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后裔发现考证记
哪里去寻找沈万三呢?
东垞村,哪会留下踪迹?
在周庄有没有真正的沈万三遗迹呢?
沈万三到云南什么地方?
有没有留下遗迹?
死后葬回周庄没有?
沈万三真正后裔究竟流落何处?
……
许多学者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调查,总想解开历史“雾中人”沈万三留下的六百年悬案之谜。研究沈万三的确很难,首先单从明代正史、野史、笔记、杂谈等史料中,只能得到一丁丁点寥寥数笔的描述,更提不上详情。不过,在任何一份资料中,都会提到一句“出生湖州南浔沈庄漾,幼年随父迁居周庄东垞。”于是,首站探访沈庄漾是有必要的,希望能觅得丝缕历史印痕。
沈万三一直是个谜,这也是无法更好、更细致地了解和研究沈万三和那个年代发展情况的原因和要害之处。在撰写《臭美的马桶》一书时,发现沈万三的首业是箍桶匠,为此对沈万三大感兴趣。花6年时间查阅大量史料,并根据正史、野史和传说,穿梭于大半个中国之间进行调查考证。终在云南省泸江县、镇雄县,贵州省毕节市和平坝县天龙屯堡发现沈万三后裔。
2006年春节间,我在天龙屯堡一家石筑砖雕的门前,碰到沈姓十八代后裔沈开文,十九代后裔沈科儒和二十代后裔沈向东。一进沈宅,犹如踏入苏州周庄的沈厅,两进的厢房和两层木楼,曲廊雕栏空花,一派富贵景象。沈族长一言祖传“聚宝盆”,似乎道出了一个六百多年的秘密:明朝首富兴国公沈万三后裔到底置留何处?
然而,作为天龙屯堡四大姓的沈氏也算黔中名人,为何后人根本不知道始祖直至五祖的名和号?五代始祖,都以沈公相称。而祖墓为假坟,真墓何方?陈氏和郑氏家谱清晰,名号分明,官职显册,更奇怪的是这四大家族之间不能通婚,怕连累全族,还是另有隐情?
天龙屯堡属征南大军副将、云南侯沐英管辖,他和沈万三有旧识。此时,为何陈、郑、沈、张四大入黔始祖要全改名为陈镇定、郑镇定、沈镇定和张镇定呢?有意在迷惑或隐瞒着什么?
隐姓埋名的沈氏难道就是暗中保全下来的沈万三后裔?因为沈万三太明白了朱元璋瞬息变化的性格。现如今,从沈氏口传至今,只留下天龙屯堡沈氏祖堂为浙江吴兴村“吴兴堂上”这点蛛丝马迹,这恰和沈万三祖堂为一堂。沈氏十九代沈科儒说祖辈传言过始祖叫沈元秀,而且留下民谣:“沈家沈大富,张家张来宝”。关键是他们不知道沈万三中国明代的首富何许人也?实际上沈万三就是沈富、沈仲荣、沈秀、沈元秀。
在沈氏六代后的家谱子孙名辈排名中,竟然是这样排列的:应、世、洪、维、大、朝、庭、开、科、选、真、名、芳、俊、英、富、寿、延、长,细细品来,有怀古祭祖之意。沈氏堂间无祖可祭,只供放着云龙、九溪、天龙屯堡中大家统一格式恭放的财神沈万三之像。
为了一个目的去屯堡,无意中涉及了屯堡的另一个惊人秘密。三个月后的一个雨天,在沈氏族人沈开勇家老屋隔墙中发现了一本又黄又脆的沈氏宗谱,上面详细记载着《仲荣始祖入滇记》一文和沈氏十一代人的去向、娶妻生子和功绩情况。资料难得,而且是唯一追踪研究沈万三家族的有力史实佐证。
一个隐藏了六百年、关于一代中国首富神秘去向的秘密,居然和这贵州深山里人迹罕至的小山寨有着莫大的关联。走进天龙屯堡,走进大明历史,在恬静古朴的小巷深处,屯堡中沈族的始祖沈镇定最终还原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原来沈镇定就是沈万三次子沈茂,沈茂明时任广积库提举。明洪武二十年(1393年),因“蓝玉事件”被判死刑,终为公事没了而暂留,但脸被黥上“蓝党”字样。1394年,发配辽阳,后装病暴死。1395年,被云南王沐春藏于天龙屯堡,因脸有字怕识只能留姓改名,天龙屯堡就是沈茂发配后隐姓埋名的真正归属地。
沈万三第十九世孙沈长仁先生1996年修谱的“乌蒙沈氏宗谱”孤本珍贵地记载着沈万三入滇以后的状况和家族之分流情况。从六百年历史上来讲,是首次弄清了沈万三的生卒年代和归葬之地,同时发现了沈万三次子沈茂发配后隐姓埋名的真正归属地。
在“乌蒙沈氏族谱”入滇黔始祖万三世系中是这样记载的:沈万三,名富,字仲荣,春正月闰之甲申生,湖州南浔沈庄漾人,幼随父迁长州周庄东菜村,后迁应天府(今南京市),同会馆是其故宅,后湖中地是其花园。从农垦殖,从工办作场和内外贸易而致富甲江南。明洪武初,因富获罪奉旨戍滇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八十八岁卒,葬贵州平越(今福泉市)福泉山。张三丰书赠万三诗曰:“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仁不为富,舍却红粉入蛮荒”。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由其五世孙沈廷礼(又名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琼莲迁葬苏州周庄银子浜,名水底墓……万三妻张氏,扬州人,卒葬苏州虎丘山脚,明弘治十一年迁与万三同葬。生子沈金、沈茂、沈旺、春鸿、香保……
沈万三的后裔九世前主要分布在贵州平坝天龙屯堡、毕节乌蒙山、遵义团溪镇金子堰,云南镇雄、大理、泸江、宣威和苏州周庄,贵州天龙屯堡和乌蒙山区最为集中。后族系越来越庞大,遍及滇、黔、川等地,现已无法统计,而且断代现象很是严重。
现在只能以贵州平坝天龙屯堡沈氏作为母本进行原始跟踪和调查研究。好在此地变化不大,沈氏祖训留存,民俗、民风依旧,甚至小到口音、举止、打扮、舍居都保留着周庄和南京的风格和特色。成为沈万三后裔最典型的聚集地和故地。
2008年11月,在贵州机场工作的沈家庆看到贵州日报沈赤兵等著有的《天龙秘事》一书后,发现自家遵义县团溪镇金子堰《沈氏族谱》和乌蒙、天龙两处沈氏族谱惊人之处。翻开清朝手抄遵义县团溪镇金子堰《沈氏族谱》,里面用诗词方式详细记载了当年沈茂如何从南京出逃,经江西、四川,到达贵州(当时属云南),一路隐姓掩面逃生的惊险过程。沈茂率次子躲进天龙,为防皇帝再次满门抄斩,沈茂把长子沈栋宇(在天龙沈氏族谱中为沈栋颙,虽然和“宇”一字之差,但读音相同)留在福泉县给老爷子沈万三守孝。沈万三迁坟至周庄后,沈栋宇留在邻近福泉县的遵义县团溪区安家落户、繁衍后代。沈栋宇当时逃难落脚于遵义县团溪七坡和金子堰时已孤苦伶仃,至其孙沈文学时家业才重开兴旺。遵义和天龙族谱上的辈分排字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到现在为止,沈万三家族的整个发展历程也得以理顺和考证,通过这些史载足以让人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发展过程。
沈氏族谱
以族谱、碑铭、建筑风格、习俗和《半轩集》等为佐证,此重大发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得到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等肯定。首次组织了沈氏家族寻根代表团来南京、周庄、南浔祭祖寻根,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外三十家媒体跟踪报道,同时也促成了苏州周庄沈万三研究会代表团赴平坝天龙屯堡的认亲。为此,贵州省文史委员会于2007年9月23日在平坝天龙举办了“沈万三研讨会”和“纪念沈万三诞辰七百年祭祖大会”。
2008年10月29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先生专程来到天龙屯堡视察,参观了沈万三故居,并接见了沈氏族长沈向东先生。在沈万三故居,石宗源书记高度评价了沈万三的一生,尤其是在经济理财、资本积累上对中国的影响,肯定了沈万三当年利用茶马古道拉动贵州与外界的经贸发展,对推动贵州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石书记再三强调要加大对沈万三经济思想的研究,同时打好沈万三民俗文化的这张旅游牌。
民间流传的沈万三的传说很多,还有小说和电视剧都在戏说沈万三。抱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我用自己收集、调查、采访和实录的详细资料,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来解读沈万三其人其事,并展现沈万三足迹所涉及的那些美丽土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考证途中中,朝廷正史、州县方志和家族谱牒是其三大砥柱。它们各有独特的形式内容,诠释着朝代更替、世事沧桑和人脉传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发现沈万三后裔是一大看点,独家的寻访路线又是另一亮点,真实地还原沈万三及家族的演变才是目的和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