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生态环保与弥勒净土
所属图书:《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6131字

生态环保与弥勒净土

当代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物种灭绝、气候暖化、环境污染、海水上升、地层下陷。这种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似乎预示着“末法”时代的到来。 [1] 造成这一现实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究底,其主要原因是人,是人类的无知和贪欲。在无知的指导下、在贪欲的驱使下,人类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滥用现代科学技术,变本加厉地开发自然,疯狂地掠夺物质财富,尽情地挥霍,乃至浪费资源。人类是生态危机的最大祸首,“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人类一手造成的危机,还需人类自己来加以化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或出于政治、社会因素,乃至经济利益,没有任何国家或团体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大多数人都把过错推诿给他人。殊不知,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其中每一个人都要对此生态危机负责,亦有责任为此危机的解决作出努力。当前的生态危机是人类破坏自然的共业所致;正因如此,人类要共同合作,化解危机。只要人们真正明白同体共生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转危为安。本文尝试以弥勒信仰为切入处,探讨弥勒净土的生态环境理念,揭示这些理念对当代生态环保的启发。

自上个世纪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以来,佛教界有识之士和学者一直在佛教经典和传统中寻找解决危机的方法。从佛教缘起理念来看,若要解决生态危机,人类有必要首先找到造成此危机的根源,由此对症下药、转危为安,变污染为清净。《长阿含经·小缘经》记载了人类的起源和社会的发展,揭示了人类依靠自然资源而生存的事实。但是,由于无知和贪欲、或出于自私利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掠夺自然;近代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这种掠夺更加疯狂,促使许多物种快速灭绝,人类不得不生存于越来越恶劣的环境中。 [2] 《小缘经》告诉人们这样两个道理:一、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人类共业所现;反过来,环境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最终会遭受到自然的惩罚;二、人类的行为由其思想或心识决定,或善或恶,心与境一体,心恼众生恼、恶业生,则国土秽;心净、众生净,善业生,则国土净。由贪、嗔、痴等引发的杀、盗、邪滛等行为,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衰落、加深了生态环境恶变。世界之初,人类食用精美的自然地肥和无糠粳米,但是到后来不得不食用自己耕种的、越来越粗糙下劣食物。“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石蜜,诸甘美味不复闻名。粳粮、禾稻变成草莠;缯、绢、锦、绫……今世名服,时悉不现……是时,此地多生荆棘,蚊、虻、蝇、虱、蛇、蚖、蜂、蛆、毒虫众多。金、银、琉璃、珠玑、名宝,尽没于地,遂有瓦石沙砾出于地上。” [3]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物质财富的匮乏,为了求生,人类相互杀戮、争夺财物。长期的杀戮,几乎导致人类灭绝。最后,部分智者远逃丛林,各自“食草木子以存性命”。他们亲身体验到破坏自然、相互杀戮的结果,故而发愿远离恶行,互不伤害,次第修习十善。从此,人类色身逐渐庄严起来,生存环境随之呈现良性好转。当人类寿命增至八万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 [4] 于是,转轮圣王出现,以正法治理世界,物质文化繁荣;随即弥勒菩萨降世成佛,弥勒净土在人间出现。

弥勒是唯一一位大小乘佛教传统共同信仰的菩萨。早期佛教文献中,许多经典提到弥勒,如《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贤劫经》等。其中,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之一,佛陀曾为他授记,将于未来在人间成佛。汉译大乘佛教中有关弥勒信仰的经典很多,但专著共有六部,即《观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弥勒来时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 [5] 在这些经典中,弥勒常以菩萨僧身份出现,“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与小乘经典中的弥勒一样,他将于“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 [6] 大乘弥勒信仰是小乘佛教的发展,故有弥勒净土思想和实践的产生。这些转变大概发生在佛灭后三百至五百年期间。这段时间的印度,见证了宗教绝对信仰(Bhakti)的流行,佛教亦从最初的自力解脱,逐渐走向他力拯救,其中包括现世天灾人祸等苦难的拯救。人世间多灾多难、众苦丛生,由此引发人们对美好幸福世界的追求。但是,当人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美好的理想时,便寻求诸佛菩萨的帮助和加被。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早期大乘佛教他力拯救思想和实践之一,弥勒净土亦成为人们希求往生的理想地。

总体来讲,弥勒净土有二,兜率净土和人间净土。佛教传统认为,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宫,为众生说法。任何希望聆听菩萨说法、究竟解脱者,都应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东晋时代的道安、民国时期的太虚等历代大德都曾发愿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功德圆满时,便降生人间,最终成佛、度化群生,成就弥勒人间净土。届时,这个世界没有痛苦,人们但受诸乐,环境至善纯美。人间净土是兜率净土的延伸,是天人之乐在人间的呈现。值得注意的是,释迦牟尼诞生人间成佛时,此世界是五浊恶世之秽土;而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时,转轮圣王已然入世,人间亦已庄严清净,具足净土因素。因此,不同于“本愿净土”,如西方净土是弥陀愿力所成就,弥勒信仰中的人间净土并非完全是弥勒菩萨的功德愿力成就,而是所有人类众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人类具足善德因缘、建设好人间净土,弥勒菩萨才降临人间成佛,给予人类大众更多的精神愉乐。这样,如果说慈悲是净土思想的基础,那么,“本愿净土”重在悲心救苦,而弥勒净土重在慈心与乐。

慈是弥勒人间净土思想的核心。弥勒(Maitreya),意为慈氏,弥勒净土重在予乐。印顺说:“释尊的生在秽恶时代,是出于悲悯众生的愿力,愿意在秽土成佛,救护众生脱离一切苦:这是重在‘悲能拔苦’的精神。弥勒立愿生在‘佛剎庄严、寿命无数’的世界,重在慈(勒,译为‘慈’)的‘施与安乐’。” [7] 正如《弥勒所问本愿经》等说,弥勒修“善权安乐之行”。《佛本行集经》卷一说,弥勒菩萨过去世于善思如来所发心,愿当来成佛“为多众生作诸利益,施与安乐,怜悯一切天人世间”。弥勒菩萨给人快乐欢喜,这种快乐不但指精神方面的愉悦,亦指物质方面的享受。慈心予乐的大愿成就了弥勒净土的一大因缘。但是,由于弥勒菩萨降世时,世界清净庄严,人类物质文明已初具净土规模,而造成此一净土的主要推动者则是转轮圣王。这样,如果说,弥勒菩萨是提升人类精神生活的“法王”,那么,转轮圣王则是带领大众、创造物质文明的“人王”。弥勒菩萨出世前,转轮圣王己然入世,具足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以正法摄治世间,不以刀杖降伏世间。在圣王的统治下,人生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物质文明发达;未来佛随之降世,复以佛法化导世间,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转轮圣王为佛法的传播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转轮圣王代表政治,未来佛代表佛法,二者的结合,建立了佛法与王法、佛教与政治相辅相成的理想王国——人间净土,正如印顺法师所说:“弥勒的净土成佛,本为政治与宗教,世间正法与出世间正法的同时进行,为佛弟子所有的未来愿望。” [8] 净土的出现,即是佛弟子理想的实现,其中不但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亦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包括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弥勒菩萨的到来,进一步用佛法来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完善了净土的建设。

弥勒净土处处呈现出物质财富庄严、生活的富裕。转轮圣治世之时,人民炽盛,五谷丰贱,财宝丰饶,无所匮乏;国土平坦整洁,金银宝玉辅地,无有污染尘秽,无有荆棘、坑坎、堆阜,亦无蚊虻、蜂蝎、蝇蚤、蛇蚖、恶虫;一年四季,不寒不热,风调雨顺。《长阿含经·世记经转轮圣王品》曾这样用宗教象征方法,描述转轮圣王统治下的世界:“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濡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果炽盛;地生濡草,色如孔翠,香若婆师,濡如天衣。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无空缺处。自然粳米无有糠,众味具足。” [9] 在这样的世界里,种种香树,花果茂盛,香气馥熏;种种衣树、庄严树、鬘槸、器树、果树、乐器树,出种种衣、种种庄严具、种种鬘、种种器、种种果、种种乐器。国中阿耨达龙王,常于中夜后,起大密云,降八味雨,润泽周普,生长草木,水洒花鬘,令不萎枯;中夜后,空中清明,净无云曀,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在转轮圣王的统治下,国土清净,社会和谐,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愉悦,为弥勒菩萨的到来和人间净土的实现打下物质基础。

下面,我们综合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以及唐义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三部弥勒经典,从自然庄严和人文庄严两个方面,探讨弥勒人间净土的殊胜。一、自然环境优美宜人。在弥勒净土中,人与自然一体,自然环境得到充分地保护;人类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享受自然财富。在这里,气候宜人,夜雨香泽,昼则清和;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该国中的其他众生,如罗剎鬼等亦能行顺法,不违正教,在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10] 国中自有园林地泉,八功德水自然从池中涌出,种种杂色莲花,遍覆其上。其池四边,四宝阶道,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遍地皆是“甘美果树,香美殊好”;众鸟和集,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诸妙音鸟,常在其中。粳米自生,亦无皮里,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气力充实。二、人文环境庄严和谐。在弥勒净土中,人们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造了诸多人类文明。城市街道,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翅头末城,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端严殊妙、庄严清净。福德之人充满其中,享受丰乐安稳。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窗皆是众宝,真珠罗网弥覆其上,宝铃庄严,微风吹动,其声和雅,如扣钟磬。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 [11] 巷陌处处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明曜,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在郊区,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

如此清净庄严之净土是怎样建的呢?在前面,我们分别探讨了弥勒菩萨的慈力因缘和转轮圣王法治因缘。但是,弥勒净土不同于“本愿净土”,无论是弥勒菩萨、还是转轮圣王都不是所谓的“救世主”或“弥赛亚”。从根本上说,弥勒净土皆由人类众生福德成就,“彼诸男女等,皆由善业生。”净土中人,一心向善,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相见欢悦,语言谦逊。国中物质资源丰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但是他们的“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懃”,不贪着物质享受;到处都是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但无人省录。“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因此,众人将种种宝藏献于圣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社会安定和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净土中人,身无百八之患,唯有三病,饮食、便利、衰老。他们“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时彼国中人,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具相悉端严,色力皆圆满。”弥勒净土出现于人间,非人类众生往生他国世界;人间大众具足如此福德,是他们身、口、意三业之果报,并非弥勒菩萨或转轮圣王的恩赐。人类众生欣闻释迦牟尼佛演说的弥勒圣法,希求亲近未来佛、往生人间净土。但是,他们不可以少福德因缘而往生,故而需自具精神和道德资粮,建立清净世界,迎接未来佛的到来。这一过程自身即是在建设人间净土,人类用自己的行为,创立美好的世界。这样,自具资粮,即是迎接未来佛的到来和人间净土的实现。如何自具资粮、实现人间净呢?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是出于大悲而到五浊恶世成佛度众生,那么,弥勒菩萨则是出于大慈而来人间,大慈是弥勒人间净土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样,作为人间净土的建设者,人类众生亦要从慈心出发,把人做好,持五戒、行布施、修十善。心慈则行慈,则众生慈,则社会和谐、国土清净。

无论是在净土,还是在秽土,众生所听闻的佛法是一样的,亦可以达到同样地离苦得乐。但是,佛教徒为什么还要希求往生净土呢?无非是那里的“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般来讲,佛教强调精神,净土法门亦十分重视物质生活和生活环境。弥勒净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佛亦要有物质基础,财富不是学佛的障碍,反而是更好地学佛的前提;环境对人类众生的影响至大,清净庄严的环境长养善美的心灵、成就善德行业。弥勒净土是人间净土,人们不一定要等到死后才可往生,大可以在创造净土时,享受种种净土之乐。为了实现这样的净土,人类必须自己动手,从慈心开始,改变杀戮之心,由此改变自己的行为。

净土世界的理想是现世痛苦的反映。净土之庄严、清净、幸福,衬托出此娑婆世界的恶浊和痛苦。苦是人类世界的真现实,离苦是人类的共同希望;苦的种类有很多,正所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无量诸苦,而造成痛苦之根源正是人类自己;同样地,离苦得乐亦在人为,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由此而改善赖以生存的依报世界。当前,生态危机犹如“末法危机”,成为人类最大痛苦根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人类自身、或更为准确地说,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造成的。同样地,人类要靠自己改造这个充满危机的五浊恶世。生态危机是人类共业所造,故只有人类大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业的转变,转危为安、变浊土为净土。净土是因缘所生,人间净土是弥勒菩萨的佛法、转轮圣王的政治和人类大众的福德因缘共同构成的。同样地,化解当代生态危机、消除环境污染亦需要善因缘,即正法的指导、政治的因明,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大众的共同努力。


[1] 有关这个方面的讨论,请参照温金玉《佛教戒杀护生与生态文明——以吕碧城为中心的考察》,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6329。

[2] 《大藏经》卷1,第36页中-39页上。

[3] 《大藏经》卷1,页41上。

[4] 《大藏经》卷1,页41下。

[5] 有关弥勒信仰的研究,请参照松元文三郎著,张元林译:《弥勒净土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6] 《大藏经》卷1,第511页上。

[7]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年版,第493页。

[8]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年版,第493页。

[9] 《大藏经》卷1,第121页上。

[10] 《大藏经》卷14,第421页上。

[11] 《大藏经》卷14,第423页下。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