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东欧夺牌记
在1989年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上,“酒中美人”的风姿使东欧人为之倾倒,普城掀起鸭溪热。鸭溪窖酒成了整个博览会上最引人瞩目的产品,从而以全票通过夺得白酒类唯一一块金牌。虽然时过境迁,但通往摘桂道路的坎坷、曲折仍值得一提。代表鸭溪窖酒这一品牌的参赛同志,一开始就面临——
出师不利
素有“酒中美人”雅称的鸭溪窖酒,在国内一直以物美价廉独具优势,始终是畅销紧俏商品。参加国内赛事也频频夺得金牌。面对商品经济发展和白酒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这个厂的领导这些年特别重视对外宣传广开出口渠道。做出了去国际评比一显身手的决定。他们相信,凭着鸭溪窖酒独特的风格,上乘的质量,合理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同样具有强大竞争实力。1989年4月中旬,由鸭溪窖酒厂副厂长张明达、党委副书记谭治明和所在遵义县的副县长鄢显昌三人组成的参赛小组,兴致勃勃离开酒厂,准备前往保加利亚参加普罗夫迪夫举办的第九届春季国际博览会。
好事多磨,三人因在贵阳筹措外汇和候机等耽误,比代表团规定报到的时间晚了一天。他们抵达北京前往报到,中国代表团正在开会,团长中断了出国注意事项交待的发言,冷峻地对三人说:“你们来迟了,车票都退掉,就不参加了。”这晴天霹雳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兴奋劲头一扫而光。他们向团长申诉理由,说明情况,终于得到同情,但去苏联的国际列车需要他们自己设法解决。到车站国际列车售票处周旋两个多小时,终于搞到票。三人高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踏上列车,又传出不利信息。随行的保语翻译是个对保加利亚国情十分了解的女同志。据她说,保是禁酒国度,对白酒,尤其对高度白酒不感兴趣,夺金牌没有希望。这一情况,给三颗刚刚宽松的心又浇了一盆凉水,他们掂出了此行肩上的重量。
经过6个昼夜枯燥烦闷的旅途,到了莫斯科。虽然这座老大哥首都的风光,强烈地吸引着贵州山区的来客,但三个人哪里有兴致去游览观光。他们随代表团去我国驻苏大使馆汇报后,稍事休息,又踏上了东去的长龙。4月27日晚,抵达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开始时,大使馆对从边远的贵州来的人和产品,毫无兴味,认为根本不应用酒来保参赛。代表团内部分工作人员对鸭溪也十分冷落,到了普罗夫迪夫,别的展馆都大体布置就绪,鸭溪展台还是一块空白。种种迹象,都表明夺牌希望渺茫。面对严峻的境况,三个人思想更加忧虑不安。临行前领导的重托,职工和有关人士的殷切期望,时时啃噬着他们的心,不参加倒无所谓,参加了如果拿不到牌子,回去怎么交差,社会上将怎样议论,何颜见江东父老,怎样才能夺得奖牌,日夜煎熬着他们。用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普罗夫迪夫地处马里查河上游,是保加利亚仅次于索非亚的第二闹市,古代曾是两个王朝的都城,有着美丽的传说,留下许多名胜古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从1933年起,每年都在这里举办保加利亚最大的国际博览会。此城既是保国文化古城,又是国际旅游观光胜地,年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尽管山川秀丽,建筑奇特,鸭溪人哪有怀古览胜的幽情?张明达、谭治明二人,不时戏谑的对鄢显昌说:“评不到牌子我们倒没关系,就在这里拉黄包车,看你这个县太爷怎么回去交差。”鸭溪三人一方面给家里写信,介绍此行情况,希望作好名落孙山的思想准备,不至于突然失败而受不了打击;一方面苦苦思索对策,详细制订开展的规划,他们的第一个招数是——
投石问路
参赛小组针对不利形势,作出了这样的决策:千方百计争取拿到金奖这是上策,夺不到奖牌也要作好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鸭溪窖酒。三个同志认为,自己产品的质量是经得起挑剔的,关键是要人家了解认识,而要叫外国人了解,首先必须取得驻保大使馆的支持和配合。他们不怕受冷遇,主动去找李凤林大使和商务参赞汇报,请他们品尝参赛产品。希望在宴请博览会主席的招待会上见到鸭溪窖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馆领导同意了这个要求。这第一枚石头初步探出了前进的道路。
中国代表团团长吴天瑞,很早就对鸭溪窖酒深感兴趣,出国以来,对鸭溪小组的处境也十分同情,在他的努力配合下,高、低度鸭窖终于在宴请博览会主席、副主席的餐桌上第一次露面。
5月3日,招待会在充满友情的气氛中进行,博览会主席举杯品尝了鸭溪窖后,连声称赞“好酒,真棒”。李凤林大使不失外交家的敏锐,抓住时机向主席介绍:“你喝的这种酒,就是我国本次参赛的鸭溪窖酒。”主席听后连连预祝展出成功。鸭溪人成功地投出了第二枚石头。5月6日,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几十名记者喝了鸭溪窖酒,情绪更为兴奋热烈。新闻中心一名记者,会后找到小组的同志,详细了解产品情况,对鸭窖赞不绝口,大有相见恨晚之情。博览会规定十分严格,除对评委专家名单严密封锁外,还不准向工作人员馈赠礼品。看到这位记者如此热情,小组同志悄悄送了一瓶酒给他。次日,他特意送来一个铜盘,要给鸭溪人留作纪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禁酒的保加利亚,酒类是不准上报纸、广播、电视的。记者们虽然不能通过新闻媒介宣传,但他们的嘴是无论如何也禁锢不了的。经过他们权威性的传播,博览会未开幕,鸭溪窖酒风格独特的议论已在普市各个角落广为流传。第三枚石头激起了更大反响。
还有一枚小小的石子,是在赴保列车上就琢磨好的。天津市与普罗夫迪夫结成姐妹城市,李瑞环市长决定5月中旬访问普罗夫迪夫。中国代表团乘坐的列车,正好有李市长派往普市作中餐表演的大厨师。异国他乡,国人见面分外亲热。这位来自天津南市食品街姓张的厨师,对鸭溪窖酒在天津的声望十分了解。交谈中,知道三位是鸭溪酒厂的代表,便告诉三位同志,食品街的“鸭溪大酒楼”办得很成功,酒家和产品相得益彰,声誉日盛,并衷心预祝此次展出胜利。到保后,小组同志去天津人开办的“宇宙餐厅”找到了这位厨师,想让他们开业时上鸭溪酒。因为李瑞环同志曾指出,开业必须用津酒,厨师十分为难,三个同志也理解,只送了他两瓶酒。这个喜爱鸭窖的厨师,知道这两瓶酒在东欧的分量,自己舍不得喝,开业后选择有权威人士参加宴会才拿出手,中国名菜配中国佳酿,使客人们美美地享受了地道的中国情趣。“鸭溪美人酒”的呼声,迅速在他们周围传播开去。
几枚石子激起如此强烈反响,是三个同志始料不及的。上层人士对鸭溪窖酒的这种反映,坚定了自己产品质量的信念,也冲淡了他们的霉气,冰凉的心开始火热起来。
为了吸引观众,三个人不顾旅途劳累和奔走辛苦,自己动手,布置展台。谭治明同志1987年参加过杭州举办的“全国旅游低度白酒品评会”,参与过布台工作,为当时低度鸭窖夺奖作出过努力,此刻更成为可贵的经验。他绞尽脑汁,深入构思,反复试摆,终于将展馆摆弄得别具一格。展厅大门悬一盏中国式红灯笼,上面托顶着“中国鸭溪窖酒厂”的横牌,正面玻柜上“酒中美人”的彩画,似嫦娥捧酒奔向人间。展柜里由酒瓶组成的图案,更为新颖别致。38°、45°、54°三个品种,不同规格的鸭溪窖酒瓶,有像长龙腾飞的长城标志,也有如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出浴景象,既雅致又大方。无怪乎后来普罗夫迪夫市一群工程师留言“中国酒展馆令人神往”。
三个同志还拉出“酒中美人伴君常乐”、“鸭溪窖酒助你社交活动圆满成功”等四幅保文大标语,准备展开——
外围进攻
近几年来,国内有的评比,不完全讲质量,一些人采取不正当手段拿到金牌,因而某些牌子在国人心目中并不神圣,金牌也随之黯然失色。在普罗夫迪夫,评委一年一换,名单严格保密,加上语言障碍,不要说走歪门邪道,就是正常的汇报介绍,也不得其门而入。在这里只能靠过硬的质量和正当的竞争。鸭溪窖酒厂的三个同志分析情势后认为:虽然投出几枚石子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使一些上层人士对鸭窖有所了解,但仅凭这些还不足以影响评委、专家,必须造成强大的群众声势,才能引起权威们的重视。1988年秋季广交会期间,鸭溪窖酒厂在广州择点搞过公开品尝,深得国内外客商好评,使鸭溪窖酒一举跃居当年贵州省白酒出口量首位。这一成功做法,不正好可以借鉴吗?三人灵机一动,决定打破这里从未有过的常规,开展公开品尝。但是,鸭溪人的这个想法,却得不到大使馆的认可。使馆同志认为,这里公开禁酒,商店、饭馆都没有交易,搞公开品尝,显然违反主办国规定。大使馆不赞成,代表团领导也感到为难。不同意吧,又违背了使馆主张,只好采取中国人特殊的折中方式,既不公开允诺,也不公开禁止。为了避开责任,代表团本来备有酒杯,却不敢借出来使用。鸭溪人则与他们的想法不同,既然来参加博览,让群众了解产品则是天经地义的,在他们脑海里,如何叫群众了解鸭溪窖酒是头等大事,其他问题,就顾及不了那么多了,他们买来酒杯和留言簿,拉开了外围进攻的架势。
展馆建筑面积庞大,规模宏伟,本次博览会有54个国家和地区,1千多家公司,1万多种产品参赛,其中酒类就有100多种。展馆有28个,中国馆设在21号馆内。5月8日清早的开幕式后,三个同志有意将两瓶酒倒在展馆地毯上,恰好鸭溪展馆的左侧展出的是我国无锡家用电器公司的空调机,机器开动,把浓郁的酒香鼓吹到整个展厅,参观者都十分奇怪,纷纷询问空调机里加了什么香料,翻译解释,不是空调里加了香料,而是鸭溪窖酒开瓶的香气,这一爆炸性消息,使参观群众和工作人员无不为之惊诧,更引发了他们领略鸭溪窖酒的激情。主持博览会的负责人,听说鸭溪酒厂要搞公开品尝,深怕嗜酒的保加利亚人汹酒惹是非,为此专门派了一名治安警察来鸭溪展馆维持秩序。这个警察嗅到酒香,首先要了一杯,品出味道后,啧啧连声称赞。之后,他一边维持治安,一边高兴地给参观者介绍,简直成了鸭溪的义务宣传员。
开幕式结束后,保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部长会议主席阿塔纳索夫,在中国大使李凤林的陪同下来到中国馆,他品尝了鸭溪窖酒后,一手高举酒杯,一手伸出大拇指,连赞“好酒”,并与李大使碰杯祝贺,然后与鸭溪展台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致意。
9日早上,一个着装典雅的姑娘来到鸭溪展台,品尝了鸭窖后说:“这酒确实味美香甜,高雅迷人。”姑娘离开后,鸭溪人才知道她是部长会议主席的女儿,慕名特来亲尝美酒,她事先不声张,鸭溪同志为没能摄下这难得的镜头而深感遗憾。
这天慕名前来的还有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利亚、越南、民主德国、蒙古等国的驻保大使,他们一一品评了鸭窖后,苏联大使带头高呼“中苏友好万岁”,其他各国使节也举杯祝福“世界和平万岁”,并与鸭溪同志一起合影留念。中国人一向注重以酒联谊,看来国际上也不例外,在这里,鸭窖成了增进友谊的纽带。
保加利亚的禁酒,大概与该国人民太喜欢喝酒、常豪饮过量而误事有关吧。鸭溪窖酒公开品尝以来,观众络绎不绝,而且都对鸭窖的风格质量赞叹不已。一名叫撒莫娃的老太太在留言簿上写道:“我已年逾六十,在欧洲这个地方,从未喝到过像鸭溪窖酒如此纯净幽香和爽口的好酒。”普市一个干部品后写道:“鸭溪窖酒力盖群雄。”另一名参观者则留言:“我品尝的这种酒已达到世界水平,鸭溪窖酒味道理想完美无缺。”有的人第一次品尝后,又邀来亲朋好友第二次、第三次到展馆品评。展馆工作人员海关官兵等都先后涌入鸭溪展馆,以一品鸭窖为快,开展七天,有近5千人参观品尝了鸭溪窖酒,近千人留下赞美之词。鄢显昌县长作了统计,高峰期每10分钟就要接待216人,“中国鸭溪”的呼声响彻博览会上空,每天的资料、空酒瓶和空纸盒都被观众排队要光。
挑剔的商人们,也为美人酒的绰约风姿着了迷。苏联莫斯科糖酒公司的客商品后,当时要求购买200吨。意大利的两个商人提出购买100万美元的鸭溪窖酒,并要求马上交款提货,说是开展业务,打通关系需要。展柜工作人员说明无现货,要由厂里另发,他俩深感遗憾。随后提出到鸭溪窖酒厂考察,建立长期供求关系,竭诚希望作鸭溪窖酒在欧洲的总代理商。保国虽然禁酒,但索菲亚市委的一个干部也因特殊需要求购100吨。
美人酒在禁酒的国土上能得到各阶层人士的厚爱,普罗夫迪夫掀起了鸭溪热,不能不说是出乎中国代表团意料的奇迹。这首先当然要归功于鸭溪窖酒自身的质量和特殊魅力,就凭这一点,夺取金奖的确——
当之无愧
群众对鸭溪窖酒呼声如此强烈,不能不引起许多评委、专家们的重视,他们在全面审阅了资料,进行反复的筛选后,5月9日中午来到了鸭溪展馆。评委、专家依次对38°、48°、54°鸭溪窖酒的色香味作了严格的审视品评,对包装作了仔细考证,详细了解了酿造历史,工艺流程和出口情况,还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诸如配料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等。张明达、谭治明都一一作了答辩。经过全面的鉴定,最后的结论是:“包装典雅、华丽庄重、给人以美的享受;色香味风格独特,色泽清透、香气迷人、味纯正,酒体丰满、质量过硬。”集体在留言簿上签名留言后,对工作人员说:“观众对鸭溪窖酒反响这么大,呼声这么高,获奖当之无愧。”
5月12日,企盼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经过群众品评,专家和评委鉴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层次多达200多次的反复筛选,整个博览会评出金奖129个,占参赛产品的1%左右,在100多种酒类产品中,54°、48°、38°鸭溪窖酒独领风骚,以唯一全票通过的殊荣获得独一无二的金奖。当天上午10时,在布置得庄重肃穆的8号馆内举行了授奖仪式,当博览会主席阿·巴鲁霍夫宣布获奖名单,谭治明上台捧回金牌和证书后,鸭溪酒厂工作组的三个同志真是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为了这枚金牌,张明达、谭治明、鄢显昌三人呕尽了心血。初期的沉重压力,后期的艰苦劳动,都是他们从未体味过的。博览会开幕后,三个人由县长、厂长、书记一度成为服务员,每天开馆前作准备,开馆后给参观品评者开瓶斟酒,接待签名留言,闭了馆还要整理展柜,收拾东西,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李凤林大使也为他们这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国内,县太爷要别人敬酒,在这里,是你们给别人敬酒,真不容易啊!”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尽管后期工作相当劳苦,但看到人们如此欣赏自家产品,自豪高兴的劲头油然而生,忙碌中似乎忘却了劳累。的确是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工作辛苦倒不在乎,生活不习惯则使他们难以适应。主食始终是面包,蔬菜除了黄油、黄瓜、番茄、鸡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小吃根本看不见。后来的一段时间,一到餐桌大家就腻烦。保加利亚人没有喝开水的习惯,无论什么场所,都没有开水供应,不管什么场面,也从不招待茶水。渴了,向上冒的自来水龙头到处都有,你就各取所需尽情的喝吧。在国内喝惯了浓茶的鸭溪人,长时间吃黄油面包不得茶饮,那是什么样的滋味啊。后来,茶瘾发了别无他法,他们只好拧开下榻处用以洗脸洗澡的温热水的龙头,将就用以沏茶。在贵州人们把这种未烧开过的水叫“憨水”,那是宁喝生水也没人愿去喝的,但在异邦,就讲不得那么多了。难怪返回时,谭治明体重减轻8.5公斤,鄢显昌的手表由肘关节处向上移了五六寸,张明达也明显消瘦了。
金奖的确来之不易,既有广大职工的努力和有关人士的支持,也凝聚着他们三人的汗水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