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与“茉莉花”之歌
年近耄耋之年的沈万三,在平越府(今福泉市)的一座老宅院子里,斜躺在椅子上,眼睛微微闭着。
这座老宅的院子里,几株修竹下,有一口百年老井。小花园两角是三间厢房,红瓦灰砖,当中的一间有些曲轴,门槛有火烧的熏迹,前庭院里有一座冷亭子,亭子四周一圈淡雅的茉莉静静地开放着,冷亭上檐的前额挂着一块旧匾,上面写着“月亭”二字,不过字迹略显模糊。月亭中央摆一张石桌,桌边有四张石凳子,错落分开,月亭的前方是一池秋塘,秋塘不大,呈正方形状,塘中有半池清水,残秋时节,仍见几片残荷,浮于水面。
夜凉如水,风吹过后,脸上是凉凉的。
忽然,一支小曲若隐若现地自风中飘来:“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沈万三轻轻一笑,心想,三十多年了,这个茉莉,我的心事总在她眼底、心里。
茉莉,原是沈家的一个婢女,十二岁来到沈家,就一直在沈万三跟前服侍,人冰雪聪明,受沈万三影响,喜欢听昆曲,也学唱了不少,总会用歌声来应和沈万三的心景。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和着唱腔的节奏,一座粉墙黛瓦的老屋,在沈万三眼前浮现:
老屋两侧是茂密的林木和绿油油的菜田,这是沈万三坐落在周庄镇东垞的家,分东西两落,东落是沈万三随父亲沈佑迁至周庄不久修建的住宅,具有明代末年的风韵;西落则是沈万三初步发家后建造的。故居共有五个院子,结构紧凑,前后呼应。从围墙上留存的十多幅精美砖雕,折射出沈万三从平凡走向显赫的致富之道。
恍惚间,沈万三仿佛回到周庄的老宅里,听着昆曲。那些女乐,如清澈透明、碧翠流韵的美玉,环佩叮当;或如夜明珠矶,惊世骇俗,光彩灼灼,耀人眼目。笔笔如工笔重彩,就像是宫廷画师画中飘逸轻灵的仕女丽人,惊鸿万里。
沈万三发迹后,也很懂得风雅。他常常在自己豪华的家里宴请达官贵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还拥有三班女乐。杯觥交错之余,女乐们尽情表演音乐歌舞以欢娱嘉宾。她们既是歌妓,也是乐师,演奏的大都是沈万三与他的朋友们最爱听的昆曲音乐,观看的人们济济一堂。仅为华屋担任守卫、打更巡逻的更夫等,就多达六十几人,每晚还供应点心酒肴。
闭上眼,脑海里是多少曾遗忘的过往;睁开眼,景物旧,人已杳。
回首繁华如梦渺,空有隐情在心潮。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琴曲烟淡兮轻云,香霭霭兮桂荫,叹长宵兮孤冷。”
曲声越来越近,一缕幽香飘来,只见一女子云髻凤钗,水田衣飘飘,沈万三一惊,醒来,眼前的茉莉一身普通月白衣衫,发髻梳理成扁圆形,髻顶饰以一枝茉莉花,眉目间仍隐隐可见当年的妩媚秀丽。
茉莉把手中的茶壶轻轻地放在沈万三面前的小竹桌上,沏上一壶茉莉花茶,静静地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拿出针线缝补衣服。
随着茉莉的飞针走线,一曲曲江南小调从茉莉口中倾泻:杨柳青,紫竹调,知心客……
伴着优美的曲调,沈万三走进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梦里,走进烟雨江南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那周庄,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经历几百年的沧桑,烟雨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韵味尽入眼帘。横跨蜿蜒河道上的老石桥,座座各显风姿,双桥下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划船的姑娘唱着苏州小调穿过桥洞,小船轻摇,两旁垂柳迎风摇曳。几百年前,夜里流波映照着无数少女的曼妙舞姿,傍水而筑的宅院,乌瓦白房,两岸错落高低的民居,斜伸的檐角挂着风铃,微风轻吹,铃声作响,犹如为流动的水波伴乐。
“一寸光阴一寸金呀,寸金难买寸光阴呀”伴着轻轻的哼唱,茉莉手中的衣衫的破洞处,仙人点化般地出现了一朵洁白的茉莉,宛如天成。沈万三心里一动,茉莉呀茉莉,你不就是一朵淡淡散发幽香的茉莉花吗?想当年,周围莺歌燕舞,轻裘为伍,现而今,繁华落尽,只有你默默相随相守,本想让你趁青春年少,找个殷实人家嫁了,好好过日子,可是,你就如此固执,跟着我颠簸流离,毫无怨言地照顾着我的衣食住行……
周庄晨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沈万三情不自禁地合着节拍与茉莉哼唱起来,旋律婉转流畅,苍老浑厚的男声伴着轻柔的女声静静的荡漾在这寂静的夜里。
歌声停了,远处有一声杳渺的鸡鸣。
骤然,一个少女清脆婉转的歌声响起:“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原来,隔壁的少女一直在悄悄地听着呢,这优美上口的旋律,聪慧的姑娘一听就会了。
沈万三与茉莉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合着少女的歌声又一起唱了起来:“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唱着,唱着,无数压抑的心事,流放的酸楚都随风飘散了。
从那以后,夜幕降临之时,沈家的小院里,就会聚集着些大姑娘小媳妇,她们呢,手里拿着针线活,和茉莉一起,学唱江南小调,满院子回荡着茉莉花的歌声。
这首声腔委婉起伏,如曲水流觞,优柔叮咚,并且有着幽静雅致,清丽俏皮之感的江南小调,就这样慢慢在平越大地上流传下来,越来越受人青睐。后来人们还根据《茉莉花》的曲调编出若干山歌,在劳动之余进行演绎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