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佛道生态观比较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4206字

佛道生态观比较

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社会财富已经超越过去时代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人们的生活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可是,生态问题却是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议题。宗教在生态保护上能提供一些什么资源呢?本文单就佛教和道教的生态观进行比较,看看东方宗教的教理教义能够提供哪些生态保护的理念。

一、佛道教宇宙观比较

1.佛教之大千世界

佛教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是一句人们很熟悉的佛门偈语。所谓大千世界指的是人所能想象的所有空间。具体来说,就是由小世界作为最小的单位构成小千世界,再由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最后由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而一个小世界里有四大部洲,人类只是“南瞻部洲”里生存的有情存在。这是一种极为广博的视野。欧洲人从“地球中心论”向“太阳中心论”迈进时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而突破太阳中心论也是离当今不远的时代。佛教的宇宙观则完全没有中心论的局限性,“大千世界”这一观念中根本没有中心。在佛教徒的信仰世界里,人类只是沧海之一粟。佛陀以信仰的直观性认知阐明宇宙是一个大千世界,与当今通过天文学认识的宇宙是那么的相似。与“大千世界”观念相配套的还有“成往坏空”、“四劫循环”的时间观。成劫指的是世界生成期,住劫指的是世界安定时期,坏劫指的是末世期,空劫指的是世界灭亡后的虚无状态。这四劫是循环往复的,因此世界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处于永恒的轮回之中。

佛教把世界视为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思想根基,佛教的宇宙观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深远的生态保护的意义。生态危机的根由在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而大千世界告诉人们:根本没有中心,人类也不是选民,没有肆意妄为的特权。当代佛教集合了印度和华夏两大东方文明的结晶,从中挖掘生态保护的思想资源是人类解决当下困境的一条捷径。

2.道教之洞天福地

道教的宇宙观比较驳杂,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但是通过阅读道经,我们还是可以整理出几种观点。最著名的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教里最具哲学思辨性的宇宙论阐述,这一命题里把世界的根本设为道,人是道生化的万物之一。此外,在道教中还有“三十六天”的宇宙观。自下而上,“三十六天”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圣境四天、大罗天。宇宙的中心在最高天界大罗天之中,即玄都玉京。等级越高的天界,越是具有仙境的美妙,而凡人可以通过修炼达到天界最高层。这种宇宙观与佛教的“大千世界”是很不一样的,他把人的作用贯穿整个宇宙,而这种作用必须符合一个条件,也就是不对本来的环境做相关改变,而是人去适应环境。

道教的“三十六天”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佛教影响而提出来的。同时,道教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不同于佛教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洞天福地”理论。“洞天福地”的观念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神山仙岛传说,是昆仑神山、蓬莱仙岛、十洲仙岛等观念发展演变的结果。“洞天福地”具体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全部对应着神州大地上的名山好水之间的胜景。在道教看来,世界的主宰不是人类,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达到与外在世界和谐共处的目的。“洞天福地”不是哲学思辨的宇宙观,而是一种生存思考的宇宙观,是一种独特的华夏智慧。

佛道教的宇宙观之间必然是有很大不同的,而我所关注的是两种宇宙观在生态保护意义上的差异。佛教和道教的宇宙观都没有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色彩,对于功利主义开发自然都具有深刻的批判力量。但是佛教的宇宙观有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禅的空灵,而道教认识到的世界是与人密不可分的世界,是一个万物充满灵性,人自觉参与其中而不胡乱作为的世界。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膨胀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佛教的“大千世界”则只是指出了人类并非居于中心地位而没有启示前行的道路。道教构建宇宙观时高度关注人在各种环境中应当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把人的生存状态看作宇宙不可分割的部分。道教的宇宙观承继着中华文化的传统:不把人作为中心,但是一切的思考围绕人来展开。生态问题的起因是人类的环境危机,脱离人来找寻解决之道不异于南辕北辙,也许道教的“洞天福地”构想能够提供一种解决生态危机的好模式。

二、佛道教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

1.“因果报应”语境下的自然界惩罚

缘起是佛教里很重要的观念,佛教徒认为种下什么样的因缘便会得什么样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佛教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的原则,对这个原则进行生态学层面的阐释对于当前的环境危机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区分出善业、恶业、无证业三种类别,善因招来善报,恶因招来恶报,非善非恶的无证自然得不来福报。破坏自然环境从生态学来说就是在作恶,人类加诸自然的每一次强力,自然必要以更强大的力量反击人类。保护生态则是在行善,为万物的生存谋取最佳的条件,为生命的延续创造最好的空间,这是何等伟大的功德。世界就像是一张网,人就是网上挂着的宝珠,相互之间有线相连,而且相互之间映照着。所以一个人所做的事情都将会影响到别人,而这种影响要么是有益的,要么是有害的。

在佛教里还有一个普度众生的观念,这是一种大慈悲情怀。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中蕴含着一个大道理。果报除了可以分成善报和恶报,换一个标准还可以分成共报和别报。别报指因自身的业而受的果报,共报指因为大家共同做的业而大家共同受的果报。在生态学意义上,别报不如共报普遍,大自然不会去区别具体的行为者,而是对人类一体施加恩义或者惩戒。因此,我们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去做破坏自然环境的恶业,而且要积极地劝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努力消除别人的不当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在生态保护上独善其身是不够的,生态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普度众生的大慈悲是生态保护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佛教的这种智慧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生态问题,不能缺少人和人之间的沟通。

2.“道法自然”指导下的天人合一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指定了根本前提:人类征服自然是没有希望的道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翘起来”这样的事情也许能够成功,但是不合天道的事情做成功之后人类将面对末世的降临。合于天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准则,而如何判定是否符合“道法自然”的原则是实际操作中很关键的环节。道教中的“天人感应”理论也许能够给予人们一些启示。古人认为“与天地合德”则会有祥瑞出现,而行为不当时则“龙蛇起陆”。当人们对自然施加了超过限度的影响之后,自然界会出现一些灾异现象,这就是自然对人的警示。得到警示之后及时调整,对环境的破坏也就可以降到最小的程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会陷入紧张的局面。良性的反馈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教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天人合一”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不去征服自然,挑战自然的权威;二是自然提供人之所需,为人的生存供给资源。道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为“天人合一”四个字,是一种宗教直观的结果,但是这种直观在现代社会需要有科学性阐释才会被人们信服。生态保护要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环境,可是也不能把人类抛在一边不加考虑,生态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归根结底,生态保护的内核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天人合一”作为生态保护的目标,把道教的智慧引入生态保护,建立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类思维方式,对于现在的生态观养成很有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观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佛道两教在这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佛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为关注自然对人的行为的反应,重视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道教关注的重点则是人的生存,关注自然对人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通过共报把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佛教的特色,道教生态观在这方面的思考相对薄弱。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关系。而道教则胜在看到了“人化自然”,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也突出自然要满足人的生存的一面。佛教与道教从各自的理论视野切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

三、佛道教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是,我国在取得经济腾飞这一重大成就的同时,生态危机也逐渐加重。我们既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维持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使产业的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简单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则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来加以指导。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是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儒佛道三教思想在历史上都曾得到充分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从佛道教的教义思想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借鉴。

佛教与道教的思想首先是属于宗教的,不是直接的生态观,但是其中包含有生态保护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除了在宇宙观、人与自然关系两个方面之外,佛道在生态观上还有不少相似之处。佛道两教都主张生命为贵,节制欲望;这两个理念对于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很大的助益。“尊重生命”的训导会使人们怀着虔诚的慈悲与博爱心境,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不施以戕害;“节制欲望”的宣扬把人们的嗜欲之心感化,清净的心灵对于生态保护绝对是最有利的生存土壤。因为佛教和道教不把自然界的万物进行标价,不把占有自然当作财富,不把人从自然剥离出来置于骄傲的位置,所以佛道都恬静地亲近自然,天然地合符生态保护的原则。这是佛道两教生态观上最大的相同点。佛道在生态观上具有的相似之处源自于两教都吸纳了东方的思想传统,把天人和谐的精髓化在了宗教精神之中。佛道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各具特色,但是没有高下之分;把这些合理的思考融合到生态保护中去必能给人类带来福祉。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