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与瓮堂
瓮,南京人一般指城墙藏兵洞,可在明朝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墙时,为解决数十万筑城民工的洗澡问题,就在城墙各建筑工地的驻地附近,特地建造了五处用青砖砌成的半球形双曲拱顶形状的独特瓮堂。而最为特殊的是至今还在使用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聚思泉”瓮堂。
老南京人对于下午去浴室(旧称澡堂)洗澡有着天生的爱好,南京人在澡堂洗澡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南北朝时,东郊汤山发现温泉,人们就常去洗澡。据说梁太后因为多次去温泉沐浴治好了皮肤病,后来就在汤山东麓建造了圣汤延禅寺。唐代著名画家韩晃的女儿患有皮肤恶疾,在温泉沐浴后得到治愈,他便慷慨解囊,在汤山南坡修建了一座汤王庙。南京城里最早的浴室兴起于明朝初年后。民国定都南京后在汤山修建了专用浴室,还修筑了一条柏油马路通往城里,专供蒋介石、宋美龄以及当时的一些达官要人前去洗澡休闲。
沿着雨花路继续往南走,过了长干桥大概100多米的样子,路右边的一条巷子口写着“悦来巷”三个大字,600年的瓮堂仍然正常营业。走进巷子没多久,就看到了瓮堂。这是一座古老的石砌建筑,门面极为普通,若不是墙上有一块刻有“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9个字的石碑,不在意的人还以为这是一户人家的堂屋。
沈万三石像
南京在明朝之前没有专业的澡堂,朱元璋为在南京建都,从全国抽调大量民工来建造城墙。民工们终日劳累,汗湿衣裳,不得洗澡,满身虱蚤,浑身疥疮,苦不堪言。朱元璋得知此事,向大臣们征询良策。军师刘伯温建议建造澡堂,民工既可洗澡,又可换洗衣服,既可灭除虱蚤,又可免生疥疮。因为当初的澡堂外形就像倒扣的瓮,所以称作“瓮堂”。
瓮堂的墙壁被刷成米黄色,但是从剥落的涂料下面能看出青砖的模样。门和窗都是暗红色的,浴室的老板有些“宣传意识”,在玻璃门上贴上了“明朝古迹瓮堂,最古老的澡堂”几行字。当年民工在建聚宝城时,为了感谢皇帝的恩水之情,将瓮堂叫作“聚恩泉”或是“聚恩浴池”。
该瓮堂由东、西两个瓮组成。东瓮稍大于西瓮。两瓮呈“8”字形紧密相连,堂顶很像馒头状的蒙古包,故称之为“双连体穹隆形”。两瓮内部并不贯通,各自开一狭小的门,据澡堂师傅介绍,20世纪50年代前后,进出瓮堂的门仅能容一人,还需穹腰出入。瓮内既可以采光,还可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打开天窗上增筑的四面窗子透气,设计得非常先进。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就非常迷恋天象学,所以就是建造一座澡堂,他也从五湖四海请来众多的能工巧匠,让沈万三出资,并利用悦来巷天圆地方的有利地势,采用了很多玄妙的天文地理概念。
当初的浴室是在地上砌一个池子,池下埋一口大铁锅,人在铁锅下烧火,烧热整池水。池上盖房,屋顶为半圆形,犹如倒扣的大锅,池中热气上升,全部聚集在室内,可保温度。由于年代久了,堂子里面的墙面已经斑驳发黄,不过瓮堂里非常聚热,在里面没待上几分钟就已经全身汗湿了,水蒸气凝结成的一粒粒水珠顺着半圆形的墙面慢慢淌下,绝不会有一滴落在澡客身上。
当年为朱元璋建城墙的民工没有一个生病的,都是因为在瓮堂里洗澡能祛病消灾的缘故,所以,尽管离这里不远就有桑拿浴场,但这里的老人无论春夏秋冬都在这个澡堂洗澡,比桑拿更有感觉。
住在悦来巷的街坊对瓮堂有一种特别神圣的感觉。传说瓮堂盖好后沈万三特请朱元璋来这里洗头澡。瓮堂虽不起眼,但它联系古今,是全国现存的唯一的明代澡堂,是悦来巷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给繁忙的都市生活带来一番诗意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