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弥勒精神推进梵净山佛教文化建设
源远流长的弥勒文化
其实,中国人最早对佛教的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而是弥勒。
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就被大量翻译成汉语。
1954年在新疆哈密县一座古房废地中出土了用回鹘文写的维吾尔族的第一部戏剧文学《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该剧共二十八幕,讲述弥勒的生平事迹,描述了弥勒菩萨上兜率天,以及在弥勒净土的各种趣事见闻。
在我国,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就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有菩萨形,也有如来形,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类似释迦佛的造像。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因此才有了玄奘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也才有了《大唐西域记》。《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曾经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所以她才当了皇帝。
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是虔诚的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白居易发愿: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意思就是: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弥勒佛作为百姓心目中的寄托,给人带来美好的愿望和希望,已成为民间反抗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于是,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对残暴统治的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统治者是不能容忍这种信仰的。于是唐玄宗下令禁止弥勒信仰,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颁发了《禁断妖诈等敕》,明令禁断弥勒教,使弥勒信仰降为一般的佛菩萨崇拜。武宗会昌(841—846年)灭佛后,弥勒信仰更趋衰落。
五代以后,弥勒信仰发生了分化。除了以弥勒下生为信仰,进一步成为秘密宗教的精神支柱(如宋元时声势浩大的白莲教就是崇奉弥勒佛的)外,由于布袋和尚的出现,弥勒信仰逐渐呈现世俗化的态势,在民间广为流行。
大肚弥勒——布袋和尚的出现,是中国弥勒信仰的文化转向。
此后出现的弥勒佛像,大多是大肚弥勒了。如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的四川凌云大佛(即“乐山大佛”),是我国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大佛依断崖造成,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
元杂剧中,郑廷玉编了一出《布袋和尚忍字记》,写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前来点化汴梁富翁刘均佐,在他手心写了一“忍”字,劝他出家的故事。
在弥勒文化中,最为大家喜爱的大概就是弥勒佛对联了。这些对联都是针对大肚弥勒的,它们言简意赅,亦庄亦谐,通俗易懂,它们和大肚弥勒的形象一样,趣味无穷,发人深思。
如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四川峨眉山灵岩寺弥勒佛殿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就令人回味无穷。浙江鄞州天童寺的弥勒佛前有联云:“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事;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它告诉世人要达观豁朗,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佛殿上有一副对联,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写出了弥勒佛的内心独白:“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这幅联中蕴藏着人生哲理。福州市鼓山涌泉寺有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把布袋和尚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住。福建南平开平寺联云:“盈颜常喜,喜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张口大笑,笑世人不知省悟、不肯回头”,既含有劝世哲理,也包含了无奈和遗憾。湖南醴陵护国寺联:“大肚纵能容,也不容瘴气乌烟、贪赃枉法;慈颜常带笑,最可笑虚情假意、欺世盗名”,这已经是一腔凛然正气了。
深入人心的弥勒精神
人们都从弥勒的形象看出了弥勒有着忍让、宽容的精神。但是,弥勒精神不仅仅是忍让、宽容,而是多方面的。这些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宽厚待人精神
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入是非,弥勒菩萨以偈作答:“是非憎恨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长忍辱,放开笑声暗笑磨。若遇知己需依份,纵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就是弥勒的宽厚待人精神。宽厚待人,于人于己都有利。俗话说,三句好话软人心。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何必动辄就生气呢?你待人宽厚一些,别人心情愉快,你自己也舒畅。很多时候,对人宽容也就是给自己以方便。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经常生气是百病之源,它会伤脑(如果大脑中枢受到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伤神(心情不平静会导致神志恍惚,无精打采)、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伤肺(生气时人的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伤肝(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可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有研究显示,脾气暴怒的人不仅容易发生中风,也容易发生猝死。
忍辱负重精神
在佛教的“六度般若波罗蜜”中第三条就是“忍辱般若波罗蜜”。“忍辱”一词原本的意思是“忍耐”,忍得生老病死,酷暑寒冬等诸般痛苦。“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到达彼岸。所以“忍辱般若波罗蜜”,就是“忍得辱,有智慧就可以到达彼岸。”忍辱,是一种智慧;有智慧的人才会忍辱。佛教中关于“忍”字有很多方面,有各种的忍,如戒忍、定忍、无相忍、无生忍等等,一直修“忍”修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都吹不动的境界进修才算得是个有修为之人,才能到达彼岸(“波罗蜜”),还得一颗清净心。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因为忍辱成就功业的事例,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牧羊的苏武等等。
乐观放下精神
弥勒菩萨曾经作过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弥勒菩萨的布袋就是他的行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包袱,别人不管给他什么东西他都放在布袋里。此偈暗示众生,世间有很多我们难舍的东西,我们不要使自己背上过重的包袱,只有放下身上的包袱,我们才能够过得轻松自在。
弥勒菩萨还有一偈,也是劝人能够放下一切,心无挂碍。偈云:“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大凡长寿者,几乎都是开心欢快、乐观豁达的人。中医认为“气顺无病”,乐观可使人延年益寿,也能治病。我国药王孙思邀就说过“长乐寿自高”。
以退为进精神
弥勒菩萨作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插秧偈》:“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首《插秧偈》告诉我们,学会退后一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走一些弯路才能继续前进的,就如你走错了路,唯一的办法是退回来重走。你如果固执地将错就错走下去,结果是南辕北辙,会使你走更多的冤枉路。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慈悲怜悯精神
在诸佛菩萨中,弥勒菩萨就是经常以慈悲之心来待人的典范。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不管走到哪里总是背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不介意,都往布袋里放。有些小孩见到他背着布袋乐呵呵的样子,便故意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等不符合出家人应收的东西和他取乐,他也不生一点气,还是笑逐颜开地将孩子们给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对他戏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这就是弥勒菩萨慈悲心的显现。他是在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
淡泊名利精神
弥勒菩萨期望众生都能从名利场中解脱出来,他在诗偈中说:“世人爱荣华,无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他规劝忙忙碌碌追求名利的凡夫俗子说:“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入坑。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
随缘善度精神
弥勒菩萨虽然随时笑呵呵的,但他无时不刻在度人。他有偈曰:“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就是弥勒在劝人放下世人难以舍弃的一切。
所谓随缘,就是指一种待人处事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的安之若素的心态,就如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弥勒菩萨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平常心啊!
弥勒道场在梵净山
布袋和尚的身世和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很少。但一般人认为,奉化是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出家的家乡,奉化的岳林寺和雪窦寺,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主要传道之地,因此,布袋和尚圆寂的岳林寺和经常出入的雪窦寺就成了两所主要的弥勒道场。
不过,《宋高僧传》说布袋和尚“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只是说了一种可能。奉化的《光绪县志》也说“师(指布袋和尚)不知何许人也”,在“唐僖宗年间见于明州(现宁波奉化县)”——只是在奉化看见他出现过。
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寺时建议寺中增修一座弥勒殿,以突显弥勒道场的特色。奉化市为了全力塑造弥勒文化,建造弥勒文化景区,铸造了通高56.74米的弥勒大佛,并于2008年11月8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光法会,台湾佛光山星云长老为雪窦山弥勒大佛题字“人间弥勒”。从此,奠定了奉化弥勒道场的地位。
辽宁省鞍山市近年来也在着力打造弥勒文化,推出“千山弥勒大佛”。千山和弥勒是怎样拉上关系的呢?因为那一座“天成弥勒”。“天成弥勒”是一尊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天然弥勒坐佛。大佛位于千山南泉庵对面山峰上,佛身高70米。这座“千山弥勒大佛”是1993年6月4日发现的。大佛呈坐姿,左手五指分开置于膝上,右手半握拳,肩负布袋,面西而坐。1993年举行了大佛开光典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千山弥勒大佛”,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题“天成弥勒道场”。2007年4月21日当地又成立了“千山弥勒文化研究会”,并召开了“千山弥勒文化研讨会”。
千山弥勒道场就这样炒起来了。事实上,“天成弥勒”只不过是一道自然景观而已。
云南弥勒县锦屏山弥勒寺也在推进弥勒文化,并于1999年12月在锦屏山的中心部位建成高19.99米的弥勒大佛。弥勒寺位于弥勒县西三镇锦屏山之上,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明、清两朝。露天水雕弥勒大佛已不复存在,1994年底开始了弥勒寺的恢复重建工作。
把锦屏山弥勒寺说成是弥勒道场,就是因为那个县叫弥勒县。那么弥勒县和弥勒佛有什么关系呢?弥勒作为地名,史载从宋时起,究其地名之源,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彝语“米罗”之谐音的,有说“红壤之地”的,彝族撒尼支则译为“擎着蓝天的城”。比较多的说法是古代一个部落名,《弥勒州志》和《弥勒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研究历史的学者们,大都认同现在用作地名的“弥勒”二字,就是指当年的部落首领“木勒”(或“木拉”)。可见,弥勒县这一地名完全与弥勒无关。
此外,福建泰宁庆云寺目标也是“成为佛教弥勒文化的研究重镇,成为东南沿海的弥勒佛国、兜率净土”。庆云寺要争“弥勒佛国、兜率净土”,大概就因为它建在弥勒山峨嵋峰。2010年11月13日,庆云寺举行了大雄宝殿兴建落成佛像开光法会暨慈航菩萨纪念堂奠基仪式。慈航菩萨生于1893年,1954圆寂,俗名艾继荣,闽北人,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2007年9月,庆云寺从台湾迎回慈航菩萨肉身圣像供奉。慈航菩萨与慈氏菩萨弥勒根本毫无瓜葛。
有那么多的弥勒道场,说明弥勒深得人心。不过,从学术方面来说,还是应该确定哪里才是真正的弥勒道场。
笔者认为,弥勒道场在贵州铜仁的梵净山。
据明万历间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刻的《梵净山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载:“此黔中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且不说梵净山是否“众名岳之宗”,但是梵净山古佛道场早已存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在梵净山,是现在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共居一处,而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在江苏灵山,梵净山的道场除了弥勒还有谁?这是我认为梵净山是弥勒道场的第一个依据。
其次,梵净山的“净”,应该是指弥勒净土。关于“梵”,智度论十解释说:“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三十五说:“色界都名为梵,又梵为色界初门。”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而兜率天是处于“三界”之内,“六道”之中的。欲界中同时又有“六天”,也即所谓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可见,兜率天是属于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层,正是“梵世界”的“色界诸天”中。
第三,在梵净山金顶,有“说法台”。梵净山金顶为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共居,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说法之处是灵山,在梵净山说法的除了弥勒还会是谁!
第四,前已说过,千山之所以成为“弥勒道场”,就是因为发现了“天成弥勒”。而梵净山发现的不止是一座“天成弥勒”,如果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眺望,梵净山就有三座弥勒像并列:三大主峰相连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而且,梵净山不但有“天成弥勒”,在新、老金顶附近,还常常会看见“弥勒显像”——奇妙的“佛光”和“幻影”。
第五,明清以来,弥勒的形象和传说在梵净山周围一带层出不穷,曾有人在梵净山金顶和其他山顶看见巨大的弥勒佛显形,连农民义军造反也打着弥勒的旗号,如咸丰5年(1855年),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拥吴三童为“蜀后幼主”,就称“真主出生,弥勒降生”,于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达一万之众,屡次攻破附近州县。
第六,梵净山寺庙群中几乎全部供有弥勒像,其中有弥勒在兜率天宫中说法的菩萨装弥勒,也有弥勒下生人间净土的佛装弥勒,还有弥勒化身度众的布袋和尚僧装弥勒。梵净山具足弥勒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是梵净山系弥勒净土,也即弥勒道场的一大依据。
难怪,有学者认为梵净山“是全国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
2010年9月,来自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湖北、安徽、广东、海南、山西、浙江、四川、贵州等10多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和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等佛教名山的宗教界人士200余人在贵州铜仁研讨梵净山佛教文化。经过为期3天的考察和探讨,大多数参会专家学者认定梵净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无论是从面积、高度、寺庙规模、数量,梵净山都可与四大佛教名山比肩齐名。梵净山是弥勒菩萨道场这一结论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同。
贵州佛教协会会长慧海老和尚也认定梵净山为弥勒道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亲临梵净山,在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上,学诚法师指出:“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并亲题“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碑名。
梵净山弥勒文化急需光大
梵净山是弥勒道场已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已经得到了学诚法师、慧海老和尚等佛教界大德的认可。
2006年11月23日,时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学诚法师题写的“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在梵净山护国禅寺揭幕。
2010年8月28日,全球最大金玉弥勒佛像在梵净山举行了开光大典。这尊高5米、花费200多公斤黄金和数千颗珠宝钻石的金玉弥勒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弥勒金佛像。
梵净山弥勒道场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但是,一者因为梵净山弥勒道场的成“名”比起其他几个“弥勒道场”都晚,二者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宣传工作没有其他的“弥勒道场”声势浩大,故梵净山为弥勒道场只是在佛教界形成了共识,非佛教人士知道的并不多。因此,加大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宣传力度是必需的,开发梵净山弥勒文化也不容迟缓。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参考意见:
1.把弥勒文化和梵净山旅游结合起来,印制一些有关弥勒的书籍,如经文、弥勒故事、弥勒对联、梵净山弥勒传说等。
2.成立弥勒文化学会,不定期召开弥勒文化研讨会。
3.举办“梵净山弥勒文化节”(可以将现在的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更名为梵净山弥勒文化节)。
4.组织有创作实力的人员创作有关弥勒的影视剧、歌曲和小说。
5.在铜仁佛教协会的会刊《梵净山佛教》上开设专栏刊登有关弥勒文化研究的文章(如果可能,由弥勒文化学会或者梵净山某寺庙牵头创办《弥勒文化》杂志)。
6.在铜仁火车站广场制作一幅大型天冠弥勒绘画。
如此,将对弘扬弥勒精神、提升佛教名山梵净山的品位、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的净土文化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