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因果观
佛学因缘生法的理义从本质上揭示了宇宙万物成、住、坏、灭的奥秘,用这一佛学的基本理义来考察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历史的命题,必有其特定的因缘。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崭新的理念来审视梵净山,其也有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梵净山的过去是成功的,有梵净山今天的成就表明,即:国务院于1978年将梵净山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仅有五个成员单位)。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地球同纬度上,目前只有梵净山还保持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而其他很多地方已经荒漠化了。梵净山的今天被天下人敬奉为“梵天净土”、“古佛道场”,被赞称为“绿宝石”、“天然氧吧”等,这已足够表明梵净山的祖辈们在生态文明上留给我们的辉煌成果。梵净山的未来不得而知,我们可以将她设计得十分光明灿烂,因为我们今天已经理智地树立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对梵净山未来的设计当然仅仅只是一种理想,一个未来的梦。梵净山未来究竟如何,这毕竟还是一个未知数,依据佛学因缘生法的理义来考察,梵净山最终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当世的一切行为,由此梵净山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这个历史命题的根本是在于当世。
要认真走好当世这一步,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即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与梵净山同一纬度的地区有无可计数之多,为什么唯独梵净山可以保持着她的原始生态和本来面貌,独成一块清净福地?而且梵净山位于中国西部的贵州境内,在云贵高原与湘、渝、鄂交界的黔东北边缘的武陵山脉之中,这一地理位置并非是一个偏僻荒凉之地,且梵净山主峰之下四处皆有山寨人家,然而又何以能保持得如此原生原态?这种思考实质上是思量一个问题,即:是一股什么力量在梵净山的生态保护上发挥主导作用。认真思索,祖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梵净山这座宝山,必定还留有保护这座山的法宝。毫不夸张地说,只有挖掘到这股力量,找到这一法宝,我们当世的一切着力才有出路。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一种传承和发扬,即便是一种创新也不可能断生断灭,内中也有继承,这就是因缘。
综观梵净山的风雨变迁,考察梵净山地区人文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人们,不管其是什么民族,不管其有什么文化,不管其有什么信仰,在人们心底都有一条基本的崇尚,即因果观。信奉因果可以说是梵净山地区人们最为共识的凝聚点,因为信奉因果,这里的人们普遍遵循众善奉行,诸恶不作的理念。人们在生活中,除了自身之外总是信奉头上三尺有神灵,这是一种纯朴的人性基本信仰。笔者早年在梵净山地区从事农村工作时,在农村常常亲见一些农民个人修桥、铺路,以及在岔路口竖立指路碑等现象。后经了解,这种现象表明两个内容:一是通过此善行,以改变自己或家庭某种不如意的现状;一是单纯地为自己或子孙积善积德。在当地十分流行的傩文化的“还愿”活动中也体现这一点,人们在许愿后都是通过善行来承诺自己向神的许愿,以求达到自己的愿望。在当地诸多宗教性活动和民俗活动中,人们普遍是一心向善,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力求不作恶事,不出恶语,不生恶念,即便是在当地十分流行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中,也遵循这一准则。比如苗族的“上刀梯”、“下火海”、“舞狮”、“花鼓舞”等等活动中,土家族的“朝山”、“祭风神”等等活动中,侗族的“赶坳”等等活动中,羌族的“过羌年”等等活动中,仡佬族的“供竹筒”与“祭圪蔸”等等活动中,人们除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之外,整个活动都遵循从善除恶、扶正祛邪的因果观内容。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所颂扬的英雄,也都是那种为民解除痛苦,为民驱散邪恶,敢于承担并具有大善行的人物。还有当地的众多民间传说与民族歌谣中也处处体现出因果观的理念。比如侗族的“赶坳”就是源于一个善恶分明的一对青年恋爱故事。又如苗族婚嫁中就有父母唱“隔离歌”的情节,内容大多是表达惜别之情和教育女儿如何善待丈夫、公公婆婆以及姑、叔等等,内中多是一些教导善举和做人的基本要求,蕴含着诸多因果报应的教育内容。
由于因果报应的影响,梵净山地区素食文化极为丰富,当地的素菜品种也极多,除了最为常见的豆腐系列产品外还有诸多的野菜、菌类、竹笋、小食,以及花样繁多的米、面类食品等等。梵净山地区许多人都有常年持初一、十五吃斋的习俗,也习惯在朝山前要素食多日,并不事男女,以示净身,以此向菩萨表达虔诚崇敬之心。
因为崇尚因果,这里的人敬自然,信风水,敬神灵,乃至敬山,敬树,敬一切生灵,人们习惯于将自然界的一切都视为是与自己一道生存的上天造物,因而从不欺山、欺树、欺水、欺一切生灵。比如当地流行的“打闹歌”的最初,就是为了驱赶糟蹋庄稼的野兽而起源,这里的“驱赶”与“杀伐”就是本质的区别。因为崇尚因果,这里的人与自然相安相生,心底蕴涵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故而生活节俭,行为端正,喜爱素食,倡导放生等等,实质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遵循因果原则。因果报应观的奉行,使这里的民风纯朴,纯真。诚信、善良构成梵净山地区人的基本品质和人格。
梵净山地区人们因果观的形成,无疑起主导作用的是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的影响所致。众所周知,佛学业力学说告诉我们,因果理义是佛学全部理义的基础和核心,因果教育也一直是佛学教育的主题。《楞伽经》指出:“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这就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离了因缘之外就根本无生,因为没有一个作主宰的造物者的存在。这里所说的因缘,实质上就是佛学业力学说中的因果关系。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因果的迁流变化之中。因果构成宇宙间一切,包括生命生灭现象。佛学还揭示了因果变化的规律——因果律,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是因为梵净山佛法的广泛传播以及佛法传播所形成的佛教文化,对这个地区因果报应观的形成和推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可得以证实,比如原本当地的一些民间祭祀活动中都是单纯以祭祀祖先为中心,后来接受了佛教的一些理义,增加了拜佛,拜观世音等等内容,如当地的傩文化中有“拜菩萨”、“拜观音”的内容;又如当地苗族的“上刀梯、下火海”活动中有“观音坐莲”和“童子拜观音”等内容,在当地众多家庭神坛中大多敬有佛像、观世音像。
应该肯定,在梵净山的原始生态保护中,历朝历代的当地政府也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从多个遗留下的石碑碑文内容中可以得以证实,如清道光十二年的《禁砍山林碑》,当时政府明文禁止在此盗伐林木和开采矿产。但纵观中华大地,此类公告在若干地方比比皆有,然在梵净山地区却有如此效力,这无疑是政府的主张与当地十分坚实的因果观的群众基础息息相关。
我们挖掘出梵净山过去在保护生态文明上的成功之力,对我们当世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之力,为未来梵净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综观今天的梵净山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祖辈所留下的因果法宝仍旧在发挥作用,然而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正在逐日衰退。由此面对当前形势,梵净山的生态文明建设仍有不少危机,突出有三:
一是因果观念淡漠。随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衰落,当世人对因果的认识越来越淡化,因果报应的影响在人们心底的分量也越来越减轻,越来越模糊,即便在一些传统意识比较强的家庭和一些受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影响比较重的人群,因果观的影响也不过是隐隐约约,时隐时现。这无疑是人们认识上的倒退,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世界发展到今天,不少有识之士人越来越看到人类自身的愚痴与无明,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然界有其自然的法则,因而逐步开始对自然产生敬畏。比如对自然法则的这种因果认识,不仅佛学如此,就连一些科学工作者也有相同认知,比如美国科学家李查·维特瑞尔(1906-1989)在几十年前指出,自然界有一个叫做“纯正义自然法则”。這个法则提示:“正当的行为必定得到正当的报应,错误的行为必定得到错误的报应。”它是一个自然推行的法则,每个人的正当或错误行为都会得到应得的报应。倘若人做出正确、理智、及老实的行为,自然界的问題就解决了。倘若人不愿正确面对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问题将延续不断,终得不到解决。
二是以人为中心、为主宰的生存观在梵净山地区越来越突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农村大量人员外出打工,以及多种媒体信息传播影响,人们将都市里和发达地区那种以人为生存中心的理念带到农村,使农村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为主宰的生存理念。这种所谓的“觉醒”使农村人逐步认识到了梵净山对自己生存的现实利益,强化了依山吃山的理念,逐步开始不停地向山索取,索取生灵,索取林木,索取药材,索取矿产等等。这与过去的依山养山,依山敬山、依山护山的理念背道而驰。这种理念的无限膨胀是十分可怕的,也必然会给梵净山生态的未来带来不可预计的损伤。
三是无节制的旅游。梵净山的旅游开发深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青睐,认为这是一项对当前经济发展有巨大利益的事业。小小的一个梵净山山顶主峰,在一个小长假期间往往就要承担二十余万人的游览,2014年“五一”期间,梵净山景区游客达20.04万人(《贵州都市报》5月5日版)。这种无节制的旅游观光,甚至于几乎是疯狂般地旅游所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止人们所看到的那点旅游垃圾,它对梵净山的无形损害是人们至今觉察不到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当地政府或官员也许对当前旅游现状还不满足,还希望扩大影响,增强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大旅游规模,这也是十分可怕的。
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梵净山地区每个人的切身福祉和铜仁地区长远发展,需要调动梵净山地区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由此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长远工程,是事关梵净山人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伟大工程,由此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是建设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已经挖掘出祖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保护梵净山生态的法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一法宝,让这一法宝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因此当前首要的应该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将因果教育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我国当代高僧,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1840-1959)大师指出:“我们对于因果报应,要相信是事实而非虚假的,如果人人能相信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么悖理犯法行为,当然是不敢再做了。”(《虚云和尚全集》)因此要激发每一个梵净山人自觉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并使其主动地、自愿地为梵净山的生态保护出力。调动梵净山每一个人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和方式或许有很多,但历史的经验和梵净山生态文明的实践告诉我们,因果教育是最为有效和最有群众基础的一项举措。因为因果教育中既有个别业所致的因果,也有共业所致的因果,她既涉及到梵净山的整体命运又事关梵净山人的每个人的命运,她是个人命运与梵净山整体命运有机结合的最好教育方式,因此可以说因果教育是调动梵净山人保护生态的一项根本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再则,若从人们整体意识上考察,社会上完全不信因果,丝毫不信因果的人几乎没有。差别在于时信时不信,信多信少,坚信还是疑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本身时时就处在因果之中,是因果之物,必然身心都会有一些自己也说不清的感觉和感知。由此这项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她不是全新的,不是陌生的,不是没有心理基础的,我们需要做的一是强化;二是方式得当。
贯穿因果教育要有机地结合佛学的一些基本理义来实施,比如结合佛学关于因缘生法是宇宙的根本法则的宣传,要使人们建立人类生存与一切生存的环境是一体不二,由此树立爱一切生命就是爱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维护生态就是维护自己的观念。又如结合佛学有关和谐理义中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十善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宣传,以此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等等。
第二,下大力挖掘、整理、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梵净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因为历史的诸多原因,这些文化曾受到多次冲击和摧残,有的几乎陷入绝境。因此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要积极挖掘这些文化遗产,使当地人民群众既乐于接受,又对人们思想意识产生重大影响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再获新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其社会功能。
第三,科学规划旅游。梵净山是祖辈留给铜仁人民的一座宝库,这是铜仁人民的福报,铜仁人民有缘受用它所带来的一切恩惠。梵净山的旅游开发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极大的利益,应该得到肯定。但梵净山不是祖辈留给铜仁当世这一代人,是留给铜仁子子孙孙的。铜仁人民有权享受这座宝山所带来的一切利益,但更有责任使铜仁的子子孙孙享受到这座宝库的利益。由此铜仁人民,特别是当地政府不要过多地看重直接向梵净山索取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要更高地看重梵净山给铜仁人民带来的生态利益,要科学地规划梵净山的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