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沈万三家族大年考证略表及相关朝代大事记
所属图书:《溯说沈万三》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1649字

沈万三家族大年考证略表及相关朝代大事记

(注: 公元(年)年号大事记1284元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元帝世祖忽必烈发云南军进攻缅甸。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沈佑出生(沈万三之父),祖居浙江吴兴南浔沈家漾(现称沈庄洋),以捕鱼维持生活。1285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元诏减商税,对到民族地区做买卖的商人给予“置而不征”的免税待遇。年头颁布《官本船法》,实行“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贸,其所获之利,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鼓励海外贸易。元朝开辟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海运漕粮事业,在海外,元朝创建了全新的“官本船”海上商贸模式。)

(注: 据《元史·食货二》记载:“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舟楫糗粮,物器之须,一出于君,不以烦有司”,这样“上可裕国,下不损民”。如是一来,出海船为“国有”,贸易本钱是“国资”,而其贸易所得,百分之七十归“国库”所有,百分之三十则为己所得,商船尽可放心拓展海上贸易了。这种“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的做法,唐、宋两代均未实行,实是元朝廷首创,在当时的国际海洋贸易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元以来的海上贸易开创了从南中国到南洋、印度、波斯、阿拉伯、东非洲的海上贸易之路。1286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元在今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设立行泉府司。1291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元在今江苏省太仓市正式建立海运都漕运万户府。)

(注: 1293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元又参酌宋代旧制,制定《市舶法则二十三条》,鼓励中外互市。1303元大德七年癸卯19岁的沈佑和苏州周庄籍的女子王氏结为夫妻。生长子沈福,字沈仲琪,号福琪,世称沈万大(吴兴祖谱记其8岁得天花而亡,另一说为死于南浔洪灾)。1304元大德八年甲辰沈佑生次子沈禄,字沈仲琼,号禄琼,世称沈万二(吴兴祖谱记载其6岁时被淹死)。1306元大德十年春正月丙午沈佑生三子沈富,字沈仲荣,号富荣,世称沈万三。1308元至大元年戊申沈佑生四子沈贵,字沈仲华,号贵华,世称沈万四。1309元至大二年己酉沈佑生有一女沈蓉,年代不祥。1312元皇庆元年壬子6岁时,沈万三就在南浔镇上卖鱼。)

(注: 1313元皇庆二年癸丑7岁时,沈万三趁卖完鱼间隙,去镇上私塾堂偷听。并用鲜鱼去和私塾先生讨价交还价学费。1314元延祐元年甲寅8岁时,沈万三已认识多字,并会运算。1315元延祐二年乙卯9岁时,沈万三卖小鱼小虾。1316元延祐三年丙辰10岁时,沈万三做鱼干小贩。1317元延祐四年丁巳11岁时,沈万三被送到南浔镇木匠行当学徒。1318至1319元延祐五年戊午至元延祐六年己未沈万三在木匠行当学徒。1320元延祐七年庚申14岁这年,沈万三因头脑灵活,被江南富人陆道源看中,收为跑腿送信的学徙。1321元至治元年辛酉15岁时,沈万三学到箍桶手艺,并自开小铺给人修补木桶。晚间给陆道源看守货仓,登记进出账。)

(注: 1322元至治二年壬戌浙江湖州市南浔镇遭受洪灾,穷困难民纷纷逃荒。沈佑母亲及长子沈福死于这场灾难。沈佑摇着破船,沿水路带着夫人王氏,沈禄、沈富、沈贵三个儿子和女儿沈蓉去苏州吴江周庄投奔夫人王氏娘家。此年沈万三正好16岁,去周庄也是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可以在陆氏庄园做事了。1323元至治三年癸亥沈佑一家在苏州周庄东菜村耕田围垦。1324元泰定元年甲子沈万三拜陆道源为师,虔心向他学习“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的经营之道和致富从善尚义的精神。沈万三以才自奋,亦步亦趋,受到陆道源的赏识和信任。1324元泰定元年甲子沈佑次子沈禄结婚。)

(注: 1325元泰定二年乙丑元政府迁怀王图铁木儿出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沈万三娶吴县蠡口人褚氏为夫人。褚氏同年生下长子沈金时产亡(沈金生有一女)。1326元泰定三年丙寅沈万三已成陆道源管家。后又负责太仓刘家港陆道源的中转海漕粮库。1327元泰定四年丁卯沈万三再婚,娶张氏。1328元泰定五年元至和元年元天顺元年元天历元年戊辰明太祖朱元璋于九月十八未时出生,属龙。沈万三次子沈茂于九月十八申时出生,属龙。沈佑四子沈贵结婚。一为沈佑冲喜(因沈佑身体不佳),二为沈万三道生子(沈茂)之喜。民间传沈贵是用沈蓉妹换亲的。)

(注: 1328元天历元年戊辰沈家在东菜村耕田围垦已见初效。1329元天历二年己巳沈佑操荣一生,早年先逝,时45岁,葬周庄东。随后沈氏分家:老二沈禄迁往嘉定,后回原籍湖州。老三沈万三带母王氏留于周庄银子浜。老四沈贵搬至白蚬江江北的黄墩,现上海青浦一带。从至元二十年(1283年)到天历二年(1329年)的47年间,经太仓刘家港中转海漕粮数达8079万石,平均每年运粮172万石。其中天历二年海运漕粮352万石,创最高纪录。此时,沈万三大显身手,为陆道源创下“售粮大户”之称。1330元天历三年元至顺元年庚午沈万三三子沈旺出生。)

(注: 1331至1370元至顺二年辛未至明洪武三年庚戌沈万三先后娶妾共13人(年代不详待考)。褚氏,吴县人,生沈金,产亡葬虎丘山,后迁周庄。张氏,扬州人,生沈茂、沈旺。(张氏墓后迁周庄)黎氏,苏州人,生子沈香保,座葬昆明沈官坡。朱氏,无锡人,名丽娘,生女沈线阳(1338年生,嫁余十舍,生女余惠刚,嫁西平王沐春)。李氏,无锡人,生子沈春鸿。陆氏,吴江人,名九娘,有记载:“沈万三于吴江盛泽建南胜坊,北胜坊以兴市廛,市廛皆其宅,筑九娘楼,以居其第九妾。”沈万三次女嫁顾学文。沈万三三女嫁宋通(宋文杰)。沈万三四女嫁葛姓。由于史谱女眷不记载,故无法查证。1331元至顺二年辛未沈万三利用渔业、围垦、水路、贸易进行资本积累,经营盐业、丝绸业、船业、木匠业。此时全国开始大规模农民起义。)

(注: 1332元至顺三年壬申陆道源五十大寿之时,将其财产赠送沈万三、葛德昭两人。经过深思熟虑,在五十大寿这一天,陆道源把协助其经营并得到他信任的沈万三和葛德昭召集在一起,郑重地说:“古人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你俩都精明强干,我能富甲吴中,有你俩的功劳。‘义悬利之本,君子行于义,积而不散,以酿祸也。’你俩经营和理财之道则优,我内心十分喜悦,我仍有忧心,这财产可能会给你们俩带来祸害……”1333元至顺四年元统元年癸酉这一年,沈万三借助陆道源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经验回到周庄,继续经营买卖,又利用周庄发达的水运交通,过洋通番,资本日益雄厚,成为富可敌国的富商。如果没有陆道源的财产资助,沈万三不可能富甲天下。后来沈万三将四女儿嫁给葛德昭之子,成为亲家。)

(注: 1334元元统二年甲戌陆道源将全部财产赠送后,在澄湖岸边筑“瑞云观”,并在旁侧“笠泽渔隐”,改名为“宋静”,再现其世祖陆龟蒙当年的隐士生活,探讨清静,览观大化,颐养天年。这个道理和方式,沈万三直到86岁才弄明白,并随张三丰道长进平越(今福泉市)福泉山修道炼丹。1335元至元元年乙亥沈万三在周庄盖建沈府,在周庄自创首业——箍桶铺。1336元至元二年丙子沈万三在周庄“牛舌头滩”架建深水码头,直达太仓刘家港。此码头直至1972年才被拆除。1337元至元三年丁丑沈母逝世。1340元至元六年庚辰九月初三,陆道源突发疾病不幸逝世。陆道源(1282~1340年),元代平江长洲甫里人,今苏州吴中区甪直人,字静远,又字宁元,号杞菊,为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九世孙。)

(注: 他既是一位诚信经营,见利思义的实业家,又是一位兴学立教、厥功甚伟的教育家。1341元至正元年辛巳沈万三长子沈金仕管家。1342元至正二年壬午元在太仓市城厢镇武陵桥北成立市舶机构。庆远(今广西省宜州市)民莫八起兵反元。沈万三长子沈金结婚娶妻板环,名阿环,后改叫沈环。同年沈金和阿环生有一女,后与万三公曾赛修桥,传为佳话,取名叫“赛公桥”,此桥在南京长虹路中段,水西门与三山门之间。1343元至正三年癸未沈氏在江苏沿海的下番船只多达三千余。1344元至正四年甲申沈茂、沈旺开始随父经营。1346元至正六年丙戌沈茂结婚娶妻叶氏。此后沈茂支族历史上大无记载,直至2005年以后才在贵州安顺、毕节、遵义发现祖谱和后人。)

(注: 沈万三三子沈旺结婚。沈旺支族,历史上有详细记载。这以后历史上只有沈万三四子沈春鸿,五子沈香保(字子成)有名录,而无实事,可能当时二字年龄较小,年代不详待考。实际上,后来春鸿、香保一直伴随沈万三发配云南,并长期定居贵州毕节一带。(详见《乌蒙沈氏族谱》记载)沈春鸿娶王氏,生沈明义、沈明理、沈明智三子。沈香保娶王氏,生沈平金、沈平银、沈平玉、沈平璠四子。1353元至正十三年天完治平三年周天佑元年癸巳江苏泰州盐贩张士诚遂反,建都江苏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张士诚和沈万三历来有贩盐业务往来。)

(注: 1356元至正十六年周天佑四年丙申韩宋都元帅朱元璋陷集庆改名应天,今南京。韩宋政府置江南行中书省(官署)于应天,授朱元璋平章政事,封吴国公。张士诚年初渡江南下,二月攻取平江、松江、常州诸路,改平江为隆平府,据以为都。1357元至正十七年天完治平七年韩宋龙凤三年周天佑五年丁酉韩宋大举攻元,朱元璋占领江苏常州,并擒周王张士诚弟张士德,沈万三花大钱为张士德办保出狱,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杀于狱中。元授张士诚为太尉。并据守常熟、平江(今苏州市)、湖州、杭州、绍兴、诸暨、长兴、宜兴等地。沈万三长孙女、沈金独女招周氏16世孙周篪入赘。)

(注: 1358至1367元至正十八年天完治平八年韩宋龙凤四年戊戌至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夏天熙二年丁未沈万三和盐贩旧友元太尉平王张士诚结为好友,并利用张士诚的江南军政大权谋利。世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沈万三开始从资金上帮助张士诚的同时,在张士诚保护下,沈万三利用元朝颁布的《官本船法》和《市舶法则二十三条》的规定,大规模进行海上贸易。沈万三从江苏苏州太仓刘家港起锚,进行海上贸易。1359元至正十九年己亥平王张士诚拆太仓隆福寺,扩大改建为市舶司,恢复江南漕粮海运,以接济元都。1360元至正二十年庚子沈万三之子沈茂、沈旺为张士诚督运漕粮,同时经营绫绢、纱罗、彩帛、瓷器、药材等海外贸易,并在钓鱼岛建立中转站、避风港、补需点。沈万三“尝为海贾”,因通番而得富。)

(注: 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沈万三在今苏州市北寺塔公园碑亭中出资建了高3.07米,宽1.47米的“张士诚记功碑”。1362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沈万三主要贸易对象是高丽、日本和琉球,也有去南洋等地。1363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元时,中国称呼菲律宾为麻逸,称吕宋岛为“小吕宋”。沈万三海贸船队在菲律宾吕宋岛南部遇到风暴,一艘货船沉海。这艘沉海的船上装有航途中过世船员的尸骨,尸骨是用陶器来储存的。这些装有尸骨的陶器叫“瓮棺”,目前被收藏在菲律宾宿雾圣卡洛斯大学的博物馆内。现“瓮棺”里还藏有骨灰及珠状遗骨。这些瓮棺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代移民墓葬实物。)

(注: 1364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沈万三海贸船队到达渤泥(今加里曼丹岛)和文莱(位于婆罗洲北部的中央)。沈万三从太仓至泉州再到渤泥国,货运一般行于两条航线之间。西南航线:泉州一西沙一占城(今越南中部)一渤泥。东南航线:泉州一澎湖一麻逸(今菲律宾民多洛岛)一渤泥。在艰辛的航海日子里,为消磨时光,沈万三发明了麻将牌。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沈万三海贸船队盛载中国大批名贵物品运往南洋及印度洋的沿海贸易城市,开展了近10年的大面积海上贸易活动。从南海、孟加拉湾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建立了诸如占城、满刺加、苏门答腊、忽鲁汉斯、古里等几大贸易据点,这些贸易据点因沈万三而大获其利。)

(注: 而沈万三也从各国获取稀珍异宝和香料等物品160多种,其中胡椒和丁香的进口量最大。沈万三在苏州太仓刘家港开辟的深水码头,海贸船队航行的经验技术和航线,均为数十年后郑和在苏州太仓刘家港下西洋提供了样板。1366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沈万三一边加紧海外贸易,一边出资资助张士诚守城。这一年,是沈万三最后一次出海,除了正常海外贸易外,他还带着一个秘密出访琉球(今日本冲绳),就是护送富豪李凤鸣全家出逃。明都穆《都公谈纂》载:李凤鸣,字时可,马驮沙(今江苏省靖江市)富豪,富甲一方,财雄势大。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元,自瓜步(今江苏省六合区东南的桃叶山)渡长江,途经马驮沙,李凤鸣献上米两千斛、牛羊数百头犒赏三军,朱元璋表面上很高兴,亲临李宅饮宴,并留下手迹,赞扬李凤鸣)

(注: 的功劳。但李凤鸣察言观色,已知朱元璋内心不悦,他对家人说道:“朱重八(朱元璋)佃农出身,见不得别人比他有钱,我虽小心伺候,没准就会给自己招祸。”随后,朱元璋凯旋,贪得无厌地向李凤鸣借粮两万斛,李凤鸣慨然应允,把粮库扫荡干净,才勉强完成任务。李凤鸣叹息道:“看来,得想退路了,否则,我死不足惜,一家老小都得跟着陪葬!”于是,李凤鸣变卖家产,扶老携幼在沈万三帮助下乘船出海,迁居琉球了。这样富甲一方又有文化素养的大家族竟被朱元璋所逼,迁居琉球,远遁海外,不能不让人遗憾。后来,沈万三重走李凤鸣之路,好端端的江南首富也被朱元璋所忌,流放而死,家财籍没。朱元璋下诏改筑应天城。第一阶段是拓建新城和造新宫。城墙自通济门向东,造到玄武湖东南的太平门,用了一年时间。)

(注: 1367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夏天熙二年丁未朱元璋杀韩宋帝韩林儿,改应天为南京。遣大将军徐达攻元吴王张士诚于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张士诚在阊门杀死妻妾,自被执,被送往应天,自缢死。这一年对于沈万三来说非同一般,他全力以赴,调动大量资金支援张士诚抵抗朱元璋。朱元璋从至正二十元年十二月开始,围攻成为孤城的平江(今苏州市),围到次年九月,张士诚被俘,被押解到应天,朱元璋叫他降,他不降,后自缢而死。张士诚割据江南,由于他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他的政权得到了大地主大豪富的拥护,维持了将近14年的统治。城破前,张士诚将征收赋税的图籍统统烧毁,在他看来,田赋是大周政权的命根子。在张士诚当权的14年里,沈万三捞足了好处。沈万三为援助张士诚而得罪了朱元璋,当平江城被徐达攻陷,张士诚被俘,沈万三自感末日已近,出)

(注: 于朋友之情,沈万三收留了张士诚后人。此时,沈万三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一边进行资金转移,一边想法另投靠山,以保万贯家产。皇城(即紫禁城)的正南门洪武门建成。10月,朱元璋先迁第一批江南富豪到临濠(今凤阳县),后又迁14万富民去临濠建设中都。昆山巨富顾瑛(其子顾学文为沈万三之婿)被迁往临濠。1368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夏开熙三年戊申吴王朱元璋改国号为明,在南京称帝,是为太祖,任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由于朱元璋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在鄱阳湖西北的康郎山(岛)附近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水战中,差点望水而败,所以他一称帝就开始封海、封江、封湖,生怕敌方水军再犯,这样一来就断了沈万三的海上贸易之财路。明朝建国时:沈万三62岁朱元璋40岁沈金43岁沐英24岁沈茂40岁沈旺38岁)

(注: 1369明洪武二年己酉朱元璋曾率众臣登扬子江矶头绣球山。听取军师刘伯温及文士朱升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即准备调集江南富甲进京,助天子建设南京城,和资助明朝国库。9月,朱元璋开始筑南京城。1370明洪武三年庚戌沈万三携带一万三千两白银入京助天子建城墙,时年64岁。沈万三在南京马道街5、7、9号开始择地建豪宅。《新增格古要论》记载:“洪武初,抄没苏人沈万三家。条凳、椅桌,螺钿剔红最妙,六科各衙门犹有存者。”沈万三故居在太平天国期间为赞王府。7号院内尚存赞王府巨形石鼓一座、楠木大厅和两进小楼。大厅抬梁式结构,面阔四间,门砖雕刻精致。厅后两进楼房,屋顶未曾动及。)

(注: 沈万三被封为“兴国公”;沈茂被封为“广积库提举”;沈旺被封为“户部员外郎”。沈万三受皇昭,全家迁居南京。当时周庄只留下了沈万三入赘的孙女婿周篪主持家业管理,主要掌管田产、房产和商铺。沈万三带走了大部分现金。沈万三奉命筑洪武门至水西门段城墙,以聚宝门(今中华门)工程最为宏大,而且还要限时限刻完成。这期间,沈万三大肆建商铺,开酒厂,办酒楼,加强民间贸易活动,他所做的一切被称为“万三现象”。沈万三在南京城内外建有多处宏丽的住宅和花园。玄武湖、小西湖、白酒坊、堆草巷、油坊巷、箍桶巷、木匠营等处都为沈家房宅和后院。)

(注: 1371明洪武四年辛亥信国公汤和大将率兵攻打云南,云南梁王投降归顺大明。信国公派兵镇守于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沈贵看到哥哥沈万三富极可矣之时,写诗劝沈万三:“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屯罐载酒木棉裘。”一年后沈万三的遭遇就应了沈贵的话。这年5月23日,沈贵卒于南山。沈贵生长子沈汉杰,沈汉杰洪武十五年被流放,娶张氏,生次子沈德昌,后无记载。沈汉杰生长子沈玠,娶龚氏。生次子沈琼,娶唐氏。生长女德宁,嫁于曹氏。生次女妙智,嫁于张进。沈玠生子沈海、沈广、沈京华,生女妙善,嫁于尹氏。永乐时,沈贵后裔沈荣返南京充当卫户,沈荣曾孙沈越是明嘉靖年间进士,任山东道御史。)

(注: 1372明洪武五年壬子沈万三在京城四处助人、建桥,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厕所”。南京现在许多建筑、街巷、店铺都应沈万三故事而命名,许多口头语、歇后语也源于他,人称“沈善人”。1373明洪武六年癸丑8月,沈万三段城墙完工。沈万三因犒军而得罪朱元璋被发配云南,时年六十八岁。《明史·马皇后传》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罕,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是马皇后救了沈万三一命。沈万三大女婿余十舍因帮他在南京筑城受到牵连,全家流放潮州。)

(注: 1374明洪武七年甲寅沈万三走后,周庄、同里老宅受到侵袭,“有诛尽周庄居者”之说,百姓皆惊惶万分。而平民徐望请愿救民,孤身赴京,不避斧钺之诛,上书明太祖,慷慨陈词,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太祖为之震撼,赐玺书“尔是好百姓”五字,拯救了周庄和同里万余生灵,烟火才没有绝灭,历史才得以延续。后,朱元璋又迁14万富民去凤阳建设中都。1375明洪武八年乙卯原南京马道街的沈府变成了明刑部监狱,关押着不少木匠营和箍桶巷的商人及手工业者。)

(注: 1376明洪武九年丙辰沈万三率四子五子,沿长江而上到达四川合江,经赤水河丙安登岸后,改旱路经赤水、叙永、威宁抵达云南镇雄。因云南梁王以七星关为界而主政,沈万三全家只能在七星关以东的毕节乌蒙山中扎根。多年后,族支分布于毕节、赫章、威宁和宣威一带。沈万三这支后裔主要在乌蒙山区。据考证,住过的地方就有新屯、江南屯、以江屯、屯上、得胜堡、师春堡等。1377明洪武十年丁巳江宁府城的扩建和从通济门南行折向西,再向北绕至玄武湖西北角的神策门(今和平门)的城墙修筑,另一处从太平门沿湖建造到今解放门,全段都城已告完成。1378明洪武十一年戊午沈万三在云川边境发配时得到黔西奢香夫人帮助,开设铜、银、锡、煤等矿,为西南理财。1379明洪武十二年己未沈万三家庭教师王行离开周庄沈家,被时任大都督的蓝玉请到南京去教书。)

(注: 1380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沈万三在毕节办学、打通和连接茶马古道,并把江南的农耕经验和手工业技术传授给当地少数民族。1381明洪武十四年辛酉云南梁王叛乱暴动。九月,朱元璋在南京点齐大军,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军,蓝玉、沐英为副将,战船遮天蔽日,溯长江水道至武昌,与湖广、河南、江西、浙江四路兵马司军队汇合,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消灭元末梁王。仅半年,明军就占领安顺、盘县、曲靖、昆明等地。沈万三曾孙春鸿之孙沈一章随后参军,因作战勇敢,镇守中缅边境的泸水县,太祖赐为“龙氏”。因而,此地“龙氏”为沈万三后裔。1382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八月,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并将三十万大军中的二十万家属也送往黔地随夫屯田。这些女眷多为南京人。)

(注: 1383明洪武十六年癸亥沈万三离开七星关,前往昆明、大理,住沐英府。1384明洪武十七年甲子沈万三长女沈线阳千里寻父到云南。在大理沐府聚之,西平侯沐春前来慰之,看中沈线阳小女余惠刚,纳为侧室,沐春时年21岁,余惠刚满17岁(1367生)。1385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太傅魏国公徐达卒。1386明洪武十九年丙寅沈家因田赋事件满门抄斩。沈万三之孙,沈旺之子,长子沈至(沈伯凝),次子沈庄(沈伯熙)因赋税入狱。五月二十一日,先出狱的沈庄因病而死于南京,时年40岁。沈至娶唐氏,俱无子,先卒;后娶郭氏,生男一人,曰基浦,1380年生。为协助沐英开发大云南经济,已八十高龄的沈万三决定从云南大理经昆明来到现贵州平坝天龙屯堡。)

(注: 1387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沈万三在公元1387年到1392年的五年里重操旧业,开发茶马古道,使云南走进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沈万三在昆明葬其妾黎氏于沈官山。1388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年底,沈万三到达贵州平坝天龙屯堡。1389明洪武二十二年己巳沈万三居住在贵州旧州(原安顺府)。1390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被朱元璋看作税户人才,被授予户部员外郎的吴江人莫礼,造访周庄沈万三赘婿顾学文家,受到礼遇。沈万三仍居住在贵州旧州(原安顺府)。1391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沈万三居住在贵州旧州(原安顺府)。)

(注: 1392明洪武二十五壬申明黔国公沐英去世,享年48岁(1344年生)。沐氏世袭云南共12世16王公,共264年,其长子沐春继位云南侯。年底,沈万三在旧州(原安顺府)与道长张三丰结伴至平越(今贵州省福泉市)福泉山建观炼丹。取名三山道人。1393明洪武二十六年癸酉朱元璋《逆臣录》播告天下诬凉国公蓝玉谋反,磔死,屠三族,狱词仍引用“瓜蔓抄”法,族灭者15000人,含1公、13侯,2伯。沈家又因“蓝玉”事件,王行之事,再遭满门抄斩。沈茂因筑城墙工程没完而暂留,但脸被黥上“蓝党”字样,后发配辽阳,同遭此祸的还有张士诚家眷。沈万三得知后为沈家再遭屠杀而感绝望,特派人暗信传京告沈茂速逃福泉避难。)

(注: 1393明洪武二十六年农历八月十二癸酉沈万三在悲伤中卒于贵州平越(今福泉市)福泉山,终年88岁。穴吉地背靠大阳山,前向九九峰(今叠翠峰),右为玉屏山,左为太极犀江环绕(据当地住民讲,原墓前有三塔,墓口有六尊石刻象,“文革”中被毁,待考),寓意子孙兴旺。有碑文记载张三丰赠沈万三诗曰:“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仁不为富,舍却红粉入蛮荒。”1394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朱元璋又诬颍国公傅友德谋反,傅友德杀己二小,后自刎死。发配辽阳途中的沈茂惊闻傅友德之事,装急病暴死途中,实际潜入福泉山祭父。1394年,沈茂经江西、四川,逃到贵州(时属云南),从亲戚关系上讲,沈茂应为此时已任云南王沐春的舅舅了,自然能得到很周到严实的秘密保护,以保沈氏香火不断。现在天龙屯堡沈茂次子一支,长子沈栋颙一支最先到达福泉给沈万三守灵,后迁相邻的遵义团溪。)

(注: 1395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朱元璋又告宋国公冯胜谋反,后处死。沈茂一家及张士诚一子及家属被云南王沐春暗藏现贵州平坝天龙屯堡。(待考中)沈茂娶叶氏,生长子沈森;娶程氏,生沈经,字思则,生次子沈彬,……,生沈诞,沈绅,生长女沈徽,生次女沈徵。1398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2月24日,沈万三之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和与蓝玉通谋,朱元璋将沈万三曾孙沈德全等六人同日凌迟。小孩发配南丹卫充军,幼儿及妇女送牧马所和浣衣局。与此同时,户部侍郎莫礼,刑部员外郎葛德昭等一批官员也被杀掉。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其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名明惠帝,年号建文。)

(注: 1399明建文元年已卯沈春鸿、沈香保一直伴随沈万三发配云南,沈春鸿、沈香保二支生活于云南镇雄、贵州毕节一带。沈春鸿娶王氏,生沈明义、沈明理、沈明智三子。沈明义生长子沈一章,次子沈一勇。沈一章后参加沐英征南大军离开镇雄,一路拼杀凶猛无比,屡立战功,被皇帝赐姓“龙”姓,镇守云南泸江一带,是云南部分龙姓的始祖。沈香保娶王氏,生沈平金、沈平银、沈平玉、沈平璠四子。沈平玉生三魁、三仲、三元、三凤。沈三魁生沈观林、沈廷宪,生可字辈,生朝字辈,生天字辈……沈三仲生沈观礼、沈观乐。观礼生沈廷凤、沈可贤、沈可学,生朝字辈,生玉字辈……详见《乌蒙沈氏族谱》记载。)

(注: 1399明建文元年己卯云南候沐春在位七年,于建帝元年(1399年)逝,时年36岁,其妻余惠刚寡守云南。再后因无子,由其弟沐晟继位,死后其子沐斌继位,因年幼,由其叔沐昂代镇云南,世代相传,直至明朝终了。1403永乐元年时年74岁的沈旺逝世于南京。沈旺生长子沈至,即沈伯凝。沈至生长子沈德全,次子沈德昌。沈德全被凌迟于洪武三十一年,沈德全生沈冒年。沈冒年生沈文规、沈文矩、沈文权、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文度。沈旺生次子沈庄,即沈伯熙。沈庄死于1386年5月21日,时年40岁,葬于周庄杏村。娶唐氏,无子。今娶郭氏,生子沈基浦。)

(注: 1413明永乐十一年癸巳贵州开始建省,脱离云南管辖。1498明弘治十年戊午沈万三其五世孙沈廷礼(又名沈安)将沈万三迁葬周庄。1742清乾隆七年壬戌后裔沈本仁将原老宅敬业堂重修为松茂堂,现周庄“沈厅”。1984至19961984年9月,“沈万三故居”被南京市秦淮区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贵州毕节“乌蒙沈氏家族”来人到平坝找到沈氏后人提出,现在沈氏在修订家谱,祖上有训有嘱,我们沈氏在平坝天龙还有一支同族同支嫡系,我始祖为沈万三。当时天龙沈氏只认始祖为沈元秀,而不是沈万三,拒绝毕节来人入将其入祖谱。此年,在沈族沈长仁主持下,修订《乌蒙沈氏祖谱》,至今谱中还留下余版,注明天龙沈氏一支。)

(注: 2000至2005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东方地理”栏目责任编辑、首席摄影记者扎西·刘(刘冻)从2000年起,经过5年时间踏遍西南地区,终于2005年春节,在贵州安顺平坝天龙屯堡寻访考证到沈万三后裔沈向东一族,《金陵晚报》在3月16日左右进行了系列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轰动。2004年11月25日,南京重建沈万三纪念馆,如今一座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的仿明大院正在中华门旁落成,院内深宅大屋,曲径回廊,显示出沈万三当年难以估量的财富,人们可亲身感受到传说中的“沈万三传奇”。2005年7月14日,贵州安顺西秀区政府组织的“屯堡娘娘老秦淮寻根团”抵达南京,在石灰巷寻亲。)

(注: 20063月20日,沈氏后裔沈向东十一人赴南京、周庄、南浔进行寻根之旅。在族长沈向东的带领下,全族上下全部行动起来,砸墙挖地找祖谱,回忆先人留下的种种口传故事……,终于在一族人家的墙中和贵州毕节乌蒙山中寻得珍贵沈氏祖谱。南京寻宗:沈向东带领沈氏族人来到南京沈万三故居遗址、沈园、聚宝门城堡、南京城墙等沈万三生前有关遗址。周庄寻迹:沈向东带领沈氏一族到周庄沈宅,沈万三水墓处寻宗。南浔寻宗:沈向东带领沈氏一族到沈佑祖地——南浔沈庄漾祭祖。)

(注: 2007春节沈长仁和沈向东两支沈氏后裔相聚天龙共度春节,首次沈氏家族大合影。召开平坝屯堡纪念沈万三诞辰700年高峰论坛。2007中国·安顺(平坝)屯堡文化旅游节。屯堡文化高峰论坛暨沈万三后裔与媒体见面会。2008南京、安顺、苏州三地有关部门和人员相互往来交流,开展了一系列的祭祖寻根和旅游推广活动。2011至2013201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破局之寻——踏着沈万三的足迹去旅行》一书。2011年11月23日,福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南城墙下的沈万三墓被列其中。)

(注: 2012年,召开安顺屯堡文化高峰论坛。2013年正月十五,安顺屯堡人寻根南京老东门。2013年3月,安顺举办“名人名嘴话说屯堡”活动。2013年7月12日,南京旅游学会专家学者考察组一行8人来到安顺西秀区屯堡村寨,参观大明遗风浓烈的建筑、服饰,感受那流传几百年不变的屯堡乡音与饮食文化。2013年8月12~13日,“贵州建省600年”大型采访团来到南京。2013年8月,福泉市启动“万三陵园”工程。2013年8月16日,贵州省福泉市政协举办了首届沈万三精神研讨座谈会。将举办全国全省性的沈万三精神论坛,编排反映沈万三精神的大戏,收集沈万三精神的歌谣、故事,编辑沈万三在福泉的乡土教材,扩大沈万三精神影响力。)

(注: 2013年11月,福泉市完成“万三陵园”工程。并由贵州省福泉市政协主持召开了南京和福泉两地专家的“石头城对话”——大型文化研讨会。备注以上资料根据参阅《四库全书》第1231册收录的明朝王行的《半轩集》,《明史》、《国朝献征录》、《五杂俎》、《地部》、《人部》、《篷窗类记》、《赋役》、《云蕉馆纪谈》、《元明事类钞》、《富豪》、《明史·高后马氏传》、《苏州史志》、《南京地方志》、《吴江县志》(卷五、卷六)、《旧事》、《吴江志》、《国朝丛纪》、《吴兴备志》、《沈汉杰墓志》、《吴中人物志》、《沈传》、《坦斋文集》,及浙江绍兴沈氏宗谱、贵州毕节乌蒙沈氏祖谱、贵州遵义团溪沈氏祖谱、贵州安顺平坝天龙屯堡沈氏祖谱等。)

溯说沈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