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梵净山的保护
贵州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省份,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梵净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历史遗存,和享誉国内外的弥勒信仰道场。自佛教传入贵州以来,梵净山就在西南佛教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对汉传佛教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周边各民族宗教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据我所知,在佛教未传播到贵州地区之前,在高山沟豁、群山环抱的山村里就流行着对江河湖泊、山林草木以及动植物崇拜等的“万物有灵”思想,这一古老的宗教信仰被称为是原始宗教,而它的自然崇拜观念就成了古代贵州苗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汉族等各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本信条。
可以说,万物有灵信仰中古老的崇拜自然,敬畏神灵的原始生态思想,对贵州各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7世纪前后,随着大唐佛教文化的盛行与流播,作为北传佛教重要分支的汉传佛教也分别从四川、湖南等地相继传入贵州和梵净山境内,经过历代先贤大德的弘法努力,以及几个世纪的流传和弘扬,梵净山逐渐成了贵州境内著名的弥勒信仰道场,在西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佛教也逐渐成为贵州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信仰的传统宗教之一。
随后,博大精深的佛陀教义,以阐扬“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戒杀护生”的佛教思想,进一步与贵州各民族敬畏自然神灵的原始宗教思想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不但丰厚了贵州各民族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也使得贵州地区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
然而,当我们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我们亚洲各国都普遍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破坏。
我们绿色的原野在消失,昔日美丽的风景一去不返;我们绿色的森林面积在大面积减少;我们的江河湖泊在干涸断水;我们珍惜的动物被大量猎杀,濒临灭绝;过度的森林砍伐,过度的矿石开采,过度的资源浪费,过度追求的高速经济增长政策和消费行为,已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堪重负。
沙尘暴、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匮乏、雾霾、环境污染等等,都严重危害着我们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根据联合国最近公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中,人类活动已经破坏了地球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以及1/5的珊瑚和1/3的红树森林,动物植物的多样性迅速降低,相当数量的物种濒临灭绝,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呢?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人类的“贪婪的欲望”所致。
诚如一位西方著名学者汤因比说的那样:“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的生存权。而且,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的一面。而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会失掉了做人的资格。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
的确,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反省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无节制的破坏行为,不调整和改变我们人类掠夺式的、错误的生态认识和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协调相进、持续发展”的互生关系。我们盲目的、毫无节制的经济开发政策和铺张的消费行为,必将导致我们人类生存家园的彻底毁灭。
那么,什么是最合理的生态经济理念呢?我们用什么思想来指导人类的经济行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我们认为,这就是佛教所倡导的“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回顾佛教2500年的历史,不难看出,我们无数的先贤大德本着佛陀的教戒,以慈、悲、喜、舍的精神实践着佛教不杀生、护生、放生、尊重一切有情生命的伟大思想,传扬着佛教“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理念和哲学智慧,从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人类生态思想的建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正因此,佛教徒们也建设了一个又一个风景优美,生态完好的弘法道场,所以才有了今天“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梵净山的生态环境以及成为清净圣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佛教的“缘起”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佛教的缘起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形成的合和共住、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
同样,佛教“依正不二”的生态观念也告诉我们,“正报”为主体人类,“依报”为主体人类生存的环境,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依”和“正”作为现象是个别地显示出来的,但在根本上是“一体不二”的。此处的“报”指因缘合和所引起的果报,就是说主体与环境作为果报而显现为不二。
作为主体的人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赖、彼此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生灵、每一块土地、每一个江河、每一个高山和丛林都互为联系地形成了因果共生、互存的关系,在这个万物共生的环境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多样性的共生环境是维持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基础,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
“依正不二”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佛教沟通人类与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智慧的认识桥梁;佛法深邃智慧就在于试图在人类、生物、与非生命间建立一个平等共存的生命家园;按照佛教的认识论来看,外在环境的改造和理想环境的实现是建立在人的主观世界的体认与改造之上的。今天,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正是人类背离了佛教的“依正不二”生态规律。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本身即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这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活动中。佛教的环保实践,不仅有利于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于祥和社会、服务人群,同时也昭示出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即从我做起,提高认识,人人参与。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环保理念,必定能够为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在中国的汉传、藏传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中都蕴涵了丰富的爱惜生命、尊重生灵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
从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雪山草原;到养育中华民族的黄河、长江两岸;到云贵高原西双版纳、苗瑶山乡的村寨山林;再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五大名山,甚至六大名山等等,都被看成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的清净圣地,慈悲道场,从而教化信众爱惜土地,尊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甚至,佛教认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山川草木悉有佛性”,抑或直接地说“草木成佛”。
天台宗湛然大师即主张“无情有性”说。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性成了生命中最为尊严的东西,因而提升着所有生命和非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与所具有的尊严性,自然万物有时也成了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
禅宗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徒的庄严使命。《南传大藏经》“长部”中有这样的记述:“沙门瞿昙,不应采伐如是等诸种之种子与诸种之树木”。可见当时已认识到植物、种子的尊严性而告诫采伐树木和残害种子的行为。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今天,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环境破坏和污染已成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为此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多年来一直倡导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