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旗宰牛祭风神
祭风神,俗称“祭土神”,是印江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土家族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好收成。其实,祭风神就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仪式,说到底,就是巴人的尚武精神与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现实生活中的再一次展现,诸如挂红、黑二旗,举大刀杀白牛等,就是借祖先巴人之魂灵来保佑获得好收成。
祭风神的历史源远流长,祭祀仪式神秘、隆重而热烈,参与人数多,规模宏大,影响广泛,堪称重大盛事。其起源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清道光年间《思南府续志》记载:“印江则于六月六日祭风神,或曰丰神,多以杨姓主其事,届日椎牛烹羔鸡鹅鱼肉,五牲毕具。跪拜仪节,迥与常殊,设楮旗于广场,曰大白小白,拜舞其前,士女倾城往观。”此俗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等地至今尚存。
祭风神
据传元朝时印江县板溪上下洞巡检司长官任子元与秀山坪茶司杨姓长官的孙女杨氏婚配,因上下二洞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旱涝无收,杨氏不愿来此地居住,有谚语还这样说:“上下二洞田大丘,三年两不收;要想吃饱饭,不离戽水篼。”杨姓长官将祖上遗留下来的红、黑两面宝旗送给她说:“这旗能保你旱涝保收。天旱时,将黑旗挥三下,天则下雨;雨多则把红旗舞三次,当即云开日出。”自此以后,上下二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不知这宝旗传到哪代时,由于小孩戏玩宝旗导致天变,引起一阵雷火将二旗烧毁。从此,该地又年年遭灾,只好又派人到坪茶求杨家想法挽回天意。杨姓中有一法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设法祭风神。于是,祭风神就这样兴起来了。
祭风神的时间为农历六月六。祭之前,上下二洞、大堂坪、风神坳、岩底寨等村寨,要选出头人组织风神会(有会田二十多亩),准备供品,因为土家族人崇拜白虎,就要买一头象征白虎的大白牛和七十二牲(若七十二牲不齐,则多用鸡鸭代之),并精选高大的竹子做旗杆。
祭风神杀白人
祭风神分大祭和小祭。大祭为十二年一次,上万人参加;小祭三年一次,参加者也有三千多人。祭坛设在下洞的风神堡上,中间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枫树,被称为“神树”。树旁有一座白山寺,坛设于寺内正殿。坛上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个神位。摆上供食之后,“土老司”披发执剑走进厨房,在灶前起神。灶前有一人执锅铲铲锅,一人舂擂钵,铲锅声和擂钵声象征雷雨来临。“土老司”起神敬毕,边歌边舞回到坛前做法。坛前两旁各立十二个陪着“土老司”祭神的人,每人头戴棕叶粘的尖斗笠,两手合十。两队列前各有一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作指挥。锣鼓同击三次,两列的人就要合手弯腰,向左边举手三次;接着打二槌又合手弯腰向右边举手三次。就这样,边歌边舞,左右来回表演,十分庄重严肃。动作不能错,旁观者不能笑,否则就要挨打,这表示要尊敬神灵。这种跳神表演叫敬“缀神”。
接着是竖旗。将两根旗杆排放在坛前,旗杆的顶端分别绑上红、黑二旗,“土老司”敬法以后,由两旁的人群各抬一根旗杆,旗不许触地,要不停步地抬到风神堡上竖立起来,哪边先到并且没有犯规,就奖给水酒一坛。旗竖起后,要等天下了雨才倒旗。
最后一道法事是杀牲。通常要杀鸡、狗、牛等牲畜。杀牲的人都是壮汉,抹花脸,穿短衣,先杀狗,再杀鸡等,最后杀牛。杀牛是整个杀牲活动中最精彩的一幕:几个头人在大祭前要先拈阄,看谁拈到的号数占先,就由谁磨三天的刀,于大祭时杀牛。祭时先用酒将牛灌醉,牛角牛尾挂上爆竹。祭毕,先将牛身上的爆竹点燃,使牛围着风神树转一圈,让其乱跑。杀牛的人手执大刀躲在牛必经之地,待牛跑拢,一刀将它砍倒。砍完之后,杀牛人要接着抛掉刀子,跳下河去躲避,称为“掩杀”。
法事结束后,要将牛及七十二牲的肉与米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去,分给各家老小吃。土家族人认为,多吃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吃少了就会饿饭,所以,大家都争着多吃。至今,这一带土家族人除祭风神外,还保持着早年间煮稀饭分食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