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拾锦
田通庵二首
田通庵,播州路分统制,南宋淳祐年间人。其墓位于遵义县鸭溪理智村,建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系省级文保单位。有《自题之颂》二首刻于墓室石上。
郑琯五首
郑琯,字献虞,遵义县鸭溪人,郑珍之族曾祖,居浒洋水畔。乾隆戊午(1738)举人,己未(1739)进士,官黄平州学正。亲没不复出,家故贫,在官亦不作赢计,优游疏粝以终。著有《湖阳集》。
郑珍按:高祖讳之珑,字琭翁,布衣颐道,喜藏好迹。献虞先生此书,珍儿时及见之,端严犹可想也。
唐源洪二首
唐源洪,字肇江,惟安孙,清嘉庆恩贡,遵义县鸭溪人,与郑学山故宅近且为姻亲,唐郑两家往来甚密。父锒早卒,母杜举人谦女,躬教之若严父。家贫,率弟源沛、源淮苦学,俱驰声黉序,肇江所造尤深。
唐成杰三首
唐成杰(?—1836),字玮人,洪源子,诸生。家有薄地,率其弟躬耕,兼教读以食。居鸭溪场侧,郑珍回鸭溪省亲谒墓,常住于其家。
洪亮吉三首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号北江,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进士,授编修。是清代经济学家、文学家、音韵学家、工诗文,骈文颇负时誉。著有《春秋传诘》、《卷诗阁诗稿》、《洪北江全集》等。以下三首诗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任贵州学政时视学途中作于鸭溪。
郑学山一首
郑学山(1752~1815)谱讳仲侨,字崇峰,号学山,郑珍之祖父,遵义县西乡天旺里九甲河梁庄(今鸭溪镇荷莲庄)人。乾隆诸生,业医。先世籍江西吉水,其太高祖郑益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以游击从南昌刘征播。播平,刘
回,留部属领兵士万余,分置遵义、仁怀、赤水、叙南、建武、马湖等处,耕种防守。益显驻屯遵义西六十里水烟。未久,益显卒,即葬宅西浒洋水畔,自后遂为遵义人。
郑文清七首
郑文清(1777~1846),字雅泉,郑珍之父,遵义县西乡天旺里九甲河梁庄人。
随父崇峰先生问方脉,独《伤寒》尤精,以布衣终。喜饮,晚更嗜钓。亲授郑珍诸经,课法尽善,能使所倍,久犹不忘记。后迁夷牢水上,终葬子午山。
郑珍七首
郑珍(1806~1864),生于遵义县西乡天旺里九甲河梁庄(今鸭溪镇荷莲庄)老宅,先世为江西人。五岁时便由祖父郑学山启蒙识字,后随父郑文清课读,十一岁入私塾,十二岁就读于遵义湘川书院,攻研四书五经,涉猎诸子百家,性静持重,极嗜读书。十四岁时迁东乡乐安里垚湾,拜舅父黎恂为师,攻读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等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如此数年,学业大进。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七年(1837)应聘为遵义启秀书院讲习,同年秋中举,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落榜。候榜期间,留意搜购古籍秘本,闭门研读。次年,受知府平翰聘,与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历时3年,成书48卷、80余万字。其后,三次进京会试不中,依例大挑二等,以教职补用。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古州(今榕江县)厅学训导、荔波县学教谕,继任镇远府学代理训导和荔波县学训导。每届任期虽不足一年,仍努力培训人才。回遵后,先后主启秀、湘川书院讲席,培育郑知同、黎庶昌、莫庭芝等一批俊彦。咸丰五年(1855),有叛贼侵犯荔波,珍率兵守城。同治二年(1863)大学士祁隽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珍辞谢不就。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因咽喉溃穿而卒,葬于遵义禹门子午山。珍治经学、声韵训诂之学,为晚清宋诗派作家。诗从苏、黄以追杜、韩,好以考据入诗,多用古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播雅》等多部著作传世。
郑二首
郑(1809~1879),郑珍之二弟,字子行,号燕歇,别号栖云子,生于遵义县天旺里鸭溪河梁庄老宅。著有《悦坳遗诗》一书。
郑珏一首
郑珏(1816~1859),郑珍之三弟,字子瑜,生于遵义县天旺里鸭溪河梁庄老宅。其读书不多,然能吟咏。著有《古医方》若干卷。
郑知同五首
郑知同(1831~1890),字伯更(一作伯庚),著名诗人郑珍独子。年幼好学读书,学问根基雄厚,咸同间因号军起事停试十五年,绝意功名仕进。曾任塾师,后到成都入张之洞幕府,在张之洞的倡导下,传布其父郑珍之学遍于全蜀。四川的文字训诂学,倡导者虽是张之洞,助力最大者则是郑知同。因不合流俗,傲然自负,后南游北往,均未遇知音,处境极为艰难。光绪十三年(1887),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后,设广雅书局,又招郑知同去任书局总纂,仅两年便去世。伯更治学以许、郑为依归,造诣精湛深邃,小学成就尤高。有《说文正异》、《漱芳斋文稿》、《屈庐诗集》等多部著作。
谢方塘二首
谢方塘(1850~1913),名鉴礼,字方塘,号半亩山人,以字行,原鸭溪区池坪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选为县学贡生,官保定府清苑县知事,候补道员。方塘工书画,尤善墨竹,为遵义大家。著有《兰谱》、《竹谱》等画谱传世。1985年荣宝斋出版《联墨迹选集》选有方塘所书对联:“题诗雅有高人和,吹笛闲寻野鹤听。”2006年遵义市政协出版《谢方塘书画集》。
张爱萍一首
张爱萍(1910~2003),四川达县人,1935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三军团第十一团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西江月·遵义大捷》1935年3月长征中作于鸭溪。
贺敬之一首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著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长诗《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评论集《贺敬之文艺论集》等。
黄仁泰五首
黄仁泰(1935~1995),自号天云山樵,遵义县鸭溪区石板乡(今石板镇)人,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遵义县一中高级教师,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词学会理事。
宋先华五首
宋先华(1942~2006),字一如,遵义县鸭溪人,大专文化,鸭溪中学高级教师,遵义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华诗词楹联协会会员。
秦三铨一章
秦三铨(1856~1925)遵义县西乡西隅里五甲地名土流水(今鸭溪镇吐鱼村)人氏。清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举人,曾任陕西布库大使。葬于乐民河鱼坑塘。
晏怀新一章
晏怀新(1867~1945),字梦琴,遵义老城人。16岁考取秀才,26岁乡试中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京会试未第。后因母老有病,绝意仕进,受聘主讲湘川书院。辛亥革命后,改任遵义中学教师,直至病老告退。
高宪章二章
高宪章(1868~?),名传心,号精一,遵义县鸭溪区新华(今乐山镇新华村)人。十九岁中秀才,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枫香坝、店子坝、丰岩沟、乐山白果树、金竹青杠坝、百家房子设馆授徒。奉行道教,法号太乙,至今道家仍尊为祖师(太乙高先生)。
汤胥甫一章
汤胥甫(1892~1972),字光宇,鸭溪白腊坎人,遵义中学堂毕业,一生从教。曾两任鸭溪小学校长,遵义县政协一、二、三届委员。1956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1] 《沥胆遗事》为河南道御史、遵义县南平水里掌台寺(今西坪小学)“掌山老人”陈启相著。
[2] 郑芝珑,号琭翁,郑珍之高祖,居县西六十里河梁庄,当湖洋水上。与门直曰“水流岩”,悬瀑可四十丈。献虞先生居瀑上流,去河梁庄四里许。
[3] 卞太和先生,名运昌,明诸生,居四川江津。太和避明崇祯甲申(1644)之乱,始家仁怀之生界。子贞,孙庆藻,皆举人,玄孙苍润为庶常。年七十六卒。
[4] 郑菘,字雪容,郑珍之曾祖,遵义处士。
[5] 檆即杉。
[6] 君孙珍时适上学。
[7] 君对户黄泥坞,是余昔奉母馆教处。
[8] 玉磬山,在遵义县西乡天旺里河梁庄,嘉庆十一年(1906),郑珍降生于此山下老宅。
[9] 同治十年(1871)秋,郑知同到老家河梁庄走亲,沿途看见下层劳动人民的穷愁不堪,一年艰辛劳动,连温饱亦不能解决,愤然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