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高车恩人沈万三
所属图书:《溯说沈万三》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924字

高车恩人沈万三

在福泉岔河有一座刚刚建成的中型水库,因为水库大坝建在地名叫高车的地方,故而人们称为高车水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地名是怎么来的?说起高车这个地名,时间就很久远了,并且这名字还与江南首富沈万三有关系呢。

沈万三来到平越(今福泉市)福泉山跟张三丰修道的第二年夏天,平越周边遇上了干旱,这一干就干了一个多月。岔河陡关本来不缺水,但由于河在低处,田在高处,有水也如无水,大片良田成了“望天田”。一遇干旱,有钱的人家就请人下到河里担水上来灌溉,无钱的人家,只能眼巴巴看着河谷下面的水流,望河兴叹。眼看干旱越来越重,穷人家的田都干开裂了,田里的秧苗已开始枯黄。财主李老抠家一大片田虽有人挑水,但因为代价太大,也难以维持下去了。无计可施的穷人们只得去找李老抠,让他出面去请福泉山的张三丰道长来施法降雨挽救旱情。带着大家的诉求,平时不怎么出门的李老抠只得备了轿子,亲自前往福泉山高真观去求张三丰道长。

这李老抠心地不坏,就是特别吝啬,平时不愿出门,也很少交朋结友。为啥?舍不得钱呀。有亲戚来,炒菜的猪油都是变了质的。俗话说,不细不成财主,不饿不起枯痨。死存慢积,家境倒比别人家殷实,却因此而得了个“李老抠”的绰号。

因很少出门,李老抠并不认识张道长。这天,他来到福泉山高真观,见一个耄耋老者坐在亭内一边纳凉,一边品茗看书,以为就是三丰道长。李老抠躬身便拜,说明来意,要接三丰道长到岔河施法求雨。那老者告知李财主,说三丰真人外出云游去了,一时不会回来。李老抠心里很是失望,唉叹连连。那老者问明情况,直截了当地说:“本人姓沈,是三丰真人弟子,所谓求雨,其实是观察天时气象,赶天时之应罢了,天时无雨,何能求得,求雨之说不可迷信。老朽倒是愿意前往察看,为引水出点主意。”见张三丰道长不在,求雨无望,李老抠本来已经灰心,听到沈姓老者说可以出点主意,当即半信半疑地用轿子抬着沈万三,自己则走路跟着回到岔河。

沈万三由李财主陪着来到田坝察看。一湾大坝位于五六丈高的坡坎上,因为无水已经干涸了很多,清澈透亮的河水却在坡坎下哗哗流淌。沈道人朝田头看去,一大帮人正在河边挑水,来回往高处干田浇灌。隐约听到有人议论:“今年老天不长眼,干了一个多月还不下雨,可把我们害惨了。”有人吆喝道:“哎,快点哈,今天不浇满这几块田,李老抠的工钱是不好要的哦。”沈万三很是纳闷:别处早就有水车了,很多地方都会使用水车引水灌溉了,这儿还用人力挑水,是何原因呢?向李财主打听缘由,才得知由于河面宽阔,河深水激,单凭田坝几家人的财力和技术条件,没办法筑堰引水。当地人从未出过远门,至于水车,他们是闻所未闻,见都没见过。

看完旱情环境,沈道人来到李财主的宅邸,恰遇李财主家几个帮工正在用碓舂米。沈万三问李财主:“贵地家家户户都是用碓舂米吗?”李财主叹了口气道:“我们这里宽田大坝,什么都好,就是怕旱。每家每户吃饭用米都用碓舂,满寨舂碓声吵人烦。我家每天吃饭人多,用碓舂米,还供应不上。”沈万三笑道:“这有何难?你只要依我一件事,我便可以解决你的难事。”李财主见沈老道如此认真,急忙作揖道:“如真能解决,别说一件,就是十件,李某人也愿意。”沈道人伸伸懒腰说:“那就一言为定,由你全额出资,按我的要求,找匠人造一架大型水车,修一座碾坊,供老百姓方便,不得收取钱财。”李财主虽然有些犹豫,咬咬牙还是答应了。沈万三叫备文房四宝,当即临堂作画,标出尺寸,画出一架高大的水车和一系列碾坊图样。水车构造为:高三丈八尺,长九尺,宽一米。竹木结构,用两棵杉木或梧桐树挖凿空心成桶型,中间用枕木斗榫联结,形成大圆形。

沈道人边画边说:“此水车早在江南、四川等地使用多年,就是本地也有,只是你们足不出户,闭守山门,孤陋寡闻,才如此落后。”李财主看了图样,高兴得合不拢嘴,派人外出寻请匠人,按图样尺寸,昼夜赶工,不出三月,一架高大的圆轮水车做成了。安装在河边水口处,利用水冲力,空中运转,把低处的河水舀起来,往河岸高处的田里反向翻转提灌。就好比一个个木桶连成串,在空中倒水翻腾比赛,真是神奇。

李财主又请匠人按图做了一架小型水轮车,放在陡关坡脚水口处,砌成石台,盖起木房,架好石碾,一座水磨石碾坊建成了。用水车碾米远比石碓舂米省事方便好多倍,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好处,李财主也高兴得不得了,全岔河的百姓对他和沈万三也是感恩不已。转眼又是一年秋天,李财主惦记着沈道人,备了100斤用碾坊碾出来的白花花新米,亲自来到福泉山高真观,让沈道人尝新,以表达心意。谁知沈道人已经驾鹤西去了。李财主万分难过,回来后就在水车旁立了块石碑,上刻“高车恩人”,称碾坊为“高车碾坊”。“高”字含有“高人、高大、高明”之意,以表达对这位沈姓得道高人的怀念之情。

溯说沈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