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改桥名
在福泉通往瓮安的205省道上,有一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石拱桥——卡龙桥,原桥名在《平越直隶州志》上叫嶰窿桥。不仅用字生僻,而且一般人难以理解其意。明明河水奔涌,地势低洼,何以取名嶰窿桥呢?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到底是怎么回事?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明朝洪武年间,河南偃师县人李整转战来到平越,攻下平越后驻军城南猪场街,在猪场街修有自己的宅院。后又受命攻下高坪一带的金牌王,朝廷为巩固偏远地区的统治,授予李整副千户职,任高坪长官司世守高坪,平越防务交由新任平越卫指挥使张信负责。二人互相照应,默契配合,遇有战事,相互支援,各将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情谊。一天,高坪土司官李整回到城南猪场街的老宅,在家中宴请好友平越卫指挥使张信和刚来不久的道人张三丰、沈万三等人。借着酒兴,李整大倒苦水。原来,每次李整从高坪回平越,都要经过双龙河,由于河深水急,军马不能过,渡船又太短,往来十分不便,搭起木桥不久又被河水冲毁。这还不算,尤其是运粮运盐搬上搬下非常辛苦,如今自己年事已高,骑马难行,坐轿不畅,盼望得到年青的指挥使张信支持,共同拨款修一座桥,不仅利于防务,而且方便百姓。张信也有此意,李整一说,十分赞成。
于是平越卫和高坪司两个长官达成一致,各出经费的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一报请朝廷解决。很快朝廷批准,所需银两筹集备齐,由张信招工请匠,开山运石,动工建桥。半年过去,桥墩结实,质量很好,很快就要合龙,第一次合龙之日,工匠们正往中心处码桥石,突然下起大雨,施工中断,工人们刚离开现场,忽见河水猛涨,很快将木拱构架冲垮,第一次合龙失败。第二次合龙眼看成功了,谁知夜里发大水,又将桥冲垮。消息传到张三丰那里,他带着弟子沈万三前来查看,悄声与沈万三嘀咕几句,取出一把宝剑,向空中进行比画,然后安于桥拱正中心,法事完毕,通知工匠立即合龙。说来也怪,当天一切顺利,桥合龙成功,而且当夜河水猛涨,桥依然安然无恙。
福泉黄丝江边的和善桥(建于清代)
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一个盼望已久的愿望实现了,大功告成,李整和张信万分高兴。李整在高坪土司衙门摆上一桌家宴,答谢张三丰,并与张信商量给桥取一个好听的桥名。酒酣耳热,李整征求张信意见:“张指挥,你看取个嘛桥名,叫谢龙桥如何?感谢天子拨款修桥。”张信说,我认为叫仙龙桥好,仙就是神仙,龙就是天上的龙,既有歌颂当朝天子之意,也表达对张仙人施法合龙的感谢。“中,那就请沈大师安排题刻。”李整和张信当时并不知道张三丰的这位徒弟就是沈万三,更不知道他的人生遭遇,只知道他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放心交给沈万三去完成。
福泉葛镜桥桥栏
却说这沈万三接了这件差事,回到高真观,一直寻思,你朱元璋对我资助张士诚的旧事耿耿于怀,以致不择手段弄得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如今在这蛮荒苗疆修个小桥,你只拨了一点小钱,屁大个恩情还要往你身上记,未免太霸道了。他们怕你敬你,要歌颂你,我可不买账。于是乘着酒兴,挥笔写下三个大字。写毕,哈哈大笑起来。张三丰正在礼斗亭参拜北斗,听到沈万三笑声,不知是何缘故,忙收了心法,过来查问。进门一看,只见“嶰龙桥”三个墨迹未干的大字放在方桌上。“嶰”者,无水的山沟,“龙”者,天子之意,飞龙在天无云难兴,水龙在地无水不活,这分明暗含困死真龙天子朱元璋之意。这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张三丰暗暗叹气:你沈万三与当今皇上仇深似海,但你不能借此泄愤,把李整、张信害了呀。一番好言开导,沈万三也叹好险,见师父理解自己的心情,愉快地将“龙”重写为“窿”。
通桥典礼那天,李整因身体不适,未能到场揭幕,张信坐着轿子来到现场,时辰一到,唢呐声声,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张信揭开红布,顿时傻了眼。桥头大石上不是“仙龙桥”而是“嶰窿桥”。不仅与当初定的桥名大相径庭,而且与现场环境严重不符。但事已至此,已无法挽回,见张三丰在场,又不好发作,只好阴着脸一路无话回到了平越城。
由字太生僻,老百姓难解其意,这桥名除史书上记载外,在老百姓中一直没有叫响。相反,因张三丰放斩龙剑将龙拦在上游未能入海,不仅保住了桥几百年不毁,而且让牛场地灵人杰,商业繁荣,老百姓心领神会,将桥喊成了卡龙桥。很快卡龙桥的桥名在福泉、瓮安流行起来,现在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