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生态文明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其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人生烦恼痛苦的解脱,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其关注的主题。但佛教思想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佛教缘起论与生态世界观、佛教生命观与动物伦理、佛教净土观与生态理想三方面,简要论述佛教思想中包含的生态资源,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佛教缘起论与生态世界观
佛教缘起论在原始佛教那里主要是揭示人生现象产生根源与过程的理论,如十二支缘起。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缘起论逐渐延伸到关于宇宙人生的总体认识。佛教缘起论将宇宙万物看作“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存在,是一种整体论的世界观。
佛教缘起论的主旨是从无明、贪欲等方面揭示人生烦恼痛苦的根源及其形成过程。如十二因缘说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环节,赖耶缘起从八识的造作及其相互关联阐明人生痛苦的根源及其生成过程。其中,“无明”是指对佛教真理的无知,主要是指自我中心的立场和主客二分的认识思维方式。总体而言,佛教不是从具体的社会制度、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万物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人生痛苦的根源,而是从主体自身思想行为背后的贪欲、自我中心的立场、主客二分的认识思维方式剖析人与环境万物关系的本质,揭示人生痛苦的内在根源。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中国化佛教的缘起思想逐渐关注世界观的层面,将世界万物描述为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等缘起思想中阐述的缘起整体性,与当代生态世界观颇为契合。
天台宗所阐发的“一念三千”,主要是说,众生的一念无明心具足六凡四圣“十法界”,十法界相互含摄,而为“百界”,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是”,由是,百界而成“千如”,千如又与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三世间”相结合,而成“三千世间”。由此揭示众生一念心与三千世间之间存在的本然的整体性的关联。在天台宗看来,不仅一念心具三千世间,而且任举一物,皆具三千性相。因此,从世界观意义上说,“一念三千”实际上从具体事物的角度揭示了现象事物与存在整体之间相即互融的有机整体性联系。
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在“四法界”说中有较集中的体现。四法界是指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是指千差万别的现象事物。“理法界”是指千差万别事法的共同本性。“理事无碍法界”是说事与理相互依存、融通无碍。理是事的性体,事是理的显现。“事事无碍法界”是说,正是因为一切事法均是同一性体的显现,因此,千差万别的事法之间也就相即相入、融通无碍了。华严宗还从“六相圆融”和“十玄门”进一步阐发“事事无碍法界”的内涵。“六相圆融”主要揭示的是整体与局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整体是由各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另一方面构成整体的各要素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十玄门”则将整个世界看作由无限事物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相互映照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就具体事物而言,一方面,每一事物涵摄其他所有事物及存在整体,另一方面,每一事物又涵摄于其他所有事物及存在整体当中。
佛教缘起论特别是天台宗、华严宗的缘起论思想中体现的整体论世界观,在突出世界存在的整体性、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整体性关联等方面,与当代生态文化世界观是相一致的。也正因为此,美国著名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佛教因陀罗网的比喻,有助于人们理解生物共同体概念的完整性。佘正荣教授亦认为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与作为生态哲学基础的靴泮理论非常相似等等。同时,“一念三千”、“法界缘起”中所揭示的全息整体观还包含有生态世界观中所没有的内涵,对生态世界观的建构具有启迪意义。
与缘起论相关连的是“依正不二”的天人关系论。“依正不二”包含双重内涵。首先,“依正不二”阐明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体性关系。“依”是指生命主体所依居的生存环境,“正”则指生命主体自身。所谓“依正不二”是说人与其所依居的生存环境相互关联的整体。其次,“依正不二”还包含因果论内涵。其中所说的“依”、“正”都是作为生命主体的行为果报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的状态、质量,都是由人自身的思想行为造成的。就此而言,佛教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也是转变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二、佛教生命观与动物伦理
佛教生命观体现了非常浓厚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思想特征,也正因此,许多学者在论述佛教思想的生态环保意义时,都非常关注佛教思想的这方面主题。佛教生命观的最突出内容是“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和“与乐拔苦”的慈悲观。因果报应思想在民间佛教中影响深远,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也突出体现在戒杀护生方面,因而也是佛教生命观的重要方面。佛教生命观对于当代动物伦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以下我们从三方面作具体论述。
首先,佛教慈悲观。所谓“慈悲”,就是给予一切众生欢乐,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慈悲首先是一种慈爱、怜悯他人及一切生命的情感,同时也是一种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解脱痛苦的行为实践。佛教慈悲关爱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群,而是包含所有的生命。佛教慈悲观对动物的关怀爱护,在实际生活中具体体现为以动物利益为重的精神。这方面的著名事例一是本生故事中记载的释迦牟尼宿世作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二是《僧伽罗刹经》记载的一位菩萨在山上修习禅定时,感觉到有鸟在头顶上孵卵,因为害怕鸟卵掉到地上,一直坚持禅定不晃动身体,直至小鸟孵出来,生出翅膀会飞了才敢移动。佛教的慈悲情怀是与宋明理学所追求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相一致的。
其次,“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观。“众生皆有佛性”是大乘佛教如来藏的佛性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佛教中得到充分发展。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一切众生烦恼身中隐藏着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均具有修行成佛的可能。说一切众生均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这就从存在论意义上阐明了生命的平等性;说众生皆具成佛的可能,则从德性修养、道德完善意义上,肯定了生命的平等性。佛教平等观与当代西方动物伦理建立在内在价值或平等权利基础上的平等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它从存在论意义、道德完善意义上肯定所有生命的平等,能够为当代动物保护实践提供深层的理论根据,对于消解人与其他生命存在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再次,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对于引导人们去恶修善、关爱生命具有较强的心理约束作用。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是与六道轮回思想相关联的。佛教认为,人或有情识生命的思想行为会影响到后世的生命存在形态,思想行为的善或净化能投生到三善道中,而思想行为的恶或染污则会投生到三恶道中。六道轮回观念一方面鼓励人们去恶修善,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不同生命的内在关联。因为业报轮回,现在的动物有可能是我们过去去世的亲人,因此与我们具有亲缘关系,这实际上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角度,论证了我们为什么要爱护其他生命,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情感;藏族高僧们还认为,屠杀牲畜和野生动物等所造坏事的结果将坠众合地狱;屠杀海洋生物者将坠近边地狱,即使生于人间,也要遭诸多疾病、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受他欺诳、眷属不和等恶报。佛教还将战争与众生杀生的共业联系起来,认为正是杀生的怨气导致战争的后果。如愿云禅师《戒杀诗》:“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从人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关注出发,要求人们戒杀护生,能够从心理层面更有效地约束人的行为。
三、佛教净土观与生态理想
佛教净土思想主要是伴随大乘佛教思潮产生的,佛教中比较著名的佛国净土有西方极乐世界、阿闪佛国、东方琉璃光净土、弥勒净土等。佛国净土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生存环境的向往,如《净土佛摄受经》关于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序、水质的甘美、空气的清新、树木鲜花及鸟类的繁多等的描述。另一方面还体现了超越的精神性特征。如《净土佛摄受经》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突出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无染,经中反复强调极乐世界的生存环境对于净化众生身心的价值,如强调八功德水能令饮者“增益种种殊胜善根”,众妙伎乐能令有情众生“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上妙天华能够“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等等。佛国净土超越的精神性特征,是与佛教对精神清净解脱的追求相一致的。佛教净土观对超越性精神特征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理想生态环境与人的精神品质的内在联系,突出克制贪欲对于理想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等,具有启迪意义。
大乘佛教不仅描述了理想的佛国净土,而且还从宗教修行的角度论述了佛国净土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在这方面,《维摩诘所说经》的一段话比较有代表性:“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维摩诘所说经》突出了净化人心在净化佛土中的中心地位,肯定菩萨度化众生、净佛国土,是建立在菩萨净化自心、净化众生心这一根本基础上;另一方面,《维摩诘所说经》又阐明了佛土净是建立在菩萨净化自心,教化众生,令众生清净基础上的,大体上包含“心净→行净→众生净→佛土净”几个环节。
具体而言,“心净”、“行净”主要是指菩萨自身净化身心的修行实践。其中,“心净”侧重于净化身心的出世间修行。“行净”主要是指以“六度”为中心的菩萨行。“众生净”是指菩萨随顺众生不同根性进行教化,帮助众生净化身心,入佛智慧。“佛土净”是说,众生与生存环境是一体的,众生清净解脱了,其所依居的环境也会相应地转化为“净土”。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佛教在理想生态环境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上,突出心灵净化的价值,主张通过净化心灵、净化众生,实现生态环境的净化。另一方面,佛教通常所说的“心净则佛土净”在实际实现过程中,存在“众生净”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对大众的教化,通过大众净化身心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佛教“心净则国土净”观念,实际上强调了转变大众消费主义价值观,克制物质贪欲等,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
前面我们论述了佛教缘起论与生态世界观的契合、佛教生命观中包含的动物伦理、佛教净土观对理想生态环境的认识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相关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人与环境万物的有机整体性关联,对于我们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伦理观念,对于我们认识理想生态环境与人的精神追求的内在关联,道德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等,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不过,佛教思想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其关于人与世界、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关联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个体生命体验基础上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方面偏重于道德教育和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方面,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现实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政治层面缺少相应的关注。这也要求佛教在应对现实生态环境危机过程中,拓展自身的思想视域,吸收融合当代生态科学、生态文化成果,投身于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