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谢方塘
谢方塘(1850~1913),名鉴礼,号半亩山人,遵义县鸭溪池坪人(今属石板镇)。父伯昭,青年时入县城(今遵义城区)一家帽店当学徒,后在新城石柜台开设“谢天成顺记”帽店,遂定居县城。谢方塘兄弟四人,唯方塘读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谢方塘选为县学贡生,官保定府清苑县知事,候补道员。其为官清廉,不崇洋媚外,赢得社会贤达人士称赞。周焕章曾为他的《兰谱》作序说:“方塘爱民有惠政,治绩蔚然。其足以不朽固自有远大者在,岂特区区翰墨哉!”
谢方塘,自幼聪慧,好文喜画。由于家贫,无力购买颜料和名家画册,习画则以“水墨”“独创”为主。因家居农村,接触的兰、竹最多,“故得于风前月下,雪后雨余,徘徊瞻眄,以挹其清芬逸韵。”又“无师承以传授秘诀要道”,(《蚓笛斋兰竹谱》自序语)画兰画竹,则是以见闻少而独创多。这为谢方塘绘画风格自成一家奠定了基础。早年画竹,曾以天下有山堂《汪体斋画谱》为宗。汪说嫩叶为浓,老叶为淡。然而谢方塘画竹,则求整个画面结构平衡协调,浓淡适宜,增强画面的透视感,而又不囿于汪谱的成法。算是学古而又不泥古,他的墨竹豪放刚劲,潇洒清逸,别具一格。
谢方塘习画。由于受纸张,笔墨的制约,常以水代墨,桌面或店堂临时记帐用的木制粉牌代纸,为名副其实的“水墨画”。就这样谢方塘凭恒心毅力,勤奋学习,终于成为遵义晚清八大书画家之一,尤以墨竹闻名当世。他作完画后。都要即兴题写诗文,把诗情、画意融于一起,给人锦上添花之感。有《兰谱》、《竹谱》、《蚓笛兰竹谱》等画谱传世。书法作品,同宗独异,格高意远,造微入妙,见者无一不赏心悦目。曾为老城余姓写有横匾:“家庆绵长。”畏人转拓,余姓特请艺人到家中制作,还是被摹拓去,后来四乡都有用此匾的,可见乡中文风之盛。光绪五年(1879)四月,赠友人龙夔笙自撰自书七律二首:
书画印章均为自刻。书画印并连一起,给人美不胜收之感。1985年荣宝斋出版发行《联墨迹选集》,选有谢方塘书写的对联:“题诗雅有高人和,吹笛闲寻野鹤听。”2006年7月,遵义市政协出版了《谢方塘遗墨》。
民国二年(1913),谢方塘逝于河北保定高等警官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