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金编民谣
在福泉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脚踏乌江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识得破,金银用马驮”。人们不知道这首民谣出自哪朝哪代,只知道这首民谣很了不起,几百年前就预示了福泉丰富的磷矿资源。其实这首暗藏玄机的民谣,就是沈万三来福泉寻找金银矿藏时编出来的顺口溜。
话说洪武年间,李整因征战有功,被朝廷一纸诏书封为副千户,世守高坪长官司。李整心里有些不快,心想:我本中原人氏,参加红巾军起义编入廖永忠部转战各地,立功不少,如今拿下平越(今福泉市),攻下元朝金牌王老巢,原想求个一官半职后调回河南老家。现如今皇上给一个土司官,自己就得在这蛮荒偏僻的苗乡终老一生,而且子子孙孙也将长居此地,在这深山冷洼中安守清贫了。虽说享受从五品待遇,但朝廷不会拨一分一文,司内事务、驻防给养等一切用度均得自己负责,每年还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粮赋,这山旮旯要维持运转,其艰难可想而知。更关键的是,自古以来这里是苗民盘踞之地,语言不通,文化落后,治理不易。他顿时醒悟,原来朝廷是考虑到苗民尚未开化,恐军队一撤便会卷土重来,故封自己世守高坪,让随军将士、各姓汉人与当地苗民融合,以稳偏僻苗疆。皇上旨意不可违,现在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李整想,我高坪虽无宽田大坝,但山多地广,一定不缺矿产,如能寻得采矿高师,发现开采出一座金矿银矿,那便富贵无忧也。可到哪里找这采矿高师呢?李整一直挂怀。一日烦闷,李整来到好友平越卫指挥使张信处饮茶。刚落座,便见一不修边幅的道人和一相貌不凡,长须飘髯老翁随后而至。张信忙将此二人向李整介绍,原来那不修边幅的道人是不久前来福泉山修道的张三丰,那长须老翁是其弟子沈万三。茶间李整对张信提起找矿心事,张信说,三丰真人云游四方,见多识广,万三道友在水西和云南大理、丽江帮各大土司经营过采矿冶金事务,肯定积累了一些识矿之法,待来日随你前往探寻。李整心下欢喜,当即邀请张三丰和沈万三去高坪做客。
约定的时间一到,李整便亲自备轿将张三丰、沈万三接往高坪,以好酒好饭待之,安排一班人马陪张三丰和沈万三四处游探。张三丰、沈万三先是命人用细筛筛选英坪小河、山冲一线河中河沙,细看沙样,后又骑马登上火闹山、格山榔坡顶,查看山脉走向和山体形状结构。一日来到高一牌英坪石笋冲地界,见一高一矮两棵石笋立在山下,形象逼真,很是奇特。沈万三心想,天生万物,自有道理,此石借物化形,定有玄机。于是安排人手在石笋附近挖洞查看。挖了数十米,也只见些黄白青黑细砂状石头,未见金石。见一大群人挖洞探石,当地苗人很是好奇。两个50余岁苗民用苗语咿哩哇啦讲说,一边用手指向山的远方,见无人懂继又比画不停。张三丰和沈万三等探矿人员还是难解其意,好在沈万三头脑反应极快,于是用手比画,将马缰绳递给二人,让他们牵马带路。一行人在两个苗胞带领下,顺山路在崇山之间探查而行。第三日到了高四牌交界的瓮安玉华天新半坡处,见一鹅形巨石坐北向南,正与高一牌的石笋方向相对。张三丰和沈万三此时啧啧称奇,方才明白两个苗民比画的意思。原来二人是向他们描述石鹅状的山石。于是一行人又在石鹅附近挖洞探查,还是没有找到与云南相似的石头。
翁福磷矿有序的矿石运输
就这样一路见山探洞,见水筛沙,见寨借宿,走走停停,不觉已一月过去。西至乌江河,东至石头坝,北至平定营、中坪,南至王卡,高坪辖地所有能到的山头全部探走完毕,一行人除在各处山顶上捡到不少白色透明晶莹剔透六面体水晶石,探知一些褐色硫铁矿外,丝毫不见金、银矿迹。沈万三对师父张三丰说,看此处山形,山势与云南产金出银之山无相似之处,此处山脉山体肥厚,却土层较薄,难见大树古树,山山连贯,高而不峭,山石近似,都是些黄白黑灰细状软石,不见青黑大块硬石,断无金银之矿。然而天生异物,一对石笋对着一只石鹅,暗含天地造化玄机,说不定山中深处定有什么稀世之宝和今人不识之矿藏,只是现在我等无能识得,要待后人破解了。张三丰也遗憾地道:“宇宙乾坤,浩瀚博大,天地玄机,非一时所能洞察,未来难以预料,总有一天会被能人识破,只是如此荒僻之地,不引人重视,我俩留点什么提醒后人专注破译呢?”张三丰随即吟诗一首。沈万三见师父所吟之诗除文人外常人难以明了,不能广为传播,怕日后淡忘,误了这处宝藏。想到这些时日走过的山峦河流,见到的奇石怪峰,于是信口来了四句顺口溜:“过了乌江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能识破,金银车马拖。”在场的人听了这段顺口溜,当场连称好记好记。
回到土司衙门,张三丰和沈万三等一行人将探矿经过及所见所闻都一一与李整作了反馈,李整也不无遗憾。但想到此地是我李家世袭,如有宝藏也在我辖地之内,而且是我子孙后代和士卒手下拥有,早晚都是后代之福,也不忙于一时。于是开心畅饮,将两人留了一些时日才送回平越。
后来,这首民谣因语言通俗易懂,透着玄机,引人遐想,很快流传开来,引得一拨拨阴阳地理先生纷至沓来,又都空手而归。只是这顺口溜在流传过程中,因高坪实在偏僻,交通不便,无人见过马车、牛车,出门都是人挑马驮,久而久之后一句就变成了“金银用马驮”。
不曾想,沈万三一语成真,600多年后,这里果然发现了亚洲储量最大的磷矿。看着今天瓮福矿山大型机器开采、大型车辆运输的热闹情景,不少人对这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古人的聪明智慧无不赞赏有加。这一车车矿石便是一车车金银,岂止是用马驮,这明明是用车拖呀。
细细一想,偏僻山旮旯那乱改民谣的人,实在是孤陋寡闻,而沈万三真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