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鸭溪的马店
有清以来至民国年间,川盐自赤水河运抵茅台,转为陆运,因山路崎岖,全靠人背马驮。由于路途远,运量大,脚夫、马夫和马匹皆需要沿途过夜,客栈服务便应运而生。又因为店家夜间要为驮马提供草料,驮马的住宿费比人的住宿费用高,故这些客栈被称为“马店”。
鸭溪是一处要塞,川盐入黔的必经之地。川盐运到鸭溪,先囤积装仓,再分流至遵义和贵阳,惠及半黔。民国26年(1937)后的十来年内,鸭溪至茅台盐道上马帮众多,有驮马500余匹,来往驮盐。颇具商业眼光的鸭溪人打起了马帮的主意,为他们开设有别于普通客栈的“马店”,一时间,鸭溪马店生意兴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鸭溪街上马店云集,其中宋记、李记、周记三家较为出名,尤其是宋家马店更是声名远播,从遵义到茅台的马帮,提到宋家马店,没有不知道的。
宋家马店位于鸭溪下场(今鸭溪镇新民路中段),创始人为宋银章。最初仅为茅草房,能住十余个人十余匹马。宋银章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一切对外经营之事全由他来承担。内当家文氏,人称宋二婆,支撑家内一切事务,不需要宋银章操心。忙时只雇一二人作短工即可。据说早期的宋家马店只是想从生意上求生活,几间茅草屋而已。随着生意越做大,马店规模也逐渐扩大。到后来,已发展为可住百余人百余匹马的大瓦房。房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马。上世纪40年代,宋银章因病去世。在一向能操家理事的宋二婆的操持下,马店生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她雇了周德安、刘少华等六个忠诚老实的伙计协助她,并作了明确的分工,管人、管马、管采购、管卫生、管厨房,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每每傍晚时分,马帮入店,人要吃饭,马要供料,一片嘈杂,在几个伙计的安排下,一应事务井井有条。饭毕,住店的马伕无事可做,便三五成群,问伙计要个土碗,抓一把包谷籽猜单双,一人坐庄,几人下注,玩上了赌博游戏。胜者欢呼雀跃,负者叫嚷再来,一时间,马店里热闹非凡。清晨开拔之时,车水马龙,人喊马嘶,煞是壮观。马帮离开后,店里始安静下来。这时,分工管理清洁卫生的伙计立即清除马粪与垃圾,使店里不留一点臭味。此时的宋家马店,宋二婆把手中的钱用在购置田产上,宋家在乡下好几处地方有土地。
1942年,遵义至鸭溪公路修通,黄兴凡、彭锡章等人合资买来烧杠炭的汽车两辆,从事货运。马帮仍在公路上往来驮运盐巴。解放后,鸭溪的牛马板车组成联营社,称“鸭溪运输社”,从事运输。宋家马店备有几辆专门客用的马拉“轿车”,供区上的干部外出开会使用,一旦急需,立即动身,也供其他旅客乘坐。随着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60年代后,机械运输逐渐成为交通运输的主流,骡马和马车运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海盐成为食用盐后,鸭溪街上的马店开始走向衰落,到60年代末,马店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尽数关闭。
土改期间,宋家被划为工商业兼地主成分,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宋家马店,一度成为鸭溪供销社堆放龙骨车、搭斗等大型农具的库房。时间过去了很多年,新民路也不再是马帮们集散的地点,只鸭溪街上的耆老们,仍执着地以“宋家马店”作为小地名称呼当初的这个地方。是记忆难以忘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