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鸭溪窖酒史话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5260字

鸭溪窖酒史话

黔北名镇古酒香

遵义县鸭溪镇,是黔北四大名镇之一。历来是通仁怀、金沙、毕节的交通要冲,是古代川盐入黔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街市繁华,是黔北的四大盐号之一,每月有盐夫1500人过往,集散盐6000担(见《贵州省志·文物志》)。

鸭溪原名鸭子口,清雍正七年(1729)置鸭溪汛,是清代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驻防巡逻的地方。千总是清朝绿营军下级军官,即基层组织“汛”之领兵官。位在守备之下,正六品。掌守营、哨、汛地。亦称营千总(见《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朝廷这么重视,派兵防守,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每天往来盐夫、行商坐贾、驻守官兵集于鸭溪,自然是酒肆喧哗,客栈兴旺。

清朝乾隆年间,大学问家洪亮吉来贵州任提学使(1790),历时三年,多次去各府、州考校学子,饱览贵州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这一年,洪亮吉由遵义府去黔西州,路过鸭溪,见街市繁华,醇酒飘香,鸟语鸡鸣,繁花似锦,还有勤劳耕作的人民,不觉诗兴大发,一首《鸭溪行馆》流传至今:

那时的鸭溪,吸引力可见一斑。酿酒也有相当的水平。

只是人们喝的是什么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令大诗人洪亮吉那么难忘,却史无记载(见《客籍文人与贵州文化》)。有需求就有市场,古今一理。

鸭溪这样充满市场诱惑力的地方,这样潜藏着无限商机的地方,自然有无数人做着发财梦。

赖氏广兴祥

清光绪十一年(1885),祖上迁居鸭溪的成都人赖广兴,看到日益繁兴的鸭溪酒肆,萌生了酿制大曲地窖酒的想法。

市面上流行的酒大都是包谷酒,俗称包谷烧。包谷酒工艺简单,不用窖藏,称小曲酒。大曲酒则要用高粱酿制。

赖广兴从茅台学来酿造工艺,在鸭溪街上挖下了第一个酿造大曲酒的窖池。几经实验,未获成功。

赖广兴在弥留之际,着重嘱咐儿子赖云峰,一定要将大曲地窖酒酿制成功。

赖云峰以其老父的名字命名广兴祥酒坊,再到茅台、泸县(今泸州)学习大曲酒酿造技术。

学成归来后,赖云峰对水质、曲药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鸭溪街上有一道缓缓的山梁叫雷家坡,林树森森,坡下一泉,曰雷泉。泉水冬暖夏凉,涨水不暴,大旱不蚀。长期煨食,不结水垢。用之酿甜米酒,磨豆腐,堪称上乘。民国二十八年(1930)九月,有人还刻了篆字“雷泉”石碑以纪念。碑至今犹存井上。

赖云峰选定此泉水作酿酒之用。

曲药呢?选定威宁独家秘方大曲。

原料为鸭溪一带产的优质高粱。

酒瓶为枫香花茂(当时叫花苗田)烧制的陶罐,上下小,中呈圆肚形,封口用松紧木(木塞)内塞,外用猪尿包皮封扎。

赖云峰还设计了商标,光芒四射的太阳中间是雷泉二字,下边是广兴祥酒坊的简介与说明。商标木刻,自印,白底全红色,内盖小象牙章“赖”字印,以防假冒。

经过多次试验,清宣统二年(1910),大曲地窖酒酿造成功,赖云峰命名为“雷泉大曲”,具有香、醇、浓三大特色。

到民国四年(1915),雷泉大曲已经享誉遵义,时称“二茅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赖家将雷泉大曲“旭日”改为“高粱穗”商标,其他依旧。

1929年,赖云峰去世,广兴祥酒坊由其遗孀及子女经营,直至1949年遵义解放。

何氏兄弟与荣华窖酒

商机无限的鸭溪镇,一代一代的经营人才成长起来。

1932年,鸭溪人何清荣、何清华兄弟创建“荣华窖酒”坊,以兄弟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

兄弟二人入川学艺,并请泸州老窖酒厂技师来鸭溪传授酿造技术。采用泸州老窖传统工艺,改造酿制本地窖酒。因此,荣华窖酒具有“浓头酱尾”的特色,即入口有浓香型的幽香,慢咽有酱香型的回味,一上市就深得消费者喜爱。

在荣华窖酒成功的基础上,何氏兄弟又以中草药秘方精制曲药“亚泸春”,专制特种窖酒两千多斤,深藏十年。既熟,酒香飘逸半街。荣华窖即以此特酿作母液,勾兑中和,特色突显,似泸州老窖,又具鸭溪地方特色。入口绵甜,回味返香,余劲悠长,被誉为“小泸州”。荣华窖一时名声大振,远销江浙、两广、港澳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国民政府还来鸭溪采购荣华窖酒,以供庆贺之用。那时的荣华窖酒,可以说已经上到了最高的台面。

说起荣华窖酒的原料高粱,颇有些现在订单农业的意味。

荣华窖酒产量逐年增加而供不应求,高粱需求量也大。何氏兄弟就买来高粱种,免费送给鸭溪、石板、干溪等地的农户种植,和每户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商定合理价格,秋收时按订单收购,既保证了酒坊的原料,又让农户们增加了收入,更消除了粮多价贱卖不出去的担忧。

这可能是遵义县最早的订单农业。

荣华窖酒酿造精益求精,经久不衰,在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

鸭溪窖酒横空出世

1949年底,遵义解放,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同时,酒的新时代也即将启动。

解放后,荣华窖酒坊奉命停产,财产被没收。

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后,政府决定以荣华窖酒为基地,联合鸭溪其他酒坊,组建联营酒厂。后来,经公私合营,联营酒厂更名为鸭溪窖酒厂。同时荣华窖酒也更名为鸭溪窖酒。“雷泉大曲”、“荣华窖酒”从此不复存在。

新生的鸭溪窖酒厂,集中了广兴祥、荣华两家酒坊的所有技师(只有何氏家族没有一人入厂),技术力量相当雄厚,酿造也全部继承传统工艺,所以酿制的鸭溪窖酒与老酒品位也一点不差。

那就要说说鸭溪窖酒的工艺,也就是传统窖酒的工艺。

鸭溪窖酒的原料以红粮为主,即高粱占80%,糯谷20%,还有10%的辅料为稻壳。

高粱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发酵后淀粉生成乙醇及其他成分。

糯米发酵后主要生成糖(糖化)及其他成分。

首先,将优质干燥的高粱、糯谷分别粉碎,加水充分拌和后,上甑蒸馏。蒸熟后,出甑摊凉,加入曲药,再次拌和均匀,进入窖藏,发酵。

窖池深2米至2.5米,四周都是原生态泥土,原生泥土益于菌种生存利于发酵。如果是上百年的老窖池,连窖泥都非常值钱。

纯粮固态自然发酵,一般45~50天,现在窖藏多在120~150天。

发酵这个过程学问多多,专业术语叫前缓中挺后缓落。就是开头一段时间酵母菌(曲药)开始缓缓发生作用,中期达到高潮,发酵充分,保持的时间要充足,然后才缓缓地回落。

发酵结束,开窖取出,拌以母糟、清洗蒸过的稻壳,下甑重蒸,出酒。

酿制窖酒,制曲药也非常关键。

鸭溪窖酒是自制曲药。

制曲的原料是小麦。将小麦用水润湿,收拢堆积,4~6小时后,视麦粒的湿度、硬度,进行粉碎。粉碎要求烂心不烂皮。粉碎后,按比例加水,拌和均匀,用脚踩,称踩曲(用脚踩曲更利于酵母菌生长,曲药更有特色,酿制的白酒更具地方风味)。踩好后,入房培养,等曲胚菌丝生成,待保养到期后,成品出房。成品曲要经过3~4个月贮存,才能投入使用。

鸭溪窖酒,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由于玻璃制品的盛行,从上世纪50年代起,鸭溪窖酒就一直用玻璃瓶装酒。

1957年,鸭溪窖酒厂改为国营企业。

1962年,鸭溪窖酒被列为省管酒。

1963年,鸭溪窖酒获得贵州名酒称号。

从那时起,鸭溪窖酒再难入寻常百姓家。鸭溪窖酒的名声在外面响彻云霄,而普通百姓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遵义县广大农村,绝大多数老人,终生没有喝过鸭溪窖酒,甚至从未见过鸭溪窖酒的农村老人也不在少数。就是机关工作人员,只要不是领导干部,过年过节要想喝瓶鸭溪窖酒也不容易。

鸭溪窖酒的紧俏程度、身价地位,可见一斑。

鸭溪窖酒的清香、醇香,还有一圈一圈耀眼的光环,就这样远远的飘在人们的头顶。

“香飘万里”

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此时,鸭溪窖酒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几代技师和酿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集众家之长,用科学方法,拟定出一套新的贵州鸭溪窖酒生产操作工艺,属于窖酒酿造中独特的工艺技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尽管此时鸭溪窖酒产量略有增加,但供应依然紧张。

为了保障供给,满足群众的需要,县里规定,春节时,全县干部职工(含教师)每人供应一瓶(半斤装)鸭溪窖酒,一瓶习水大曲。

鸭溪窖酒在市场上还是属于稀缺商品。

这时,人们不会忘记一个人,苏国源,时任鸭溪窖酒厂厂长。他内抓生产,外拓市场,很多禁忌都被他打破,成为改革之初的拓荒者,很为职工称道。尤其是窖酒厂的老工人们,几十年后,还怀念这位去世多年的老厂长。

有老工人说,那时的鸭溪窖酒厂,有如农村的土地承包,苏国源干得很出色。

《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的记者来了,中央媒体的记者来了。

遵义出去的革命老人雍文涛、韩念龙、陈沂品尝着家乡的美酒,赞叹不已。

上世纪80年代的鸭溪窖酒厂,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鸭溪窖酒厂的工人们,特别有自豪感。干部职工,都以能调进鸭溪窖酒厂为荣。

1986年5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宴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向宾客敬酒:“鸭溪窖酒很香,很醇和,入口特别舒服,喝了还想喝。”宴会结束,方毅欣然为鸭溪窖酒题词:香飘万里。

赞美之声,纷至沓来。

中国著名评酒专家周恒刚评鸭溪窖酒:“闻香浓郁,细腻悠长,酒味醇和绵软,后味干净。”

美国人彼得·雷彻,新加坡品酒师陈文辉,都写出了对鸭溪窖酒赞美有加的评语。

溥仪的堂弟溥佐为鸭溪窖酒题辞:鸭溪窖酒,名不虚传。

鸭溪窖酒成为了国家二级企业。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鸭溪窖酒(高、低度)轻工优秀出口产品金质奖。1989年,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第九届春季博览会举行。国家有关部门决定鸭溪窖酒参加展览。到了保加利亚才得知,该国是一个禁酒的国度,尤其是高度白酒,所有媒体都不能打酒广告。

办法总比困难多。

中国代表团请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举行招待会,以鸭溪窖酒招待博览会主席、各国大使和各路记者。清香醇和的鸭溪窖酒,给客人和记者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中国鸭溪窖酒的名声已经在博览会四处传播。

鸭溪窖酒展出时,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阿·塔纳托夫,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越南、民主德国、蒙古等国的大使都来品尝,喜欢喝酒的保加利亚民众也纷纷前来品酒。参展短短7天,有5000多人品尝了鸭溪窖酒,鸭溪窖酒宣传品,甚至鸭溪窖酒包装盒,都被保加利亚民众收藏。

1989年5月12日,经民众品评,专家和评委鉴定,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层次多达200次的反复筛选,在100多个酒类产品中,鸭溪窖酒以唯一全票通过,获得金奖!

1990年,鸭溪窖酒参加在塞浦路斯共和国举行的第18届世界博览会,塞浦路斯代总统到鸭溪窖酒展台参观并题字留念,鸭溪窖酒和回春保健酒均受到各国参展商好评,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大使馆还购鸭溪窖酒为宴会用酒。在众多的参展酒中,鸭溪窖酒被评为唯一的优质酒。

也就是此时,鸭溪窖酒终于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此时的鸭溪窖酒,正在一路高歌猛进。

巅峰与低谷

上世纪90年代初,鸭溪窖酒乘着迅猛发展的势头,不断“开疆拓土”,迅速兼并了有北路(高坪、板桥、泗渡、山盆、芝麻、沙湾、松林、毛石8镇)酒王之称的高坪酒厂、声誉鹊起的枫香枫榕窖酒厂、遵义县保健酒厂三家国营酒厂,以及鸭溪镇内的大小酒厂,成立了鸭溪窖酒集团,规模达到了历史之最。

1991年至1993年,鸭溪窖酒及其系列产品产量26574吨,比前三年同比增长113%,实现工业总产值1.04亿元,创税7130万元,跻身全国500强企业行业第30名。

与鸭溪窖酒集团的发展相适应,遵义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中级酒办公室,加强领导和协调。

这时的鸭溪窖酒厂,有各类科技人员332名,职工1662名。

为了乘势扩大规模,省、地(当时还是遵义地区)、县要求鸭溪窖酒年产5万吨。县里成立了包括县领导参加的几十个人的鸭溪窖酒技术改造指挥部。

奠基仪式那天,来了6个副省级领导,由主要领导剪彩。

与此同时,在白酒主管高层和白酒理论界也有一种声音:白酒发展的方向从高度酒到低度酒,从低度酒到饮料,生产工艺也要改,以最低的成本,创更高的效益。

鸭溪窖酒厂采用新工艺,用食用酒精勾兑高度酒(53°~54°)和低度酒(38°)。投放市场后,首先在本县引起强烈反应,本地市场迅速萎缩。很快,全国市场也丢得干干净净。

在毗邻的云、贵、川、湘,以及湖北、东三省、福建、北京、广州,消费者们喜爱的物美价廉的鸭溪窖,再也见不到了;四川重庆的棒棒们,几块钱买瓶鸭溪窖就着一碟花生米,消困解乏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1999年,鸭溪窖酒厂改制,工人仅留下两百多人,鸭溪窖酒集团解体,高坪酒厂、枫榕窖酒厂、遵义县保健酒厂三家国营酒厂从此破产。

千呼万唤鸭溪窖

2006年,鸭溪窖酒厂由北京银仓投资公司全面收购。

收购后,银仓公司对鸭溪窖酒厂进行了全面整改。首要是恢复和弘扬传统工艺。本着鸭溪酒与茅台和泸州老窖的渊源,公司聘请泸州窖酒厂的专业技术人员任生产副经理,按传统工艺生产具有浓(香型)头酱(香型)尾的鸭溪窖酒。

经过几年的艰苦恢复,2009年,“贵州鸭溪窖酒”顺利上市,并被全国政协会议指定为宴用白酒。

2010年,“贵州鸭溪窖酒”再度被全国政协指定为宴用白酒。

随着市场的拓展,银仓公司计划投资60亿元,征地1500亩,用工3500人,到2014年年产优质窖酒80万吨,到2020年前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税金40亿元,成为大型白酒企业。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