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梵净山佛歌文化浅论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5405字

梵净山佛歌文化浅论

佛歌又叫佛偈子,是信佛的妇女们在朝山进香赶赴庙会的过程中唱的歌。根据文献记载,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被称为“古佛道场”,声名远播,拥有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作为弥勒道场,梵净山在历史上曾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是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以及鸡足山遥相呼应的佛教名山。“梵净”二字即是从“梵天净土”而来。明清两代,梵净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梵净山寺庙成林,香火鼎盛,朝山信徒如云流水涌,成为黔、川、湘三省佛教圣地。香客不仅来自云、贵、川、湘,甚至有从赣、皖、浙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者。清光绪年间立《下茶殿碑》记述“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每当农历四月香会期,每天朝拜者数以千计,善男信女们各自成伍,各种香会旗号飞飞扬扬。清嘉庆至同治年间,梵净山经历三次兵灾,骤然衰落。

由于深厚的佛教历史文化的影响,使梵净山区民间的佛教信仰根深蒂固,虽经时代的变故而不衰,现以其代表性范例——佛歌浅论如下:

一、梵净山佛歌历史与现状

梵净山地区进香唱佛歌,在清朝道光以前就已有之,不过到道光时规模更加宏大。据民国点校本《铜仁府志》卷二十“杂记”载:“佞佛者朝谒名山,号称进香,往往结党成群,携老扶幼。此风他省亦间有之,近日惟吾铜尤盛。其期以六月朔为始,于月终为止。倡首者谓之香头,先日敛钱制黄旗一方,或百人,或数十人为一队。导之以旗,每人身背黄袱,乌乌唱佛歌,前呼后应,举国若狂,不为所摇者无几。”这里的名山,就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梵净山。

佛歌在梵净山地区各民族群众中一直广泛地流传,传播着佛教的慈悲信仰。梵净山佛歌多数七字一句,易懂好记。曲调多采用本地的山歌、民歌、傩戏、祭祀等曲调唱腔形式进行演唱,佛歌词语也多采用本地各民族方言俗语。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朝山进香唱佛歌的现象又广泛的出现在梵净山地区。据佛歌搜集人张元清老师介绍,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梵净山佛歌的搜集整理。从1981年至今,他深入梵净山区、玉屏、松桃、黔东南州的岑巩县、遵义市的湄潭县以及重庆市秀山县等地进行佛歌搜集,收集到近200首佛歌。事实说明,佛歌在环梵净山地区是广泛普遍的存在着。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佛歌只是存在于目前的一些老年人口中,而且人数也不多。为研究梵净山地区这一难得的佛教文化现象,笔者在张老师的支持鼓励下,怀着求教于方家,以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来共同保护这一濒临消失的文化的目的,不揣冒昧,于此抛砖,以期引玉。

二、梵净山佛歌文化内涵解析

环梵净山地区的佛歌流传广泛,历史久远,分布范围遍及铜仁全市各县(区),甚至影响到了湘西、黔东南、遵义、酉阳及秀山等周边各市县地区,深入到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目前所收集的佛歌资料看,有手抄本,也有近年用电脑打印成的小册子。由于传抄者多是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乡村老人,其中的错别字难免较多,但基本不影响到佛教教义的宣扬,其思想宗旨还是比较明确的。唱佛歌与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等各民族的山歌、傩戏、孝歌、船工号子、道教的哭灵送亡等丧葬歌曲,从内容到形式,从曲调到唱法,都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从现搜集到的近200首佛歌来看,梵净山佛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

(一)讲述朝拜梵净灵山过程,表达对梵净山所供奉的弥勒与释迦的高度尊重

这是梵净山佛歌的最主要内容。因为这些佛歌毕竟是本地信众在朝拜梵净山过程中所经常演唱的歌曲,所以这部分内容最为丰富,从出门离家、辞别家人祖先,到路途所见各种人物,经过山川、桥梁,再到远望灵山、登临灵山、朝拜灵山、辞别灵山等一系列过程记录翔实完整。而且,在信众的心目中,梵净山就等同于西天灵山,也就是《西游记》唐僧师徒千辛万苦要去投奔的灵山圣境,那里有如来佛祖所居住的大雷音寺,当然就是佛教圣地。在梵净山佛歌中,梵净山就是灵山。山即是佛,佛即是山。朝山即拜佛,拜佛即修心。不仅梵净山被视为佛祖的驻锡地,是灵山、佛山、仙山,弥勒佛与释迦佛一样,都是梵净山的主佛,地位突出,受人尊崇。可见,梵净山地区的佛教信众对梵净山的尊崇是无以复加的。如《立愿朝山》:

《朝佛山》:

《望灵山》:

《灵山会》:

其他的如《起香》、《辞庙堂》、《灵山进香》、《辞亲、过河》、《辞神返乡》、《辞当方土地》、《朝山烧香》、《灵山路上》、《灵山脚》、《上灵山》、《进山门》、《进庵门》、《弥勒殿》、《灵山殿》、《拜观音》、《辞佛出殿》、《辞神下山》、《回程》、《拜佛上香》、《辞和尚师傅》、《拜十殿》等均是反映这一内容的佛歌。

(二)讲述佛教历史、佛教历史人物和佛菩萨故事

这在佛歌中也占有相当多的篇幅。佛歌除了介绍朝山经过与目的外,通过对佛教历史、佛教历史人物和佛菩萨故事的讲述,来进一步宣传佛法宗旨,也是其重要内容。如讲述佛教历史的《菩提根因》:

讲述观音菩萨故事的有《观音离乡》、《观音修行》、《观音》、《观音十二叹》、《十二月离乡》。如《观音》:

另外,这类内容还有讲罗汉与缘觉故事的《十八罗汉》和《十二缘觉》,宣佛教宗旨的《十字歌》、《须弥山》、《十数》等。

(三)劝善及劝人修行也是佛歌的重要内容

慈悲为怀、众善奉行是佛教思想的基础,而佛教弘法的目的也是让世人慈悲,和平相处。因此,劝善及劝人修行也就成了佛歌的主体。这里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劝普通人或信众的,如劝信众诚心敬佛、诚信做人的《五劝》,从敬畏自然、公平对人到待人处世、勤俭持家、男耕女织来奉劝世人诚实做人:

《劝人修行》则是从佛教度已度人的角度劝人急早学佛,早日觉悟:

另外,还有《十二月拜佛》、《十二大愿》、《修行八要》、《叹世俗》、《灵山泉、花、钟、藤》、《劝世文》、《劝世人》、《刘氏十悔》、《年年要朝山》、《拜佛靠平常》、《五劝人早修》、《酒色财气》、《十二月修行》、《传三皈五戒》、《十二时烧香》等均是这类内容。

二是劝道友依律修佛、和气为人的,如《劝道友》、《三皈依》、《和气歌》、《学佛要行善》等。其中,《劝道友》是这样唱的:

(四)报父母之恩,叙道友感情

人恩之大莫如父母,故报父母恩、尽子女孝是学佛修心者的重要事情,这类歌词有《五更歌》、《十月怀胎》、《二十四孝》、《孝为先》、《报母恩》、《十报恩》等。譬如《五更歌》这样唱道:

再如《孝为先》奉劝世人要孝从心起、敬在平时:

同道同修,同有善因,此情可贵,中有佛缘。故同修道友之情也是礼佛人所珍惜的。这类佛歌有《道友亲》、《谢道友》、《辞道友》、《吃茶》、《五盏灯》等,表同修之情,情真意切。如《道友亲》:

(五)新时代佛歌

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传承已久的佛歌,其产生时代或在明清,或在近代。那这一类新时代佛歌则是近二三十年之内的新曲。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佛教文化内容也有了新的发展,佛歌中产生了许多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曲。如玉屏侗家的《敬茶歌》,赞颂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歌颂共产党恩情和国家政策的《赞歌》和《永远莫忘党的恩》,宣传计划生育的《生育要计划》,讲道友感情的《吃茶》、《迎铁路道友》,感谢佛恩的《挂红彩》,以及讲保护生态环境的《护山林》和讲地方寺庙历史的《马台观音寺》等。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如《赞歌》:

从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唱到建设小康、西部开发、和谐社会等,唱出了佛教信众也即普通百姓对共产党的感谢之情。这类歌曲虽然不多,但这也足以说明梵净山佛歌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说明本地广大民众拥护共产党、拥护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这同时也说明了佛歌有吐故纳新、自我发展的创造精神,能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不断进步。

(六)梵净山佛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

上述佛歌可独唱,也可合唱。还有一种是对唱式的,通常被称为“盘佛歌”。这类佛歌,目前可见的内容有《接道友》、《主客互答》、《洗脸吃茶》、《道友问答》、《盘佛根》、《盘香》、《盘道友》、《盘八仙》、《三世因果歌》、《劝世人》、《盘佛歌》、《问根芽》、《盘菩提子》、《辞道友》、《客谢主》、《辞道主、斋堂诸道友》等,多是道友间就佛教知识、人文历史或做人礼仪等互相进行的问答式对唱。如《盘佛根》:

从目前所见佛歌来看,在内容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佛道或其他历史事实融汇在一起,尤其是把道家人物当成佛家人物来说唱,让人费解。如《拜佛》、《佛祖出家》、《八仙》就是这类情况。《佛祖出家》是这样唱的:

真武、张良和韩湘分明是道家人物,但在这里硬被当作佛祖来歌颂,这或许是梵净山地区佛道相融相合的表现,也可能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民间信众对佛道历史及知识混淆的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佛歌起源于何时,现已无从可考。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看,梵净山佛歌都应该是梵净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其中,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生命轮回思想、孝亲敬老思想、慈悲济世思想、因果报应思想和无常观、无我观、善恶观、和谐中道观以及三皈五戒、十善六度、禅定念佛等教义、教规和修行方法均有所体现。一方面,佛歌的存在让周围民众稳定形成了定期朝山拜佛的民风民俗,成为这一地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唱佛歌还成了信众克服山高路险去朝山拜佛、学佛修行的重要方法。佛歌的歌唱形式,目前所知的有独唱、齐唱、一人领唱众人和、对唱等多种形式。二重唱或多重唱的形式,尚未发现。佛歌曲调,主要借用山歌民歌调子多,虽多用本地俗语方言,但音韵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一般在同一地域,唱腔固定,易记易唱,但也有个别人独持发挥、变腔变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佛歌深得民众喜爱、积极参与、不断创新,流传久远。这些不管从文化层面还是民俗角度,从佛教的宗教形式还是民族传承,从历史渊源还是现实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歌书几乎已没有古版本了,多是老人们回忆复述记录整理出来的。目前所接触到的佛歌演唱者、收集者,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五十多岁的人都很难找到。今天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喜爱、重视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所以,作为梵净山地区一种重要的佛教文化形态存在的佛歌,今天能否继续传承下去是一个未知的问题,至于要将它进一步地发扬与提高,则更是难以预知了。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