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巴盐是巴人幻境中的白虎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巴盐是巴人幻境中的白虎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每一个土家山寨的农户家里都有一个火铺,火铺中央深深的火塘里那终年不息的柴火边,有一团碗口大的雪白物体,石头般坚硬。笔者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的土家山寨里,问祖母:“那是什么?”

祖母笑着回答说:“傻儿,那是你天天都要吃的盐巴。现在几分钱一斤,可十几年前,一斗米才能换一斤。”

“在以前,盐巴精贵得很。”说着祖母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很早以前,我们土家山寨的人,没有盐巴吃,颈子上都长着一个大包包。一天,老祖宗在山上薅苞谷,看见一只白虎从森林里叨着白兔走来,老祖宗拿起锄头就去追,白虎放下白兔就跑,等老祖宗走上前一看,原来那白兔是一坨雪白的盐巴。老祖宗说,这是老老祖宗给我们送来大礼物。

从此,过年过节,老祖宗就要烧香烧纸祭祀老老祖宗——白虎。只不过,祭祀白虎要在山寨上的土地庙里去,烧的纸也是剪成虎的形状,还要摆上猪头、盐巴。这个祭祀老老祖宗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盐,在乌江流域称之为巴盐,或盐巴。它怎么与“巴”扯上关系了呢?认真研究起来,里面的道理很有意思。

巴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行盐民族”,在有关巴人起源的文献中,如《山海经·海内经》就有这样的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咸即盐,咸鸟即盐鸟;乘厘,乘是乘载的乘;厘为治理,即治理乘载之事,可以理解为治理盐运之人;后照的“后”即为首领,“照”或许是“灶”的通假字,即煮制食盐之人。直到20世纪初,乌江流域的炼盐者仍被称为“灶丁”。所以巴人又被称为“咸鸟”和“后照”。“咸鸟”和“后照”或许十分完整地表达了早期巴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盐业生活。最初,巴人只是靠着熟练的水上生存能力和舟楫之利,为三峡地区的土著运送交易食粮。畅通的水网河流,让他们将食盐运送到许多地方,换取其他货物。他们一度成为峡江流域最为古老的水上商人。

驮盐进山

由“咸鸟”到“后照”,表明“巴”不再是一个无名小部落了,而是既能制盐,又能运盐的大部族了。巴人已经因盐而兴。

从江汉平原沿长江干流西至今天的重庆,这条巨大的通道曾是巴人的生命血脉。他们在这里采集、炼卤、制盐、贩运,继而成为盐源的拥有者和保护者。这些人因为盐源之争而变得勇猛,食盐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职业军人。

今天,在乌江的干流和无数支流中,诸如乌江下游郁山镇,仍保留着丰富的盐源和为数不少的盐业生产基地,生产者运用现代技术开发着这些古老的资源。

彭水的郁山,自古以产盐著称。猎人追逐白鹿发现盐井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甚至被有的家谱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汪二、汪三兄弟俩背着弓箭,带着猎狗在郁山打猎时,发现一只白鹿在前面跑,兄弟俩喜爱之极,不忍搭箭射杀,只是带着猎狗紧追不舍。白鹿身形矫健,两腿弹跳有力,在河边岩石间跑动起来仿佛在跳优美的舞蹈,兄弟俩边追边看,不禁心花怒放。来到山洞前,只见白鹿银光一闪,很快便消失不见了。兄弟俩走近山洞,只见雪白的泉水涌出,不见白鹿的踪影,心里怅然不已。两人方觉口渴,遂用手捧起泉水喝,泉水味咸微苦,便知是盐泉,兄弟俩高兴得手舞足蹈。这便是郁山第一口盐井,名叫“捣鹿井”,后来改名为“老郁井”。

巴盐老汉

巴人就这样便捷地获得了他们的盐泉,这些令他们世代崇敬的神秘之物,通常流淌在山泉与河水中,他们认为这是白虎祖先和巴人神灵的恩赐。在乌江流域,现存的古盐源仍与神秘的白色动物和民间神话传说连在一起,如白虎、白鹿、白兔、白羊、白鸡等。而且,这些动物必须与井联系在一起,如《鸡鸣井》、《金钗井》、《捣鹿井》等传说。《鸡鸣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郁山到处是茂密的森林。一天,李二打鱼来到这里,看到一只白雄鸡站在巨石上,发出“喔喔喔”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大,李二觉得奇怪,回家给父亲说了。父亲是个精细的人,觉得巨石下面有文章,便叫了几十个渔民来撬巨石。他们撬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将巨石撬开来。撬开的一瞬间,巨石下面呼地喷出一股白色的水来。渔民们一尝,那水有咸味。他们将水用锅一煮就出现了白色的盐粒。从此,渔民们都不打鱼了,靠煮盐就过上了好日子。

今日彭水

从巫山境内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出发,沿大宁河而上,一些更为古老的答案就在河的上游,传说中的“巫咸国”就在那里,那里如今叫“宁厂”,一个寂静的古镇。2009年,笔者考察大宁河文化,就与三峡大学几个教授沿河而上,亲眼看到那些石壁上的方形的洞孔,沿峭壁延绵不绝,据说它们与古代运盐的巴人有关,他们曾在绝壁上修建栈道。

在盐泉被巴人发现后的几千年里,盐业一直是郁山、宁厂这两个地方的支柱产业,小小的古镇,曾承载过繁荣与喧嚣。极盛时,这两个地方有多达数百个盐灶,号称“万灶盐烟”,从事盐业生产和运输的人超过了十余万。

巴人善泅,巧于行水,他们发现了潜在的盐泉,发明了用木桶隔开淡水的方法,汲以煮盐,使盐的产量大增。巴人世专其利,巴国也因此发展成为统一川东南各民族的大国。这种河底盐泉,当时巴国境内有七处。川东、黔东北、鄂西、陕南皆依赖于巴盐。巴盐通过乌江、大宁河进入长江,被运达更远的地方。

巴地的盐,楚地的米,加上音乐和房子,这就是远古巴人的理想世界,或者,他们执著追求的天堂。

古法制盐

《山海经》这样描写“巫咸国”中的人们:他们无须耕种,无须纺织,却有着丰富的食物和华美的衣裙,女人们的生活内容就是歌唱和舞蹈,孩子们在河中嬉戏,看来来去去的船只,这里有纵横的河谷,连天的森林、草场。也许他们本身就无地可耕,无衣可织,但他们却拥有永远也流淌不尽的盐泉。这些不事农耕的男人,却有着精湛的煮盐技艺,他们整日守候着不知传了多少代的技艺,终其一生。

这时的巴人不仅拥有了“盐水女神”的盐水,而且拥有了大宁河的宝山盐源和乌江的郁山盐泉。巴国成为三峡一带的盐霸,以盐业作为经济支柱,通过与邻近部落以盐易物的交换,巴国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已十分强大,同时,巴国顺着运盐路线,对外进行扩张,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奴隶制大国,其国土东至今奉节,西至今宜宾,北接汉中,南及今渝东南、黔东北,其疆域之辽阔在当时可谓大国,在中国上古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之后,在以周代商的朝代更迭中,巴国从乌江、彭水一带派兵北上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巴人以奇特的作战方式与悍勇的战场作风而被载入史册。从此,巴盐成了巴人幻境中的白虎,或者说,白虎是巴人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的魂灵。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