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盛会 和谐的典范
芦笙是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拥有并十分钟爱的民间乐器,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侗族、瑶族、水族、壮族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芦笙,从而衍生和形成了许多与芦笙有关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并各具特色,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侗族芦笙节是黔东南侗族民间最隆重的大型传统节日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中芦笙演奏技艺的集中大展示,是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彰显民族性格,张扬民族豪情,模塑民族心理的重要的平台,是传承侗族文化尤其是芦笙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一、黔东南侗族芦笙节的定义和性质
侗族芦笙节是居住在南部方言区侗族庆贺农业获丰收,为表达心中的喜悦,抒发内心的激情而举行的传统节日,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村寨之间在较大范围内的社交联谊活动,是集体庆贺丰收的民族盛会,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民族团结友爱的礼赞,所表达和体现的都是人们精神生活上的愉悦。因此,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说,芦笙节是“娱人”性质的传统节日。
二、黔东南侗族芦笙节覆盖的范围与活动日期
1.芦笙节覆盖的范围
芦笙节是侗族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芦笙节开展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有赛歌、对歌、多耶、斗牛、寨与寨之间集体做客(联谊社交)等等活动。因以赛芦笙为主,故又称之为芦笙比赛集会,俗称“赛芦笙”,是一个地域性的民族节日。
黔东南的侗族芦笙节,以黎平、从江交界处的“四脚牛”地区(六洞地区)的赛芦笙仪式最为隆重。最享盛名的有从江洛香以及黎平的肇兴、纪堂、古邦、水口等几个芦笙坪。在这一带的上百个村寨中,有两个赛笙点:其一是洛香赛笙点,范围包括洛香、大团、肇兴、纪堂、登江、归马、纪伦、厦格、堂安、登杠、井兄、归公、新坪、上香洞、下香洞、八腊、上皮林、下皮林、新安、赛洞、登扒、大桥、几用、弄扒、上地坪、平洛、岑岁、平善、岑锁、顿团、宰梧、登双等数十个自然寨;其二是古邦赛笙点,范围包括古邦、水口、地坪、德鹅、平金、龙额、岑引、六甲、六约、半江、下地坪,以及水口的南江、东郎、控洞、雷洞等广大侗族村寨。两个赛笙点赛芦笙的程序和时间基本相同。芦笙节一般都只举行1天,唯有古邦赛笙点是举行2天。
2.芦笙节的活动日期
芦笙节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规模在3万人以上。各个芦笙场举办芦笙节的时间有所不同,纪堂、登扒、上皮林等芦笙赛场,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吃新节前后,而肇兴、下皮林等芦笙赛场则是在甲戌节(入秋后的第一个甲戌日)期间,洛香、古帮赛场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三、黔东南侗族芦笙节的组织人、芦笙队组队和队员
1.芦笙节的组织人
侗族芦笙节是一个民间大型传统节日活动,涉及的村寨范围广(地域性的),观赛的人员众多(男女老少),参赛芦笙队可达到几百支之多,因此,节日活动组织的重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德高望重的寨老身上。东道主寨和各村寨参赛队的寨老在节日到来之前就负责组织、选拔本寨或本鼓楼的优秀芦笙手组成参赛队并安排统一时间进行训练,商请著名芦笙师傅制作或修缮比赛用芦笙,届时各参赛队的寨老既是领队,还要担当比赛的裁判、评委。现在有的村寨是寨老和威性较高的罗汉头(男性青壮年)共同来组织。另外,东道主寨的寨老和罗汉头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安排本寨姑娘在节日之前的10天左右酿造甜酒届时为赛场送甜酒,还要负责赛场的现场指挥、接待宾客、安全保卫等工作。例外的是东道主寨上的芦笙队只参加吹奏表演,不参加比赛评奖。
2.芦笙队的组队
当约定俗成的节日到来之前约一两个月,东道主寨就会向周围的寨子捎去口信(现在有的村寨采用发请柬邀请),每一个赛笙点周围的寨子一般都会自发地组队参赛。一般情况下每寨组成1个芦笙队,但也有的寨组成2个队或3个队,根据寨子大小来定组几个队。亦有以鼓楼组队参赛的,即以家族为单位组队。参赛芦笙队少则几十个队,多则百多个队,是为客寨队。
3.芦笙队的队员
侗族芦笙队的队员均为男性,年龄不分老少,少的有十四五岁的,老的有六七十岁的(只要身体强壮还有力气吹奏)。过去有一个古老的规定,即年满18~36周岁的侗族男性青壮年必须参加芦笙队,意味着这是侗族每个男性青壮年应尽的义务或者说进入社会集体生活的必由之路。并且,凡芦笙队平日里举行的有关活动队员也必须参加,还要做到有事请假,否则就会受到本鼓楼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培养一个民族的集体观、团队协作精神,对模塑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振兴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芦笙队的主芦笙手是关键人物,即吹奏高音芦笙的(小芦笙)队员,起领奏的作用。一个队的主芦笙手不定数,有的有3~4人,可以轮流吹奏(起到换气稳定不间断的作用)。因此,作为主芦笙手要具备以下条件:①良好的音乐素质,悟性佳,接受能力强,吹奏高音时能做到音准、音稳;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③民间口碑好,身体好。
四、侗族芦笙节的功能
(1)侗族芦笙节是侗家人释放激情、愉悦身心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彰显了侗族激情豪放的民族性格。南部方言区的侗族主要聚居在山环水绕、青山翠谷的都柳江两岸。一方面,水的灵性酿造了侗族善良柔和、宽容博爱的民族性格,这从侗族大歌、情歌的演唱中,从鼓楼、花桥的建筑造型上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侗族“水”的柔性与灵动。另一方面,山的雄浑又塑造了侗族激情豪迈、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这从摔跤节、抢花炮、斗牛的赛场上就能看到侗族“山”的雄壮与气概,而芦笙节把这种激情豪迈、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演绎发挥到了极致,是侗家对劳动(丰收)的歌颂,对生命(健壮)的礼赞,是彰显民族性格、模塑民族心理、调节生活(劳逸结合)情绪、平衡生命节律(有张有弛)的精神需求。
(2)侗族芦笙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亲和力,增进村寨之间的团结友爱,化解生活中的误解,促进民族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磁场”。芦笙节是侗族民间一个大型的节日盛会,参赛的芦笙队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每个芦笙队都代表着一个村寨(有的是家族),方圆几十千米的侗寨前来观看的男女老少达几万人以上,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比起村寨之间集体社交的“为也”而言,涉及的范围更广(跨县——黎平、从江,跨地区——贵州、广西),参与的人员众多(包括周边杂居的苗族同胞),既是各个村寨侗族芦笙手精英的大会战(比武),也是各村寨老百姓在加油助阵中交朋结友的情感交融与激情碰撞,民族精神由此会得到更加的激发和升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提高和树立,有助于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会使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村寨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在芦笙节的欢呼声中得到不断的增强、巩固和发展。
(3)侗族芦笙节是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媒介、情感发展的助推器,以活态的方式呈现出侗族婚姻习俗文化的历史信息。历史上南部方言区的侗族男女青年缔结婚姻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自由恋爱。芦笙节观赛事、送甜酒、赶歌坪,不但为男女青年提供了白天公开相识的机会,还为男女青年们创造了相约夜晚行歌坐夜对歌进行情感交流的条件,成为男女青年交友择偶的一个重要媒介,再现了侗族男女青年自古以来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自由恋爱过程的生活场景,传递出延续侗族生生不息的人口再生产链在婚姻联姻范围、形式方面都要遵守氏族、家族的伦理道德观,是侗族婚姻习俗文化的活态载体。
(4)侗族芦笙节是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生存空间和人文生态环境。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侗族文化亦如此。芦笙节在表现芦笙文化、祭祀文化、歌舞文化等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物质文化,可以说是侗族文化上的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从而成为侗族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最大的、潜在的文化生存空间,亦是侗族文化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人文生态环境,对于侗族文化的活态保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侗族芦笙节的特征
侗族芦笙节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场合通过男性集体吹奏芦笙这样一种特殊情感表达方式来庆贺丰收,释放内心愉悦和快乐的节日,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外,由于节日活动中进行演奏芦笙比赛的主角均为男性,并且是一种特定的集体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芦笙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娱人性”、男性竞技性和集体性。
1.“娱人性”特征
侗族是一个富有音乐智慧的民族,最具代表的是享誉世界的侗族精品音乐文化——侗族大歌,这是侗族人民在声乐文化上的杰出代表作品。歌唱之于侗族人民如同吃饭一样重要,“饭养身,歌养心”,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将侗族大歌口传心授下来,而作为侗族器乐文化代表之一的芦笙,也是展现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必不可少的器乐。因此,侗族凡遇各种吉庆之事都要歌唱、吹芦笙、哆耶来表达内心的愉悦,释放身体里勃发的热情,是“发乎情”的承载方式,沿袭了自古以来人们最原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和需求。《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一段记载上古时代人们尽情歌舞,欢庆畜牧和农业丰收,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歌颂劳动斗争胜利的情况:“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历经春、夏、秋的辛勤劳动,迎来了六畜兴旺、粮食丰收的硕果,为表达对大自然给予的厚爱、大地赐予人们的恩惠的喜悦,只有通过一种物质承载的方式才能把内心的愉悦、储存在身体里的激情抒发、释放出来,于是侗族人民选择了芦笙这样一种特殊器乐,以达到“又会欢乐又做工,男男女女乐融融”的情感境界,这是劳逸结合最率真的阐释。特别是芦笙比赛吹奏时身体同时要随着乐曲的韵律有节奏地进行摆动,表现出一种整齐划一、协调默契、和谐一致的简单舞姿,使得表演情绪更加饱满奔放,激情高涨,储存在体内愉悦的情愫得到了极大的释放,那种来自身心深处的快乐是无语言说的。因此说,芦笙节充分地表现了其“娱人性”的特征。
2.男性竞技性特征
在侗族民间传统节日中,芦笙节、摔跤节和抢花炮节,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竞技性比赛节日活动,比赛一方面是队与队之间在比气势、比技艺、比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是参赛村寨(队)之间进行文明交往、友好礼仪的古风再现(传承),是一种团结力量的象征,而芦笙节除此而外还要比音乐文化素养和芦笙演奏的技艺,从音乐文化水平的要求上而言,还要具备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祖先的音乐智慧,是每一个男性(芦笙手)个体的有效整合,彰显了侗族男性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侗族芦笙节是侗族男性音乐文化素养的一次大展示、大检验,是男人们吹奏技艺的一次大切磋,也是促进和提高侗族男性音乐文化素养和演奏水平的特殊学校和实践场所。因此,芦笙节是以侗族男性为节日主体角色的音乐技艺竞赛节日。
3.集体参与性特征
芦笙节是侗族民间一个大型的传统节日,因其“大型”也就突出了它的集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芦笙演奏的集体性。芦笙节是侗族村寨(队)之间的竞赛性节日,因此参加芦笙节比赛自然就是集体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不是个人行为活动,从而也就形成了芦笙队是以众人为主的组队形式。侗族芦笙队成员的多少有时是显示芦笙队力量强弱的一种标识,因此芦笙队组队一般少则四五十人,多则百余人。其二,参与的群体性。由于芦笙节是村寨之间芦笙队的比赛,各村寨的老百姓会前来为之助威呐喊,鼓舞士气,届时各村寨的男女老少就成为各个芦笙队比赛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之盛装送甜酒的姑娘们更成为芦笙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此,前来观赛的数以万计的老百姓们在芦笙场上同欢呼,共庆贺。芦笙节带给了人们共同的无穷无尽的欢乐和喜悦,这是一个举民欢庆农业丰收的节日。
六、侗族芦笙节的价值
1.社会价值
侗族芦笙节是民间一个大型的传统节日,虽然主要是以贵州黎平、从江交界处的“四脚牛”地区侗族村寨举行的地域性的民族欢庆活动,但也影响到与之毗邻的广西的侗族村寨来参加比赛,以及杂居在周围的苗族村寨的民众前来观赛助威,不仅跨县、跨地区,而且吸引了外民族的参与,人口数以万计,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民族盛会的大场合,一是要求参赛芦笙队的队员们具备良好的才智和心理素质,二是要求广大观众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文明有序的品质。这些良好素质和品质的形成正是各个个体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不断汲取和习得的,并在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节日中得到提高(展现)和固化。纵观侗族历史,几乎没有发生过支系与支系、村寨与村寨之间的战争,更与苗族、瑶族、壮族、布依族、水族、汉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尊重,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因此,芦笙节彰显了民族优秀的品质,是侗族村寨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促进民族认同的“强化剂”,也是增进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加强友谊,化解误解,消除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粘合剂”。可以说芦笙节是一个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欢乐的盛会,对推动侗族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音乐研究价值
民族传统节日是周期性的反复出现的民俗活动。侗族芦笙节这种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为老百姓所喜爱的节日活动,是传承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展现了侗族音乐文化在器乐演奏方面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使芦笙文化得到了活态的有效保护,不至于在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挤压下失传太快。侗族芦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尤其是侗族发明的用符号记录芦笙谱的方法,表明了侗族的音乐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古老的乐谱符号为国内研究古老的芦笙谱以及研究西南拥有芦笙文化的少数民族在芦笙演奏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音乐风格、不同曲调提供了参考和研究的谱例,具有较高的音乐研究价值,为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七、侗族芦笙文化(演奏)的传承方式
芦笙是侗族老百姓喜闻乐吹的一种民间器乐,因而每一个侗寨都组建有芦笙队,芦笙队水平的高低和精神风貌往往代表一个寨子的实力和荣誉。作为侗族民间礼仪乐队的芦笙队,担负着村寨里迎来送往、贺喜以及参赛的各种任务,因此对芦笙文化(演奏)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其传承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师徒口耳传承。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没有发现芦笙谱的地方,由师傅一边示范吹奏,徒弟一边跟着机械地学吹,直到掌握基本要领后就可自行练习吹奏了。其二,言传身教,即识谱与身授相结合。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有芦笙谱的地方,一般在学习吹奏时,师傅先教认乐谱符号,学其侗语读音,之后示范吹奏,教学员掌握每个乐谱符号的指位,待学员把单个乐谱符号吹奏熟练后,师傅就直接按谱教授乐曲练习吹奏。其三,强化集训。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村寨之间举行“为也”活动要进行芦笙友谊赛和芦笙节比赛到来之前,各村寨芦笙队集中排练,以达到在比赛时的整齐划一、协调默契,为村寨争光。这三种传承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体现了侗族芦笙文化(演奏)在传承上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侗族芦笙文化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八、侗族芦笙文化传承面临失传危机及缓释对策
(一)侗族芦笙文化传承面临失传危机
芦笙节是传承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芦笙队则是传承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基石,芦笙队的存在与否标志着侗族芦笙文化的兴亡盛衰。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20世纪90年代,侗族地区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与外界长期相对隔绝的社会状态被打破,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使侗族地区原有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史无前例的强烈冲击和巨大的挤压,民族文化的脆弱性也暴露了出来,侗族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短时期内发生着急剧的突变,侗族芦笙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人文生态环境在迅速变异、弱化、萎缩,芦笙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被“革命”的挑战,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危险已迫在眉睫。其主要表现为:
(1)民间芦笙队大面积、大幅度减少。交通沿线除少数旅游点有为旅游服务的芦笙队外,不是旅游点的村寨芦笙队已自然消失。现有的芦笙队多在交通仍很闭塞的侗寨,其数量也在大幅度减少。
(2)侗族地区已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现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青少年男子基本上在小学、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有的继续升入上一级学校,有的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在家学习吹奏芦笙,因此会吹奏芦笙的青少年越来越少。现有芦笙队的吹奏人员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年龄逐渐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3)侗族民间“为也”(村寨之间的集体联谊活动)逐渐淡化,芦笙队之间互访和进行友谊赛的机会越来越少,过去芦笙队是村寨的脸面,而现在村寨有无芦笙队已经无所谓了。
(4)随着民间芦笙队和芦笙吹奏人员的减少,芦笙制作艺人生意也逐渐萧条,老艺人故去,年青人不愿学习芦笙的制作技艺。
(5)现代传媒已进入侗乡千家万户,更加丰富了侗家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侗族人选择文化的空间在放大,机会增多,作为非主流文化的侗族芦笙文化受到巨大的挤压而退为其次。在一些地区,芦笙吹奏甚至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二)侗族芦笙文化传承危机的缓释对策
21世纪的社会格局是文化多样性、生存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存,这就必然带来人们选择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要让侗族芦笙文化在这样的时空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传承发展下去,让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长久不衰,减缓其失传的危机,就必须加大保护的力度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第一,侗族地区所在州、县、乡、村各级政府部门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带头认真贯彻执行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侗族芦笙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为保护之列。
第二,侗族地区所在州、县、乡、村学校要因校制宜,加大贯彻执行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的《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力度,推动“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速度和力度,真正做到“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使芦笙文化在校园里得到传承和弘扬。只有夯实了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缓释芦笙文化传承危机的风险。
第三,大力提倡和积极鼓励民间芦笙艺人和芦笙手广带徒弟,成绩突出的政府应给予奖励和一定的待遇(生活上或政治上)。
第四,侗族地区所在州、县、乡适时正确运用行政干预,在举办各种文化节、旅游节时,都要要求各县、乡、村组织最好的芦笙队来参加,展示芦笙音乐。同时还要鼓励和大力支持民间举办的“为也”、芦笙节,使村寨之间的联谊活动在规模上更加隆重,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范围上更加扩大。只有芦笙活动与民众的民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芦笙文化才会兴盛,才不会消亡。
九、结语
侗族芦笙节是侗族南部方言区民间最为隆重、规模最大、最享盛名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通过男性集体吹奏芦笙这样一种特殊情感表达方式来庆贺农业丰收,释放内心愉悦和快乐的“娱人性”的节日,是彰显民族性格、张扬民族豪情、模塑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它承载和传递了侗族文化的诸多信息,成为传承侗族文化的一个综合载体,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芦笙节所体现出来的节日特征、社会功能、社会价值中,我们看到了侗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风貌和生活观,充分地表达了侗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社会的追求和渴望,体现了侗族“和为贵”的价值趋向,显现出了芦笙文化的一种感召力和生命力,是民族和谐力量的象征和集结,对于推动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垂范的作用。由此可以说,侗族芦笙节是民族的盛会,和谐的典范。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民世世代代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从远古走到了今天,因其古老而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但在当今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和挤压下,其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又暴露了出来,一旦失传,它的修复功能也是很脆弱的。侗族芦笙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资源一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只要各级党政领导和本民族群众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乘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东风,充分挖掘芦笙节的市场经济潜力,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侗族传统文化就能够在新时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浪潮中永葆民族文化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