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建置沿革
地理概貌
鸭溪,紧扼遵义(市)、茅台、金沙要津,位处县城(南白)西北20千米,东距名城遵义36千米,南与金沙、石板一衣带水,西与马蹄、枫香两镇相邻,北与乐山、松林二处紧傍。四极点:东起理智村五里堡,西迄白腊坎毛栗溪,南北两条山脉将金沙、石板、乐山、松林界定。广19.78千米,袤6.143千米,总面积121.5平方千米。326国道、杭瑞高速公路自东向西横穿全境,交通便捷,益利经贸。
境受娄山西部支脉所制,四周群山环抱,诸峰耸秀,中系丘原,海拔在850~900米之间,有乐民河、后水河、洋汪水、白腊坎河清流不息,自北向南注入乌江支流偏岩河。赖群山阻寒流,四季温差不大,终年霜雪少见。年均日照1145.87小时,日均3.14小时,热量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280天,兼之境地土沃田肥,极利农作物生长。
建置沿革
鸭溪场原名兴隆场,场址在今大岚新民组葛麻池南沿,至今废址犹见,灾后择址建于鸭溪口,即今鸭溪场镇。“鸭溪”曾经几度易名;先似觉“鸭溪口”三字碍口,遂弃“口”直称“鸭溪”;后又觉“鸭”字有所忌讳,改叫“财溪”,大概“鸭溪”年久习惯,未识何年仍还称“鸭溪”;文化大革命中,一味强调“红”便将“鸭溪”改称“红溪”,然此名除少数人叫外,广大人民群众仍称“鸭溪”,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鸭溪”复名至今。
鸭溪自古隶属遵义。春秋战国时,遵义,夜郎东北小君长国鄨国 [1] 地。秦始皇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遵义县属鄨县,直至南北朝未变。隋朝初置牂州,以乌江北岸置牂牁县,隋朝大业三年(607),改牂州为牂牁郡,领县未变。隋末,谢龙羽割据牂牁郡。唐武德三年(609),谢龙羽向唐朝朝贡、纳土,朝廷以其地置牂州,改牂牁县为建安县,牂州领建安等3县,遵义县属建安。贞观十三年(639),置播州及恭水等6县,十四年改恭水曰罗蒙,十六年(642)改罗蒙曰遵义 [2] 。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土归流”,遵义县置13里。鸭溪大部分属天旺里,惟高枧、乐民、金刀、理智属西隅里。清宣统三年(1911),遵义县城乡议事会成立,废里设区,原天旺里为西二区,自治公所设在鸭溪。民国初年,县以下基层组织仍沿用清时旧制,全县以方位分四方,鸭溪属西方天旺里,辖鸭溪、三合、刀靶,署设鸭溪。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有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遵义县由17个区改划为22个区。因西二区域广,分作西一上区、西二上区。鸭溪隶西二上区,办公驻地仍在鸭溪。区下设保,保下设甲,甲下设牌。民国二十一年(1932),西二上区改为第十一区,区署设在鸭溪,下辖白腊镇(坎)、民新镇、苟坝乡、鸭溪镇、天旺乡、石板乡、新隆镇。第十区乐民镇辖柏村乡、龙山、乐山乡、市平乡、八里镇、乐闽乡、乐民镇、马兰乡、丁台乡,区署设在乐民城(乐民镇)。时县辖行政区按区、乡(镇)、闾、邻四级。每区由10至50个乡(镇)组成,百户以上村庄设乡,不满百户村庄联合邻近村编为一乡;百户以上街道设镇,不满百户街道仍划作乡。乡、镇都不得超过千户。区设区公所,按数序命名。乡以下设闾,1闾辖5邻,1邻辖5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中央军尾追工农红军入贵州,解除王家烈军政大权,5月1日改组贵州省府后,县以下行政区分设区,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设甲。以10~15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若干保为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初,县辖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区,第六区(鸭溪)由原第十区、第十一上区、第十一下区合并,区署驻鸭溪。
民国二十六年(1937),县调整联保与保编制,第六区(鸭溪)由原19个联保、115个保调减为11个联保、110个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4月,各区联保以数序命名改为以驻地地名命名(即鸭溪区)。民国三十年(1941),实行“新县制”,废联保。县辖行政区划改为乡(镇)、保、甲3级。因县辖区面积大,县、乡两级间仍设区。县西设鸭溪区,辖鸭溪镇、八里乡、乐山乡、石板乡、泮水镇、枫香乡、干溪乡、新站乡、刀靶镇、马蹄乡。
1935年,中央红军辗转鸭溪,1月13日建立“鸭溪临时苏维埃政府”,红军撤离后,政权复归国民党政府。
1941年,关鼎昌主政贵州,效广西改革,实行“新县制”,将原四乡(东、南、西、北)改为四个区,西乡第六、第七区合并成鸭溪区,署设鸭溪,辖鸭溪镇、八里乡、乐山乡、石板乡、泮水镇、枫香乡、干溪乡、新站乡、刀靶镇、马蹄乡。
1949年11月25日,遵义县人民政府派员到各区、乡接管民国政权。县下辖划8个行政区,以数序命名,即一、二、三……鸭溪序属第六区。各乡镇以下保留保、甲制。时县委派刘天泽任政委,王克宽任区长,齐呈祥任副区长并带六名干事接管鸭溪区新政权,建立第六区人民政府和区工作委员会。
1950年6月,新政府为便于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将原有8个区改作16个区,9月再次改成20个区,同时废除保甲制,原“保”改作“村”,“甲”改称“村民组”。区、乡(镇)公所改称区、乡(镇)人民政府。1951年2月,遵义市改为遵义城关区。3月,为加强土地改革工作领导,又增设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区,六区驻地鸭溪镇,辖鸭溪镇、石板乡,26个村。1953年5月,遵义县将原乡镇调整成233个乡,8个乡级镇,鸭溪镇升为区级镇。1955年9月,各区改原数序称谓为驻地地名命名,六区改称鸭溪区。1956年8月,县委根据省民政厅《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意见》,将原八里区辖乐山、新土、高枧、镇龙、乐理5个乡划归鸭溪区。
1958年10月,县委发《关于建立遵义(县)人民公社的通知》,将鸭溪区合并成鸭溪基层人民公社,原乡改成管理区或大队,村改称生产大队,村民组改称生产队。鸭溪基层公社下设各乡为管理区。1959年,根据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缩小人民公社规模精神,原乡级大队统一改成管理区。1961年8月,恢复遵义县建置。9月,各基层人民公社改制为区公所,各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四清”运动时(1965年冬~1966年夏),遵义县委遵照省委《关于并队问题的通知》,鸭溪撤销池坪、新土、荷莲、五星、高枧5个公社并作生产大队。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翌年5月1日,重建原县委组织机构,成立“毛泽东思想遵义县革命委员会”。1967年8月1日,鸭溪区无产阶级派联合指挥部夺取区公所政权,成立“鸭溪区革命委员会”。此后,各公社亦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31日,建立鸭溪区革命委员会领导核心小组。1972年10月16日,重建中共鸭溪区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6月,撤销区、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区公所,公社管理委员会。1980年12月,再次调整公社行政区划时,鸭溪区增设新土、池坪两个公社。
1984年,根据政社分设精神,县辖行政区划改成区、乡、村、村民组四级。原公社改成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称村民组。区辖鸭溪镇、大岚乡、天旺乡、池坪乡、金山、石板、白龙、乐理、新土、金竹、乐山11乡1镇。
时各镇、乡所辖:
鸭溪镇:苏华、雷泉、凤凰3个村,3个居;
大岚:大岚、杨柳、锡村3个村;
天旺:天旺、沐恩寺、茅坝、大坝4个村;
池坪:街上、池坪、大桥3个村;
金山:金山、土岩、井岗、石山、堰合、石坝6个村;
金钟:荷庄、底坝、堰坎、芭蕉、山王庙5个村;
石板:石板街道、八合、乐意、柑子树4个村;
白腊坎:白腊坎街道、小坝、仁合、年汪水3个村1街道;
乐理:乐民、理智、凉桥、金刀、吐鱼、七里、高枧、浪头9个村;
新土:新土、七连山、堰上、新阳4个村;
乐山:乐山街道、小水、田村、共兴、民半、绿竹坝、瓮海、岩口、后箐、金山寨、丰乐10个村1街道;
金竹:金竹、窑上、马当头、乌木箐、漆树湾、官村、青杠坝、长坝8个村。
时鸭溪区辖1镇11乡,4个居,64个村,624个村(居)民组。
1992年9月,遵照遵义县人民政府《关于建镇并乡撤区行政区划变更的通知》精神,撤销鸭溪区,将原区辖乐山、新土、金竹建乐山镇;天旺、池坪、金山、石板建石板镇。原鸭溪镇、大岚、金钟、白龙、乐理四乡一镇合并建鸭溪镇。
1993年4月3日,根据《鸭溪镇人民政府合并村(居)的决定》,将原25个村3个居合并成15个村两个居。即二、三居合并成二居,凤凰、雷泉并入苏华村,锡村并入大岚村,小坝、白龙、白腊坎街道并成白腊坎村,年汪水并入仁合村,芭蕉并入堰坎村,浪头并入岗村,七里、凉桥并入高枧,余未变。
1994年8月,镇政府根据工作需要,按原镇乡所辖范围设大岚、白龙、金钟、乐理4个办事处。1995年2月,鸭溪镇党委决定撤销办事处。派国家干部到村任职。1996年3月,镇党委决定恢复重组鸭溪、大岚、白龙、金钟、乐理5个办事处。2002年3月,大岚办事处并入鸭溪办事处。5月,山王庙村更名“同心村”,岗村更名“团结村”。2003年9月,镇党委决定撤办事处建社区及行政村。撤鸭溪、白龙、金钟、乐理4个办事处及苏华村、一居、二居、建东升、雷泉两社区,建大岚、杨柳、白腊坎、仁合、荷庄、底坝、堰坎、同心、金刀、吐鱼、乐民、团结、高枧、理智14个行政村。
2008年11月,为提高工作效率,鸭溪党委、政府将原十四个村合并成七个村:原理智、高枧、乐民三个村合并为乐理村;原金刀、吐鱼、团结合并为金刀村;原杨柳、大岚合并为杨柳村;原荷庄、底坝合并成金钟村;原堰坎、同心合并成堰坎村;仁合村、白腊坎两村保留原编制,至今未变。
[1] 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改“鳖国”为“龞县”。
[2] 改“遵义”之名说法有二:一是贞观十六年改“罗蒙为遵义”;一是明1600年平播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呈万历帝《播平善后事宜疏》中“播州之名,其来已久;播之为字,番之有才也,以故应龙阻兵”,“播之为名,似当更易”,故将播州改称“遵义”即“遵王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