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三公酒”
金陵美酒始于六朝,兴盛并黯然消失于明洪武年间,当年古南京美酒不知醉倒了多少名卿显宦、公子王孙、贾客骚人。可惜,今天的南京却没有了自产的白酒,也就怪不得面对金陵酒史,只能做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了。
生来嗜酒的朱元璋得天下后,为笼络人心,一改先前的禁酒令,命在南京设立白酒坊和糟坊。白酒坊由沈万三一度亲自操持,建造了专用于酿造蒸馏酒的半官方性质的大型工坊。这个白酒坊和之前已有的宫廷酿造不同,这是历代史上唯独由皇帝亲自指派的“军民两用”的白酒酿造项目工程。
沈万三在城中有酒楼4座,他把原元代金陵特供朝廷的“满殿香”经过多次改料加工后命名为“真一”、“风泉”、“荷花”、“露华清”、“靠壁清”等诸色美酒,这些品牌酒最终被百姓们统一称为“万三公酒”。
“万三公酒”醇香醉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南京的水质甜美,适于酿酒。源于消费的需求,白酒坊掀起了饮酒之风,把“万三公酒”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酒库亦多、酒坊遍布、酒类繁多、酒具争奇、酒楼鳞比、酒肆林立、酒旗招摇、酒客接踵、酒令喧嚣,鼎盛时期已是中国的酒业中心。
“万三公酒”
“万三公酒”不仅产量大,而且品类相当丰富,有大内酒、内法酒、士大夫家酿和市肆之酒。市肆酒价廉物美,加之与南京饮酒之风相伴的掷骰、投壶等娱酒之戏,所以酒楼生意特别兴隆。
在历史上独领风骚的金陵“万三公酒”,却未能继续发展下来。明洪武六年秋,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而被发配云南,酒坊被没收,继而“万三公酒”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更失去了酒体中的魂魄。而有着深厚饮食文化积淀的白酒坊和糟坊巷也成为了历史的地名,从那时一直沿袭至今。
后来,沈万三在贵州安顺屯堡等地,重新酿造出新的“万三公酒”,并在茶马古道上畅销并流传。被谪戍边疆的历代沈氏后人,用老南京的酱香型“万三公酒”配方,结合当地的水质和糟料进行了不断地更新。最终,将“万三公酒”扎根在贵州茅台镇上。
今天,“万三公酒”终于结束了600年的流亡之旅,回到故里,用最为通俗的方式,让曾经极度繁荣的酒业,又一次显现在今日不产酒的金陵城中,给了南京人一个回溯自己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的契机。
元宵节前夕,夫子庙老东门“600年梦回屯堡·金陵再叙亲缘”的民俗活动,用屯堡地戏、花灯戏、对山歌和敬“万三公酒”的民间形式,来讲述明朝移民从南京背井离乡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万三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