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黄家牛肉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1910字

黄家牛肉

杨柳街南面有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叫王沙湾,在王沙湾山脚下,有一片50余亩、茂密的杜仲林,杜仲林里,常年可见膘肥体壮的牛啃食杜仲叶。——好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画。

老街新民路75号,有一个小巷,巷口有一块醒目的广告牌,“黄家X肉”三个大字颇有特色,X是形象写意的“牛”字。这里,就是鸭溪闻名遐迩的传统名优美食所在地——黄家牛肉馆。王沙湾那片杜仲林及林间的几十头肉牛,都是黄家牛肉馆主人的产业。

从养殖肉牛到屠宰、烹制、销售鲜美可口的卤牛肉,形成了黄家牛肉馆一条龙式的生产链。这正是黄家牛肉远近闻名、供不应求的秘诀之一。

黄家牛肉馆的创办,与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有关。

195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大岚公社的马路上,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行色匆匆地往集镇鸭溪方向赶路。看样子,他是要想在天黑前抵达他的目的地。

一阵喧闹吸引了他的注意。走近了看,几个农民模样的人正围着一名干部打扮的人大声汇报着什么。其中一个农民手里攥根牛索,他的身后,牛索的另一端,是一头体态老迈的黄牛,低垂着头,浑浊的眼里,似乎盛满了落寞与无奈。听了好一会,他才算是明白了几个人讨论的中心话题。原来,这头已失去劳动力的老黄牛是集体所有,农民要种地,老牛已经不堪重任,农民舍不得丢下这头牛,便向公社干部请示,这头牛,何去何从?干部说,杀来吃了吧。一个人说,我们哪里忍心杀呀?干部想了想,似乎下了好大决心,那就卖了吧。牵牛的人说,这牛年纪这么大了,早不能干活了,谁买呀?

我买。开个价吧。

几个人惊讶地看向说话者。正是那个行人。

干部上下打量了眼前这个发话者,神色正常,气宇不凡,不像是神经病。干部说,你真要买?那人笑了,真要买。你开个价吧。干部说,这样吧,我们也不坑你,这牛是真老了,干不了活的,你要买的话,就给10块钱吧。

那人挺干脆,从兜里掏出钱递给干部。牵了牛,径直去了。

入夜,一股浓郁的牛肉醇香从一个小巷里飘了出来,街道上行走的人纷纷驻足询问,哪家在煮牛肉哦?有人说,好像是黄德培家。一同寻了去,正是小巷里的黄家。黄德培满头大汗,正乐呵呵地在灶前忙活。见有人来,大声招呼,都进来坐吧,煮好了一起吃。其中一人扯起嗓子一声吆喝,黄大爷请吃牛肉了,大伙都来哟!

切好的牛肉抬上桌,众人或围坐,或站着,品尝这难得的美味。有人忍不住问,老黄,你这哪来的牛?老黄笑呵呵地说,从大岚买的。十块钱。

黄大爷,十块钱?谁肯卖给你?别是您吹死的吧?一个半大小子说。引来满堂善意的哄笑。

怎么不卖?老牛,不能干活了的。十块,不低了。

那你怎么弄的?这么好吃?

瞎弄呗。嘿,臭小子,这么好吃的牛肉,怎么就堵不住你的嘴?又一阵轻笑,却是因为嘴里塞满了肉,不敢大声。

禁不住大伙的大快朵颐。一盆牛肉顷刻吃得干干净净。食客们意犹未尽,还有么,再来一盆。

呵呵,管吃够,多着呢。主人拿了盆子一溜小跑,盛满牛肉,又抬了上来。

过了好几天,仍有人登门索要牛肉。

热心的黄德培压根没想到那一锅随意煮的牛肉,惹来这么多人觅食。这让他从中发现了商机。在和妻子进行一番长谈后,决定煮牛肉卖。

这个决定催生了黔北古镇鸭溪的一道美味佳肴,一直传到现在。凡是途经鸭溪的外地客人,大多会寻上门来,要么叫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要么切一盘色鲜味美、入口香醇、回味悠长,绝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纯原生态烹制的卤牛肉,美美地饱餐一顿,恋恋不舍地离开。

黄德培老人的妻子冯昌银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刻苦经营、勤劳奋进,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获得了顾客的一致好评。曾任鸭溪镇个协分会理事,1986年、1992年两次被评为遵义地区先进个体劳动者,1989年被评为贵州省先进个体劳动者。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在原来单一的牛肉粉的基础上,增加了卤牛肉品种,并加以技术改进,深受顾客欢迎,黄家牛肉因此畅销省内各地。2012年,年事已高的黄德培夫妇先后辞世。如今,作为名优美食的黄家牛肉,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以“黄德培”为注册商标,从制作工艺到销售,已成为成熟的、规模化经营的食品加工企业。现有员工12人,分别负责圈养、屠宰、烹调、加工、销售。各司其职,程序规范。2011年,经过精美包装的黄家卤牛肉在乌江举行的遵义美食文化节中博得美食家们的普遍好评。成为宴客送礼的佳品。

2012年,黄家嫡系传人、黄德培先生的儿子、极富远见的黄东林和他的妻子李兴会瞄准鸭溪城镇建设和杭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良好契机,响应镇政府号召,在迎宾大道东靠近高速路入口处投资800万元,修建占地1200平方米、5层高的“黄家酒店”。该工程于2012年9月破土动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预计将在2013年9月初投入使用。届时,以卤牛肉为主打品牌的黄家酒店,将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名镇鸭溪一道美丽的风景。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