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风雨湖广庙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 文章字数:826字

风雨湖广庙

湖广庙,坐落在鸭溪镇南面的雷泉山麓,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因湖广人出资修建而得名。

古庙占地3000多平方米,设有山门,上、中、下三殿。挑檐飞角,逐级向上,背靠巍巍雷泉山,苍郁连天,气度不凡。在鸭溪古庙宇建筑中,唯其规模最大、风格最好、历史最长。至上世纪50年代,庙务僧人,已历九世。据传,庙内三殿,菩萨众多,且一尊尊线条流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雕塑艺术,堪称一绝。兼之,庙内僧人恪守清规,潜心佛事,使其年年香火旺,庙祝肥,祥雾缭绕,蔚为大观。

湖广庙不仅是宗教文化的殿堂,也是桑梓杏坛育人的地方,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周启贤先生在此开办私塾,历时二十年。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鸭溪,湖广庙这一宗教文化圣地,有幸与红色文化结缘。遵义会议后不久,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红军领导人住庙多日,其间周恩来在庙前组织群众召开万人大会,发表演讲,宣传红军北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并动员有志青年积极参加红军,壮大革命队伍。当时,庙内青年私塾老师周启贤等人受其影响,毅然报名参加红军,与当时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一起,服务于鸭溪的各种会议。红军离开后,因工作需要,周启贤先生滞留下来,一直教书至解放。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53年,鸭溪兴建粮仓,借庙厢房烘烤木料,因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酿成巨大火灾,顷刻之间,数百年的古庙灰飞烟灭,仅留下断壁残垣,风雨驳蚀。现上殿后墙残存的老砖,仍依稀可证。

自古以来,佛道寺庙,是宗教文化传播的象征,也是人们静心向善的标志,湖广庙虽遭此大难,然人们仍把抑恶扬善的希望寄托于此。因而,上世纪50年代后的几十年间,湖广庙的废墟上仍香火不断,即使是在疯狂的文革十年,也照样绵延,可见人心向善。2004年春,承八方善男信女解囊资助,湖广庙才得以简易维修。

2012年,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为繁荣鸭溪宗教文化,地方名流慨然出资百万元,重修湖广庙,增其旧制,现已初具规模。此举实乃数百年古庙之幸也。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