错综复杂,席正铭奔走其间,付出了许多心血,不久就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将参军。1919年11月,授任席正铭“黔军总司令”。
席正铭于1919年11月赴重庆,拟召集旧部,组建军队回黔。不料于次年2月,被叛徒以宴请之名,诱杀于重庆,年仅36岁。噩耗传出,孙中山极为震怒,即于上海环龙路国民党总部特悬亲题“烈士席正铭”遗像以悼念。黄兴题词:“男儿的一代英雄!”他的遗体安葬于重庆黄桷垭,墓碑碑文由四川都督熊克武题写。
孙中山题写的席正铭烈士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