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百年老校镇龙山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2164字

百年老校镇龙山

在326国道遵义至金沙段17公里300米处的右侧,有山名“镇龙”。山并不高,百余株古柏树四季郁郁葱葱,清幽绝伦,背靠长干坡,山下阡陌纵横,土沃田美,渐次开阔,左边有一大坑,村名由此得来。右边是周家坝,一个竹木遮掩的小村。西行百余米,左首是金刀坑街道,右边是唐化井,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住着王、苏、刘、李、江数姓人家。从公路望去,镇龙山恰似一个硕大的绿球,当地群众视之为风水宝地,善待有加。正因如此,即便是上世纪50年代乱砍滥伐的热潮,也未损其分毫,得以幸免于难,成为县内少有的保存较好的古树群之一,现林业局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以镇龙山为圆心,五公里以内,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100年间,这儿就出了不少的人才。蚕桑科举人况良士,是省内早期官费日本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从事过农桑职业教育和事业,任过知县;周家坝江仲瑞是前国大代表,曾在中央某部门任职。东南两里处的土流水,光绪八年壬午科举人秦三铨,官至陕西布库大使。其子秦鹤松于宣统元年以生员考取一等,以巡检分发云南,父子二人均参加过《续遵义府志》的修撰;民国时期的沈久成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东四公里处的理智黄村,文濂以“同治六年丁卯科补咸丰乙卯科咸丰八年戊午二科举人”,官直隶嵩城知县。这些都是见诸典籍的,政、军、文化、科技界都有。说是“地灵人杰”,一点也不夸张。

镇龙山上建学校,有史料确凿记载的,是宣统二年(1910),是戊戌变法的成果之一,至今已逾百年。《续遵义府志》卷十五“学校二”载“西区初等小学堂……第八堂在一区西隅里镇龙山。宣统二年开堂……”这里的第八堂即今天的镇龙小学。

镇龙学校是我的第一母校。我在镇龙山发蒙,至今已逾七十载。其间人世沧桑,学校兴衰,已不能尽言。其时学校的建筑规模,也与今天的校容校貌大异其趣。

学校建筑坐东朝西。山脚有一条百余米长、宽不盈丈的小路连接公路,路口有一简易牌坊,两柱间的弧形木牌上书“遵义县金刀坑国民学校”。学校门口有两棵古柏拱卫,走完20级石阶,便到校门,左右对称有一小屋,是传达室。我读书时,已是空屋,不久便坍塌了。再上几级台阶,长约30米,宽约15米的长廊赫然眼前,两边有栏,叫传棚。后来也垮塌,只留平地一块。再上几级台阶,是一个四合头天井,前面是下厅,三开间,中间是过厅,原有门窗,后来门窗被拆空,只留下门坎,出入需抬脚。左右各有一间隔成两间的小屋。下厅周围有回廊。过厅前行,中有石板通道,直达正厅,过道两侧均有条形花圃,其间植石柏树、指甲花、苕儿花、菊花等。花圃两边各有二层小楼一幢,就是教室了,每层四间共十六间教室,每间教室又有一小间屋,该是供教师办公休息之用,也是上下四间共八间。教室周围也有回廊与下厅、正厅彼此相通,通过院坝中心的石板通道上三级台阶就到了正厅。正厅边是三开间,中间一间是开放的,没有板壁门窗,上端额上有一块匾,楷书斗大两字:“礼堂。”地面是三合土,质量上好,有交光,打扫干净,可作我们摸爬滚打的游乐场地。两边各有两间小屋,作过教师的办公室,宿舍或厨房。底端中心位置有一讲台,台上有一讲桌,老师有事就在讲台上靠着讲桌讲话。壁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画像下边写着“国父遗像”四个字。像右边贴有一纸工整楷书的《建国方略》,左边贴有《总理遗嘱》。我读书时,有一段时间每天都要朝会,朝会时我们要集合站在总理遗像面前。首先就是背诵《总理遗嘱》,所以,至今我还记得遗嘱中的一些句子:“余自立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仍须努力……”后来常见的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该源于此。

我发蒙读书是上世纪40年代初,那是民国时期遵义县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浙江大学编纂的《遵义府志》说的“遵义国民教育发达,江南各地,罕与伦比者”就是那时的状况。那时镇龙山有好几个班,可能开齐了四个年级(当时称为国民学校的,如鸭溪,办的完小,即有五、六年级)。但是好景不长,没有多久,学校就盛况不在,经常读书的就只有金刀坑街上和学校附近的十几个学生。我说的背总理遗嘱就是这时的事。我依稀记得,学生已经很少的时候,先是浪头坝的伍车学先生办了一段停办了,由街上毛春和老先生办了一年的私馆;过后,来了个甘远华老师,又恢复了官学,但办了年多又办不下去了。有一天,他把我们十几个学生集合起来,说有几个月没有发薪水了,他也不教我们了。之后,他就真走了,又有唐化井的苏学富老师来办了几天的私馆,只有不到十个学生,直到解放军快要进遵义城为止。

解放军进遵义后,很快建乡建村,学校也很快恢复。先在镇龙山办了几天,后来又迁到况良世先生家办,那时先生已过世,在他家占用了两间房子,一间大的,一间小的,复式教学,之后,村公所将村口姜氏祠堂拆了,搬在文昌阁建团结小学,学校又搬到文昌阁。其时学生已增至100多人,全村13个行政组,每个组都有十数个学生。放学时,一个组站一排,听老师讲话。数金刀坑街上十二、十三两个组的学生多。这样到1953年。我是1953年从文昌阁小学毕业的,毕业之后,学校又迁回镇龙山,直到现在。文昌阁后来也办成团结小学。我毕业以后学校的情况,原区教办编的《鸭溪区教育志》稿本有详细记载。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