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阴阳贡品团龙茶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阴阳贡品团龙茶

印江团龙村是典型的梵净山土家族茶村。这里林木葱郁,清溪潺潺,吊脚楼依山修建,环境幽雅,是梵净山中最适宜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之一。

传说很久以前,药王菩萨在梵净山采药时,被毒蛇咬了,昏死在一棵大树下。不一会儿,药王菩萨神奇地苏醒过来,她甚觉奇怪,抬头一看,原来是那棵大树的叶子上掉下来的露珠,滴到她嘴里,才使她起死回生。原来那棵大树是茶树。于是关于梵净山的茶不仅能解渴,还能治病的传说便流传开来。从此,梵净山茶闻名遐迩。梵净山团龙土家族人,纷纷种上了茶树,并且靠此发家致富。

印江团龙茶

明万历年间梵净山佛教鼎盛之时,梵净山金顶及四条朝圣的路上,都按照佛陀宇宙图谱建有皇寺4座、觉寺48座,香火十分兴旺。西线朝佛繁盛之景,如火如荼,冠盖其余三线。梵净山自古就是绿茶之乡,佛教一旦西传黔地,僧尼与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妙玄驻锡灵山之后,为了满足僧尼日常以茶贡献佛祖(称为奠茶),以茶礼敬施主(称为佛茶),以茶助兴坐禅(称为禅茶),以茶善结交友(称为茶宴)等佛事活动的需要,在比较大的寺庙里开辟了茶园,自己采茶与焙茶。其中天庆寺深持和尚在九台高山上种茶成功,以及太平寺女尼种茶供寺养庙的事迹,都成了众人口传的佳话。由于梵净山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加上僧尼代代相传的种茶、焙茶技艺,所出产的绿茶都系茶中上品。地方官吏自然将其作为进献朝廷的珍贵方物。这样,梵净山寺庙佛茶,便从土家山寨,走进了皇宫内苑。由于寺庙的示范作用,西线佛路便有了寨寨种茶、户户煎煮的民间习俗。梵净佛运衰微之后,佛茶种植便完全走向民间,而团龙村距离四大皇寺的护国寺和坝梅寺均只有几公里,加上宜茶的环境,自然成了梵净山贡茶的主要产地。因此,早在600多年前,团龙就被思州土司作为贡茶的产地,其声名一直保持到现在。

团龙村种植的贡茶,在当年不仅仅要贡献给朝廷,而且还要贡献给梵净山四大皇寺的诸多神佛。贡献给朝廷的被老百姓称为“阳贡”;贡献给梵净山四大皇寺神佛的,被老百姓称为“阴贡”,这即是“阴阳贡品团龙茶”的来历,其独特的茶树养护、茶叶采摘和炒焙方法,如果细细考究一番,你会发觉每一个环节里都充满了禅意妙思。

这里的茶坞,一律不屑施肥、不予剪枝,听其自然。对于采茶的时间,也把握得十分到位,每到时节,都由土司官亲临茶场予以督察。采茶一年分为三次,清明前后采摘的茶叶称为“清明茶”,当地百姓又称之为“雨前茶”或“阴阳茶”;立夏前后采摘的茶叶称为“热茶”;立秋前后采摘的茶叶称为“扫尾茶”。

最好的贡茶是“清明茶”,因为要进贡朝廷与神佛,在采摘时机的把握上,用心之良苦,安排之精到简直就近乎传奇。清明前后,春水上树,地气回阳,要专等那夜深更尽之时,春雷欲响不响之际,组织心灵手巧的众多少女,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茶坞边守候。合闪(即闪电)一起,天地雪亮,趁天与地的灵气交合那一刹,茶姑们得赶紧采摘。电闪雷鸣中只见双双巧手翻飞,活像一只只点水的蜻蜓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电闪过后,天地寂静,少女们敛声屏息,聚精会神等待下一次电闪雷鸣……当地百姓将这样采摘下来的茶称为“合闪茶”。将“合闪茶”以祖传特殊方式先捂上3~5个小时,然后在锅中用文火一次性炒干,再装进特制的土罐里,贴上封皮,贡茶制作方告完成。

如今在团龙村尚存有树龄均在四五百年以上的贡茶树。后头坡梁子上长有3垄,长出的茶叶全部都是红色,嫩芽全苞不开岔。这三垄茶树由于年岁太老,每年只产茶叶1公斤左右,村民专用它来为人治病。另外还有三垄,生长在海拔1500米的龙门坳上。这三垄茶树共分蘖出22根枝干,枝叶覆盖了57平方米的地面。专家们一致认为,现存的团龙老贡茶树,是中国定植茶树中树龄最长、保留最好、干茎最大的中国茶王树。

在团龙民俗文化村品茶,是一种享受。梵净茶道系由中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礼仪与本地的巫傩茶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这个山清水秀的茶乡,你沐清风、品香茗,一边享受着中规中矩的佛茶礼仪,一边欣赏着浪漫飘逸的土家风情,该会是怎样的一种愉悦?

印江茶农晾茶忙

千年茶树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