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沈万三与南京三山街
所属图书:《溯说沈万三》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441字

沈万三与南京三山街

南京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个聚宝盆,日进万金。明初这只聚宝盆就被朱元璋埋在了如今的中华门城门下。2006年3月25日,在三山街的一处考古发掘现场,见到了一只“聚宝盆”,其外形让人大吃一惊。

聚宝盆的传说在南京流传甚广,说起聚宝盆,就不能不提明初巨富沈万三。也许是他太有钱了,老百姓就认定他家藏有一只聚宝盆,而致家财百万。明朝初年,洪武皇帝要修筑城墙,南大门(今中华门)城垣一修好就坍塌,朱元璋就向沈万三强迫征用了聚宝盆,说是五更天即还,实际已埋在城下了,并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小塔。这修成的城门,就被称为“聚宝门”。

不过,见过“聚宝盆”的真容后,脑海中原本的聚宝盆形象就此“轰然倒塌”。这只陶盆灰不溜秋、其貌不扬,制作比较粗糙,盆口为不规则的圆形,圆形敞口约莫脸盆底大小,撇腹,平底,在盆的内部划满了几何的长线条,盆的底部则有一个铜钱大小的缺口。仅仅在口部上了一圈酱色釉,还滴滴答答流下来老长。

文物专家确实把这只陶盆命名为“聚宝盆”,顾名思义,聚宝盆能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宝,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存在的。老百姓制作它,主要是寄托一种民间祈求安康的愿望。

这只陶盆盆口极大,盆的底部还被敲出一个铜钱大小的缺口,其实是想表达老百姓希望收入很多,而支出很少,积累致富的心理。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聚宝盆能复制出大量金钱的功用完全不同。

这是宋代老百姓堂前的聚宝盆啊。盆底有洞如何聚宝?将和它一起出土的一枚宋代小铜钱放在里面,但听得哐啷一声,却不见漏出,原来这小洞刚好比铜钱小了一圈。宋代城市商业发达,市民皆知“融通天下方可生财”的道理,因此宋人并不以“只进不出”为聚宝真谛,而是认为钱应当流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宽进严出,方可源源不断地“聚宝”。这种“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聚宝理念也正和儒家思想相统一,古人的睿智令人肃然起敬。

在堂前放聚宝盆祈福迎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俗,文献多有记载,而此番见到南京城里的聚宝盆实物还是首次。有意思的是,三山街一带在宋代是市井繁华之所,此次发现的聚宝盆数量非常多,大小虽不一,但样子花纹都是大同小异,可见当时家家都有这么一个摆设。

看多了各色金光闪闪镶满宝石的现代聚宝盆,还真对这1000年前土头土脑的聚宝盆有些看不惯。其实中国阴阳五行有“土生金”之说,而古书里最早介绍沈万三传说的《挑灯集异》中,描述的聚宝盆就是一个普通瓦盆。只是今人爱屋及乌,把装满金银的聚宝盆也臆想成黄金打造的了。

南京是沈万三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地方,他在城内外建有多处宏丽的住宅和花园。白酒坊、堆草巷、油坊巷等处都为沈家房宅后院。沈万三迁徙京师应天后,居住在马道街一带,《东城志略》记载:“马道街,相传富民沈万三居此。”沈万三家产被籍没后,均作官署。《新增格古要论》记载:“洪武初,抄没苏人沈万三家。条凳、椅桌,螺钿剔红最妙,六科各衙门犹有存者。”沈万三故居在太平天国期间为赞王府。7号院内尚存赞王府巨形石鼓一座、楠木大厅和两进小楼。大厅为抬梁式结构,面阔四间,门砖雕刻精致。厅后两进楼房,屋顶未曾动及。

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三山街筑于明初,因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和此街西对的三山门(今水西门)因而得名。三山街是明清上元县和江宁县的分界处,以北属上元县,以南属江宁县。

朱元璋称吴王时,就大兴土木改建应天府城。在填燕雀湖筑宫城时,将这三座山挖平后,在山基上修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其实三山街地区过去并没有什么土山,填燕雀湖之土另有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钢管厂内,出土了朱元璋第十一女朱玉华的墓碑,上有“葬三山之原”的字样。由此可知,三山应在明南京城内东南角一带,因为挖三山填燕雀湖的年代和朱玉华生活的年代是一致的。且与李白在凤凰台上远眺,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在地理位置上相符。不难想象,人们在凤凰台上,是不可能隔着石子岗,看见高仅五十米左右的江宁县三山矶的三山。

明代聚宝盆壁雕

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南唐和南宋时期,三山街是御街通道。其东北角的承恩寺周围,百货杂陈,且有游艺杂耍,甚为热闹,到明代初年开始形成商市。

朱元璋在城内设立大小市多处,三山街市居首位。明代南京城墙建成后,人们多在街坊廊进行交易。三山街临近三山门(水西门),附近还有一条三山桥。有书铺廊、裱画廊、毡货廊和绸缎廊,商业十分发达,成为当时南京的商业中心。

沈万三在城中三山街有酒楼4座,他把原元代金陵特供朝廷的“满殿香”经过多次改料加工后命名为“真一”、“风泉”、“荷花”、“露华清”、“靠壁清”等诸色美酒,这些酒最终被百姓们统一称为“万三公酒”。

到了清代初年,三山街市场萧条,成了统治者处决犯人的刑场之一。1661年,清顺治皇帝死后,清政府曾在三山街附近一次斩杀多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以“抗粮哭庙,震惊先帝之灵”的罪名被斩首于此。清代中后期,市场恢复,三山街又成了南北东西往来的必经之道,商业恢复了兴旺,不很宽阔的石砌街道上人流如织。

辛亥革命后,三山街道路被取直拓宽,成为中华路与建康路、升州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旧貌已不复存在,但南京人仍把此地称为三山街。不少老字号商店集中在这里,著名的韩复兴板鸭店、周宜兴火腿店、萃奇南货店、祥和茶食店、傅义兴水烟店、太平春茶叶店,绸布业的天福、天纶、瑞丰和,专卖绣货的兴泰恒,以及裕成、永和、美美京广百货店,联升、成和、三聚鞋店,曹素文笔墨店,马天和花粉店,三新池浴室等,都在这一带,使此商业中心更加繁华。直到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后,全市商业中心才逐渐北移。

自明、清至今天,由于这一带为历史悠久的繁华商业区,三山街地名知名度甚高。

溯说沈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