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武陵极顶梵净山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武陵极顶梵净山

在黔东北边陲,在横亘巴蜀湘黔、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武陵极顶梵净山。

武陵极顶梵净山,这个中国第五大佛教圣地,以其雄浑、奇峻、瑰丽的自然景色惊艳于世。金刀峡、红云金顶、蘑菇岩、万宝岩、玉皇顶、万卷书耸立于极顶之上,是这片土地万众仰头的地标性景观。

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湘鄂川黔桂等省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历久不衰。

梵净山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亿~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

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引人入胜的新金顶,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是突兀而起的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分立双峰。登攀者循石级而上,如蹈空而行。绝险处皆附铁索,始有依凭。连攀三台,方达金刀峡处。峡壁上有定心一池,水容一勺,仅供登山者依次一饮,旋饮旋生,莫测所出。双顶上,左右有天桥飞架,顶建两殿,左敬释迦,右谒弥勒。二殿孤峙绝顶,风声凛冽,皆冶铁以为瓦。殿后各有天生石屏倚障,名说法台。

梵净山

梵净山原名“三山谷”,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梵天净土”,国务院于1986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之一。

梵净山蘑菇石

双殿前后,幽谷深壑,身立万仞,空阔无际。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时由于山高,马脚被绊了一下,即从马背上掉下了几叠经书,于是就形成了梵净山上的峰群,也就是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万卷书”。其实“万卷书”是一座巨大的山峰,由层层叠叠的页岩堆积而成,形如万卷书籍。在“万卷书”中,著名的“蘑菇石”高耸云端。它高约10米,上大下小,既像是两方巨石重叠,又像是一方巨石连体生长,形似一本本经书堆叠而成,据说这就是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亲手所造,不管风吹雷打,日晒雨淋,历经亿万年依然屹立于山顶,丝毫不变。至于梵净山顶部一带常常出现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牵梦绕;献果山、凤凰山,道道云霞飞彩流丹;拜佛台岩顶平旷仰对金顶……四时鲜花不谢,艳丽如仙山蓬莱三岛;八节景致常新,璀璨似天宫阆苑瑶池。此刻身立万仞之上,眼底缥缈无际,倍感地老天荒。

金顶

水,梵净山山清水秀,号称有“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十一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或涓涓细流,或叮咚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入长江。

树,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恍若仙山游。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丰富多样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这里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天然生物圈。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桐)等珍稀植物。梵净山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是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将梵净山确定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确定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球的同纬度上,只有它还保留有如此原始的生态环境。

黔金丝猴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宣扬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失修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了梵净山佛寺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前往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的盛况。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惊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金顶下的寺庙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梵净山是佛教圣地,“梵净”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脱俗之意。自明万历年间开始,建梵刹庙宇,成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遥遥相对应的佛教名山。

据传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到山上修行,修建庙宇,重塑佛像,建立四大脚庵,开凿五方道路,山上山下寺庙殿堂星罗棋布。敕赐镇山印,号称“古茶殿”,亦称“承恩殿”,位于梵净老山与金顶间的斜坡上,规模宏大。该殿分为上、下两个殿宇,上殿称上茶殿,下殿称下茶殿。半山有石墙,石墙正中有拱门,门框上嵌一块石刻匾额,匾额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敕赐承恩殿”五个大字。院墙和殿基均为块块板岩叠造而成。下茶殿的残垣断壁边,耸立着一块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梵净山茶典碑文”,计1400余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张鸿翔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撰写,文中描写梵净山的开山由来与几番兴衰历史,生动地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及朝觐的空前盛况。

梵净山老金顶之下有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的《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碑高达2.9米,宽1.5米,共1394个字。碑文详尽描述梵净山的名胜风光,内容十分丰富,是梵净山重要的文物。

置身金顶,放眼望去,梵净山奇峰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更神奇的还在于天造佛像,佛光、幻影、瀑布云、禅雾集于一山,形成绝佳风光,此景只应天上有,寻常人间何处寻?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