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节日饮食文化浅析
一、布依族糯食文化环境
贵州三都有布依族人口近55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主要分布在三都境内南面(周覃、九阡)、北面(普安、大河、丰乐、合江)地势平坦的田坝和河谷地区,气候湿热、景色优美。布依族是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国南部的亚热带水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于种植水稻。因而,布依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古老而深厚的稻作文化。水稻是三都布依族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布依族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耕作制度和耕作习俗。布依族农民一般将稻种分为粘稻和糯稻。粘稻为主要粮食,广泛栽培。糯稻仅作副食,栽培面积较小,作为节日、喜庆及祭祀之用,于是成为一种珍品。其一,因糯谷不多,而它的色、香、味又在其他粮食之上,显得格外珍贵,平时不肯轻易食用,把它妥善保存,集中在节庆时拿出来,或待客,或馈赠,或祭祖,用糯米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其二,糯米质地优良,洁白晶亮,香气扑鼻,富有粘性,能引起许多美好的想象。例如:洁白象征纯真,芳香意味美好,粘连则使人有亲密之感。所以糯米是一种再好不过的吉祥物,可谓是粮食中的“美玉”。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食,节日或婚丧宴客离不开糯食,有“无糯不过节,无糯不成礼”之说。凡此种种,糯食在布依族食品中显得富有特色,更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布依族的糯食文化与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关系非常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布依族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产物。在农忙季节,由于忙于劳动,方便而又便于携带的熟食成了生活中的必须品。因此粘性强、营养价值高的糯米便成了这种食品的最佳原料。糯食在生产劳动中的这种功能,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已显得不很重要,但在生产力落后,物质产品贫乏的古代社会却尤其重要。这从某些节日饮食习俗中可窥见一斑。春节布依族家家都打糯米糍粑,而且打得比较多。年节期间,各户打的糍粑短期内都吃不完,他们就用独特的方法贮存起来,年后的农历正月、二月、三月间上山劳动时,便将它们取出切片,随身携带上山,肚饿时随地升火烤粑即可充饥;春耕期间,一般人家收工较晚,一时饭难以做好,便可马上各火烤粑粑充饥,既省事又及时。吃五色花糯米饭、粽子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内容,这些食品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短期节日制作,若进一步细究,可看出这些食品在端午节出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端午节之后进入农忙季节,人们的室外活动频率加大,为了便于携带和用餐时方便,布依族人民便发明了五色花糯米饭、粽子,既好看,又喷香,在炎夏季节,多放几天也不会变馊。布依族节日的这种饮食习俗对产品消费的节制功能,显得十分隐含,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糯食文化与生产劳动的密切关系,这在许许多多的节日习俗中还可看出。布依族糯食文化因其与社会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功用,因而它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形成布依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二、布依族民族节日与糯食文化的关系
三都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一年中除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基本与汉族相同外,还有小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最隆重的是春节、小年、四月八和清明节,每当遇到这些个节日,出门在外的人都想方设法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逢过节,他们都要准备丰盛的饭菜,做各种特色的美食:春节和小年,有白糍粑、米花、炒米、豆子粑等,妇女还要缝制秀美荷包,让小孩背蛋;“三月三”有五色花糯米饭;“四月八”有黑糯米饭、糯米饯;端午节有棕子等。这些节日都蕴涵不同的饮食和文化,并包含对祖先及万物的祭奠,希望从中得到年年岁岁的护佑,风调雨顺,农茂粮丰,六畜兴旺,老幼常年安康。布依族传统节日无不体现出民族的饮食习惯。
(一)春节(过大年)
据地方志记载,布依族皆“以十一月为岁首”。但现在已统一并入春节。辛劳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过就开始为春节作准备。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缝制新衣。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替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于人间。送灶神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等,以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除夕以丰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合家守夜直到鸡鸣。布依族过年不过三十夜,而过的是年初一。年三十这一天反而更忙,要办年糕,还要打糯米粑、小米粑;杀猪宰鸡,进行卫生大扫除;要蒸一大甑饭,能吃到第二天,叫有余有剩;要请所有先辈的亡灵进家,敬供先辈亡灵,进而陪先辈亡灵过夜;火要旺,称“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初一天刚亮,姑娘们都争挑第一担水回家,名曰“聪明水”;男孩则争先到土地庙旁,用绳子牵来小块石头放在畜圈之中,意为“六畜兴旺”。每年农历正月间,都要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唱诵古歌《祭土地神经》,旨在祈求土地神的保佑,祈求来年六畜兴旺、家道兴隆、招财进宝、五谷丰登。
(二)小年(腊月年)
三都周覃、九阡有布依族的村寨都过小年,又称“本地年”或“腊月年”,过节时间在农历腊月初一。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缝制新衣,备办酒肉,打粑粑、做米花、做炒米、放鞭炮、祭祀祖先等。周围的水族、汉族亲朋都来作客。姑养寨覃姓布依族以农历腊月初八为年节。三江、洞里等村寨于农历腊月初八至初十还盛行板腰,即摔跤活动,布依语叫“别雅龟”。板腰堂选在寨子里较宽敞的楼房进行,参赛者多为青壮年,老少围观助阵,胜者为荣,喧闹声持续3昼夜。
(三)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一个小节,又称“正月十五”。三都北面的普安、丰乐、大河、合江的每个村寨都过这个节日,是家庭祭拜逝去的亲人的日子。节日里要唱花灯、耍龙、看灯会等。节日供品有年粑、米花、鸡、刀头肉(猪肉)、香藤粑等,家家户户祭祖后吃饭前都响起鞭炮声。供桌上的供品要保留着,等待耍龙队伍进家祝福时拿走。元宵节要亮灯,不但家中亮灯,还要到野外的坟上去亮灯,家里家外为长明夜。傍晚天黑的时候上山,到祖宗、逝去的亲人坟墓前供奉香蜡纸烛和佳肴,然后燃放大量的烟花爆竹,所以山上热闹非凡。每个坟头灯火长燃,如繁星点点,蔚为壮观。
(四)“三月三”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按照习俗,从农历三月初三起,休息3天,这几天布依族姑娘会做出美味可口的糯米饭,并染成5种颜色的“花糯米饭”,然后成群结队来到歌场同伙伴们对山歌。儿童们还小,尚不解风情,因此他们一般只带上红鸡蛋和小水车到河边玩耍。这一天,村子里往往还要杀鸡宰羊祭祀山神和水神,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男女初次对歌,一般都是集体对唱。姑娘们一开始常常会试探,她们唱道:“妹拿花碗丢上天,花碗落在海中间。有心有意捡花碗,无心你莫海边玩。”如果男女两方有意,便约定时间、地点单独对唱。到了这个时候,也许小伙子就会唱道:“花连树来树连根,钥匙连锁锁连门。钥匙只连一把锁,小哥只连妹一人。”而姑娘就会巧妙地表白:“妹家门前一棵桃,十人过路九人摇。别人过路摇不动,小郎一到自会摇。”在布依族山寨,许多未婚的青年男女,就是通过对歌相识、相恋,最后一订终身。
(五)清明节
布依族的清明节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远在他乡的游子都想方设法赶回家过这个节日。在清明节头一天就开始做食品——黄米花饭、清明粑,主要是用来祭祀用的。祭祀品还有鹅、鸡、刀头肉(猪肉)、鸡稀饭、酒、香纸等。祭祀活动从中午吃过早饭之后,以小家族为一个小团体,带上准备的祭品,修整坟边的杂草、树木。在山上的祖坟或亲人坟前烧香烧供奉,并跪拜,以此悼念已逝的亲人。
(六)“四月八”
“四月八”相传为“牛王节”,周覃叫“黑饭节”。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户户都取枫树叶或其他树叶舂烂泡水,取其汁水染糯米,蒸熟即成要做的黑(红、黄、紫)糯米饭,清香可口。先取一团糯米饭喂“牛王”,让牛休息一天,有的还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表示对耕牛的慰劳。然后用竹篾编的小花绞(即花篮)盛黑糯米饭,每个男女小孩都穿上新衣服,一人一个黑糯米饭绞,三五成群,上坡玩耍,天黑尽兴而归。“四月八”除了黑糯米饭外,还有糯米饯、鸡稀饭等。过去周覃地区的青壮年男子,在“四月八”的中午还兴打“石头仗”,布依语叫“他全他狂”,其意是“打仗,打飞虱”,祈求灭虫保丰收。
(七)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三都的布依族村寨,端午节这天,布依族群众唱山歌、熬草药、系丝线、包粽子……一大早,布依族村民一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和汉族一样,在大门两侧少不了要挂上菖蒲和艾草。还要用雄黄酒拌上大蒜,撒放在住房的周围。包粽子、吃粽子,对于布依族群众的端午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布依族群众包的粽子可谓是名目繁多,粽叶、香型、形状也是多种多样。肉粽、灰粽、花生粽,二角粽、枕头粽、背崽粽(用一个枕头粽和5~7个小尖粽捆在一起的粽子,是孩子们背上山坡敬山神用的,祈求山神保佑他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在端午节这一天,布依族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熬草药做“百草汤”。“百草汤”的原料是采自山上的艾草、菖蒲、野菊花、桑叶、车前草等上百种草药。把煮粽子剩下的水,掺入“百草汤”里面,这样,空气中就会弥漫着一种特殊的香味,布依族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和避除虫蚁,用“百草汤”洗浴后还可以一年之内身体健康,小孩洗浴过后长命百岁。
(八)“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农历六月初六过节。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布依族在“六月六”这天,人们都要带着祭品到自家最大的稻田边,摆好供品,点燃香烛,祭奠五谷神,祈求保佑庄稼丰收。晚餐在晚上6点左右进行,菜肴一般都较丰富,有新鲜的畜禽类以及鱼、腊肉、血豆腐、豆腐裹等。开席时,家主一般都要发话:全家半年来辛苦了;谢老天半年来的风调雨顺;望孩子们继续把书读好,天天快乐健康;再望年底前,六畜兴旺,粮食再夺丰收;望大家都六六大顺,一生平安幸福!
(九)“七月半”
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个时候的“阴气”最重,所以老人告诫小孩当晚最好不要出门,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井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成了“鬼的替身”。而且,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三都布依族人有强烈的血缘意识,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了无限的尊敬和崇拜,把列祖列宗统称为“公太”“婆太”,认为没有祖先就没有自己,因此把祖先看作最可靠的、最有力的精神寄托,在布依族的每一个家庭,都把祖宗与天、地、各类菩萨等供奉在一起,享受常年的祭祀香火。“七月半”每家每户当晚晚饭时间,要在家门口摆些粗茶淡饭招呼“讨饭野鬼”,以免出门遇上“野鬼”惹祸。“七月半”的食品有鸡、鸭、鱼、猪肉、鸡鸭稀饭、招魂饭(红糯米饭)、招魂蛋等。祭品除了鸡、鸭、鱼、猪肉、鸡鸭稀饭外,还有逝者生前穿的衣服等。举行的仪式有烧血封包(包里面有纸制的服饰、纸制的金银元宝、幂纸等)、插“香瓜”、烧“摇钱树”、点“露水香”、招魂、放河灯等活动。到了晚上,每家每户的门口要插“香瓜”(用未成熟橙子削去皮插上香成圆状)、烧“摇钱树”(用竹子枝挂满香)、点“露水香”(在路边插上一排排香)等,寄托对去世的亲人的思念与祝愿,祈祷逝人保佑家道兴隆、招财进宝。等到夜黑的时候,家中的一位老人用招魂饭和招魂蛋到河边去为家中的小孩喊魂,把招魂蛋立放在手掌心中,喊魂者口中念念有词,直到招魂蛋倒下为止,意为祈祷逝者保佑家中小孩事事平安、健康成长。每当“七月半”这一晚,家家户户都做河灯,等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亮河灯放入河中,河灯带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与祈祷随河水漂去……一盏盏忽明忽暗的河灯排队漂在河中,将布依族村寨的夜景装扮得更加美丽。
(十)重阳节
重阳节也称“九月九”。布依族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家家户户打糯米粑、做牛打滚、酿酒(相传在这一天酿出来的酒是一年中最好的酒,称重阳酒,平时舍不得饮,只作供品或接待贵客用)供祖先;带上祭品(糯米饭、鸡、刀头肉、米酒、香纸等)到山上去祭拜菩萨(许愿或还愿);亲戚中的姑妈带红糯米饭、糯米酒、鸡回家看望老人;全家做好菜饭,欢聚一堂。三都布依族地区还在这天举行“扫火星”活动,让粮食入仓后不发生火灾。有的还用糯米粑“堵蛇洞”,意为有部分黄熟了的稻谷在田里未收,把蛇(雨水的象征)堵在洞里,不让雨水泛滥,确保颗粒归仓。
三、布依族糯食文化内涵
(一)布依族糯食文化的特点
布依族喜吃糯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的品种繁多
按形状分,有糍粑、汤圆、甜酒粑、黄糕粑、牛打滚、清明粑、香藤粑、粑果、糯米饭、糯米饯、糯米稀饭、米花、三角粽、枕头粽、背崽粽等。按色彩分,有白糍粑、黑糯米糍粑、花糯米饭、肉粽、灰粽、豆粽、白粽等。
2.糯米食品广泛用于节日及许多事务中
在节日、婚嫁、满月酒、丧葬、祭祀、巫术、造房、走亲访友、请客送礼等都需要糯米饭、糍粑。把糯米饭晒干后炒成炒米、用花糯米饭制成的米花、用豆浆和糯米粑混合制成的“粑果”,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和做菜招待客人,是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
在节日中,春节与元宵节吃糍粑、香藤粑、汤圆,“三月三”吃三色糯米饭,清明节吃清明粑,“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端午节吃粽子,“六月六”吃粽子等等。
3.奇特的糯米食品加工方法
糯米粑制作方法:先把舂好簸净的糯米泡上一两天,然后滤干,放在大木甑里蒸,在蒸的过程中,要洒2~3次水,这样打出来的糯米粑才软和。糯米蒸成饭以后,立即倒进粑槽里,由力大的青年后生用粑粑棒趁热时舂,然后取出整成型而得。
香藤粑制作方法:用从山上摘下的香藤,舂烂泡水,过滤去残渣,取其汁,将糯米、少量的粘米浸泡1天左右,将它们粉碎成半固体,然后做成一小块一小块,最后放到平底锅中用少量的油烘烤而成。粑粑有香藤味并且微甜,清香可口。相传,在春天食香藤粑既可交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现代医学表明食香藤粑可以祛风湿、清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枕头粽制作方法:是用一种能够产生特别香味,又具有解毒、防腐功能的粽粑叶包扎糯米制成。三都布依族的枕头粽选用的是当地产优质糯米,再用芝麻杆和糯谷稻草烧成灰后,将灰和泡过水的糯米倒入石碓窝中轻轻磕至白米沾上一层灰黑色秧灰后,取出筛去多余的秧灰,与糯米混合、拌匀,揉搓成灰米,再加花椒、大蒜、食盐等香料拌新鲜猪肉作粑馅心,用粽粑叶包成枕头状,煮熟即可食用。煮熟的灰粽粑是深灰色,不仅有一缕稻秧的清香,而且不容易变馊,对消化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枕头糯米粽形态优美,味道清香可口,挂在通风处,可保存半年左右,不仅是布依族祭祀祖宗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美食。
花糯米饭制作方法:五色花糯米饭,是用嫩枫香叶、黄米饭花、紫草等煮水染成。各色糯米分成5层放在一个甑子里蒸熟,倒在簸箕里搅拌,成了色泽鲜艳的五色花糯米饭。嫩枫香叶、黄米饭花和紫草原本就各自有一种特别的香味,用它们浸染糯米,蒸出来的饭,香味更浓,隔很远就闻到香味,有“一家蒸饭,十里飘香”的说法。白色是米的本色。红色、大红色、紫色是用一种叫“姐妹饭叶”的植物的色汁来浸泡而得,颜色间的区别是由于叶汁浓度的差别。黄色是用一种叫做“黄米饭花”的植物花籽浸泡而成。黑色是用麦秆类烧后用水浸泡,再滤取其色水浸泡而成。紫黑色是用枫香树的叶汁浸泡而成。泡好的糯米分别装在5个小瓦盆中,将5种色汁分别掺进去搅拌,待色汁完全将糯米浸透后,就把5盆色米拿到小河边淘洗。淘好后的米才可以搅和在一起,放到甑子里蒸熟,最后倒入簸箕内晾干。这时五色花糯米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可凉吃,也可蒸热再吃。喜甜食的,就加上点蜂蜜,又香又甜。山上采摘的染色用植物,是原生态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药物,又有食品香味,浸染糯米,蒸出的米饭芳香浓郁。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业的发展,五色花糯米饭已经成为城市人民广泛喜欢的美食。
米花的制作方法:将花糯米饭放到甑子里蒸熟,用微火维持热度。制作工序是边加热边做,只有这样花糯米饭才不会变凉、变硬,又便于操作。用2厘米厚的竹篾条围成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圆圈,把花糯米饭放在中间,用手做反时针方向旋转至花糯米饭整合成一体,这样米花半成品就做好了。然后,把做好的米花半成品放在通风处晾干,晾干后用油炸,这样一朵朵漂亮的米花就呈现在你眼前了。炸出来的米花酥脆可口,可以干吃,也可以用开水泡吃,泡豆浆吃更佳。米花是节日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食品,用途很广,过春节时作小吃、作祭品、作赠品之用。
粑果的制作方法:将豆浆放入舂好的红色糯米粑里,然后把它们混合成一体,捏制成型后晾2~3天,用刀切成1厘米宽、3~5厘米长的条状,放在通风处晾干后用沙子(经过用油特制)炒或用油炸。通过炒或油炸的粑果酥脆可口,节日时可作小吃或待客的下酒菜,也是走亲访友的赠品。
糯米稀饭(鸡稀饭)的制作方法:鸡稀饭是三都布依族人们在不同的民族节日里最喜爱的一种食品。布依族在很多节日里的祭品都有鸡,杀鸡时用碗把血接好,把整个鸡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把鸡捞出放在盘中作祭品。接着把糯米和少量的粘米放到锅中煮,待到米伸腰时放入鸡血、鸡杂碎、时令野菜、野生菌等,煮出来的稀饭味道鲜美。鸡稀饭在不同的节日里,放入的野菜也有所不同,如春节有韭菜、狗地牙;清明节有清明菜;“四月八”有鸭脚板菜;端午节有白折耳根菜、野菊花菜;“七月半”有猫耳菜等。以上这些野菜都可作食疗,起到祛风湿、清热、解毒的作用。鸡稀饭不仅是节日的祭品,也是布依族平时待贵客的一道佳肴。所以在此提醒不知这一习俗的来宾们,到三都布依族人家做客时不要随意说出想吃稀饭,否则主人家要杀鸡招待。如果主人家事先没有准备,这时就会很尴尬。
刺梨糯米酒酿造方法:每年秋天收了糯稻以后,就采集刺梨果,将其晒干或炕干,接着用糯米酿酒,酒盛于大坛中,再将刺梨干放进坛里去一起浸泡。1个月以后(时间泡得越长越好),酒呈酱色,喷香可口,且不易醉人。
(二)糯食文化的丰富意蕴
布依族糯食文化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事象,它不仅渗透到布依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实物层面和观念层面。它首先是以实物的形态进入文化领域,以满足人类生存繁衍、延年益寿、充饥果腹等实物性需求,构成实物性文化。在这一层面上,作为实物文化形态的糯食又表现出由充饥之物向制作精细的佳肴发展的演进序列。以表层的实物性文化为先导,糯食文化还以观念的形态进入文化领域,潜隐着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或文化意蕴,构成观念性文化。
1.深厚的民族感情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布依族人民对稻谷产生了崇拜心理。布依族认为稻谷有灵魂,不能糟蹋粮食,在大年或某些忌日,不能炒饭或烧糍粑吃,以免庄稼出现病虫等灾害。布依族谷种的“种”一词和“灵魂”一词是相同的词,都读作“wan”。布依族认为糯米的魂最多,因此产妇坐月,以能吃糯食为佳;人到晚年,体力不好,以为自身魂魄所剩不多,叫亲朋好友每人带些糯米为其“添粮祝寿”等等。当然,“产妇吃糯食”和“以糯米为老人添粮祝寿”也许是因糯米味美、营养价值高等原因,但布依族喜吃糯食,并有“糯谷魂多”的观念,这正是古老的稻作民族对稻谷产生的崇拜心理,是谷魂崇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事象。
2.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富贵”文化
布依族喜吃糯食,并赋予其“吉祥”“富贵”的象征。如在三都的布依族婚俗中,成亲吉日的头一晚上,女方家要准备两碗衣禄饭(红糯米饭,象征今后日子红红火火、丰衣足食),每碗糯米饭上面插几枚银钱和一个红蛋(子孙蛋),待新娘出嫁时带到男方家。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象征性地吃红糯米饭和红蛋。第三天回门时要备一米畚的红糯米饭(盛一半),红糯米饭上面放上猪肉,以此作为回娘家的礼品,回转时娘家也相应送红糯米饭作为回礼。如妇女生小孩时,娘家首先送去用糯米酿的甜酒(一是表示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二是因产妇吃甜酒有催奶作用),亲戚朋友来祝贺时都要把糯米作为礼物送,小孩的满月酒席散时,主家要分给每位客人一团糯米饭和一双红蛋(意为每个客人都粘到喜气,也能像主人家一样日子红火,发子发孙)。布依族在建屋立房时,上梁过后就要撒梁粑,祝主人家殷实富有,围观者也以拾多为吉祥;房屋的大梁中心还用红布包着12个糯米“富贵粑粑”和盐、茶、五谷等物,一示荣华富贵,二示祝福,还要吟唱“富贵粑粑歌”:“……富贵粑粑寄深情,主人拿来盖梁心。盖了一层又一层,好比金瓦盖麒麟;盖了一段又一段,犹如银瓦盖宫殿。”布依族的丧葬习俗中,有的地区,在将要起丧之前,摩公叫把糯米饭抬来祭奠,称“衣禄饭”,象征有禄有福。
3.历史底蕴丰厚的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化
布依族人民嗜食糯食,对糯食有特别的钟爱。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制作了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糯米食品,而且创作了许多有关糯食的故事、传说、诗歌、舞蹈等艺术。如关于新年打糍粑的诗歌《祭土地神经》中唱道:“(某姓某氏)今天来治家,来祈祷,来理家,来祭祀。小孩吹桑叶,新年打糍粑,小孩吹木叶,蒸饭迎新年。新年五谷丰登,新年钱财齐进。”如关于五色糯米饭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拱桥寨的布依族姑娘竹妹,为了让糯米饭又花又香能多放几天不会馊,就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涉水跨涧,到四方八寨去向老年人请教。红籽寨、紫荆寨、枫香寨、糯花寨的寨老分别教她用红籽刺根、紫荆藤皮、枫香叶、糯米饭花煨水染糯米饭。竹妹经过千辛万苦,找来了原料,终于制成了五色糯米饭。又如农历正月田间举行“扫寨”仪式和“祭田坎”仪式时演唱的布依族古歌《安王和祖王》中,安王回答祖王母时唱道:“三月人家吃枫香饭,四月人家吃黄花饭,八月人家吃扁米饭,九月人家过重阳,我连招魂饭都没有,我连祭祖饭都没有。”此仪式旨意:祈求来年无灾无难,全寨人畜平安、粮食丰收。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婚姻嫁娶要饮双喜酒,送往迎来要饮“迎客酒”和“送客酒”等等,酒礼繁多。因此,热情好客的布依族人民饮酒祝颂过程中创作了许多酒歌。如《酒歌》《问酒歌》《红酒歌》等。布依族在建造房屋时要撒梁粑,还要唱“富贵粑粑歌”以示祝福。布依族优美的舞蹈“打粑舞”是布依族劳动人民依据打糯米粑时节奏明快、优美的打粑动作编成的。
布依族民间有一句话,叫做“灵巧不灵巧,看他家花糯米饭做得好不好”。“三月三”,谁家花糯米饭色鲜味香,谁家的姑娘就被众人誉为能干灵巧的姑娘。因而,每到“三月三”,布依族姑娘都为染好蒸好花糯米饭而忙碌。这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得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花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花糯米饭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
四、结束语
布依族喜欢糯食,能用糯米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不但平时经常食用,而且逢年过节更是家家必备,生辰喜庆的日子用糯米食品款待客人,或者用来馈赠亲友,形成一种特别的习俗,显示出布依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有人称之为“糯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围绕着糯米这一主题,产生了糯米栽培、糯米食品制作及与之相关的种种风俗习惯,许多节日和社交活动,都离不开糯米,内容极其丰富。布依族的糯食文化这一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布依族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民族意识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物质方面的因素,又有精神方面的因素,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布依族民族节日多姿多彩,布依族糯食文化和传统的民族节日习俗,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传统节日习俗是旅游人文资源开发的一个窗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继承创新,以发展乡村生态农耕饮食文化旅游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创建一条特色、规范、规模和品牌一体化的道路,最终实现布依族乡村生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