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雷家坡记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917字

雷家坡记

若鸭溪镇是把椅子,雷家坡恰如靠背;若鸭溪是坛盆景,雷家坡恰似点缀。雷家坡紧贴场镇,如伞、如屏,护卫南方。一个“坡”字,实在漂亮:四个小山如四指紧并,三谷四棱,棱略凸,谷不深,峰无险,岭相连。

山顶多槐,为早年所栽;中段环松,因退耕而植。山脚杂以乔木、桃、李,乃农家自护。春来祥瑞若裙,桃李芬芳;夏季蝶蜂闹顶,争吸槐蕊。槐树高而密,花香透丛林。

雷家坡非但景幽,更孕双泉。泉出两谷,细流涓涓;清冽甘爽,沏茶无酐。光绪二年(1876),民众砌石为井,命名雷泉。凡晨午夜分,取水者络绎不绝。民国十一年(1922),赖云丰建作坊,取泉酿酒,命名“雷泉酒”。因色、香、味俱佳,时人冠以“二茅台”之美誉。

每逢端午,镇民踊跃登高,无论晴雨,人流如潮。恋人挽手,老人扶杖,儿童疯跑。笑语连天,山欢水庆。

去年,政府于此辟建公园,将山脚湖广庙前拓宽铺石,建园置门,古色古香,清爽整洁。又由两侧砌阶而上,于山坳处和,环如桃状,共计1315级。

沿右侧上,顺棱行,中有缓坪,置一木亭,入亭而观,西北尽展,电厂恍如沙盘。主峰竖塔,四方五层,上82步至顶,风光无限:北面高楼林立,车涌人潮,喜气洋洋;南侧千峦迭翠,郁郁葱葱,祥和宁静。

若自左上,先入谷中,浓荫掩映。行百余米,即左拐至山棱,山之膝上矗一亭,青松环卫。再上二百余步,又见一亭,昂首山之肩。入而远眺,但见紫气东来,河山溢彩。

黔地文明,喜有遵、筑联袂,汇于共青;过八里水,跨古罗闽,滔滔涌来,聚于西部咽喉,咽喉者,乃古盐集散地鸭溪也。

而鸭溪之古,雷家坡当为文明之最,其麓如偎如抱者,即为湖广庙。因系两湖两广商人捐修,故为名。历来香火旺盛,远近闻名。1935年,中央红军曾于庙前召开“万人大会”,宣传救国主张。今殿前建成广场。一年四季,老幼同欢,健身、游玩,歌舞喧天,盛况空前。

吾常思文明之神奇,凡钟灵毓秀之地,其渊源久远,虽屡遭摧残,然总能劫后重生。何以?盖因毁者,无非地表建筑而已。然地之灵气,蕴藏于心,地灵人杰,岂可毁哉!故我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一泻千秋,生生不息永高歌,天灾人祸其奈何!

仰中华之灵气,得遵义之润泽,此地前有巨儒诞生,今有万众效行。黔北明珠璀璨,鸭溪永葆青春。而雷家坡,恰是亘古见证!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