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汉代青铜器
1978年2月16日,遵义市桃溪乡幸福村陈应明上交3件汉代青铜器,出土于遵义县鸭溪区乐山乡龙塘村,是农民赵九仙家挖到的,计有铜釜一件、铜壶一件、铜铣一件,同一地点出土。
铜釜为盘口、鼓腹、圆底、斜肩上置二耳、穿孔、腹部周绕三道弦纹,颈下斜肩与腹交接处呈弧形连接,有折棱,两合范浇铸,合范线清晰。腹部断裂。口径38厘米,颈最细处周长93厘米,腹周长132厘米,通高32厘米,因锈蚀,铜胎已薄,素面,其形制与南白区马家湾出土铜釜一致。
铜壶,唇口内卷,急收为颈,颈细,肩部广平,原腹,腹径最大处位置较高,腹自肩锐下,急收为底,底承于圆台形圈足上。肩部置对称半环耳,肩与腹结合部铸辅首衔环图案。肩部周绕三道弦纹。腹中部二道弦纹,圈足下部一道弦纹。壶通高32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25厘米,足径17厘米,圈足高7厘米。颈周长30厘米、腹周长81.5厘米,耳径3厘米。辅首突起于器表,工艺精美,为石蜡法铸。
铜铣,口沿宽,内凹外折,呈盘状,曲腹收为平底。腹两侧铸辅首衔环图案,辅首为兽头,鼻为环状,中空有孔,腹正中周绕一道凸脊棱,棱上下各有一道弦纹。底内正中为圆形图案。中间有“宜侯王”三个篆字,每字高3厘米、宽7厘米,字两侧为双鱼图案,鱼头皆朝“宜”字,鱼长16厘米、宽6.5厘米,有鰓、鲫、鳞片,尾部造型夸张。铜铣通高21.5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26厘米,腹部周长131厘米,辅首宽7.2厘米、高7厘米。铣的腹部残破,穿六洞,其形制与道真县大坪汉墓1981年出土的铜铣相同。
据《续遵义府志》卷七中《古迹二》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安牧童陈秋在王家沟石穴中得铜铣,底内铸‘富贵昌宜侯王’六字篆文”;“道光庚戌(1850)为桐梓治西南白客坡人于岩下掘得铜铣两器……底内篆‘富贵昌宜侯王’六字,双鱼旁夹,皆阳文”,证明在古播州和珍州境内,多次出土过铸有“宜侯王”篆字和双鱼纹饰的青铜器。乐山铜壶、铜铣上的“辅首”图案,与马家湾出土铜釜上的辅首图案风格一致。在遵义县已发掘的古墓葬中,礼器和实用器殉葬不多,而能用成组的三件青铜器殉葬者,其地位,品级较高,这三件器物形制与中原出土的同类器物不同,铜壶和铜釜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1981年5月,山东省苍山县磨山公社西丁大队张枯井崖发现的一件青铜铣,“器壁腹部饰弦纹”,器壁外肩部“铸有兽形辅首,内底有鹤、鱼纹饰,头向一致,鹤鱼之间铸有‘延熹元年造作□’七个篆字” [1] 。延熹为东汉桓帝的年号,元年即公元158年。苍山县铜铣的这些特征,和乐山铜铣十分吻合,乐山铜铣受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应视为同一时期器物。
遵义县地,汉初为鄨县,属犍为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鄨县,府县隶之,郡治。” [2] 段玉裁《说文注》“鄨”字下云:“今贵州遵义府府城西有县故城是也。” [3] 东汉,鄨县仍沿旧制。乐山位于“遵义府府城西”即今遵义市西,在鄨县境内,这几件成组的汉代青铜礼器在乐山出土,为研究鄨县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1] 《苍山县出土东汉延熹纪年铜铣》,原载《考古》1983年1期。
[2] 《华阳国志·南中志》、《史记·西南夷列传》。
[3] 《遵义府志》卷二,《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