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谈谈苗族祭鼓节的保护与利用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12472字

谈谈苗族祭鼓节的保护与利用

苗族祭鼓节,又称鼓藏节,苗语称“啊江牛”(ait jiangd niel)。按同宗的一个寨子或几个寨子联合举行,每13年举办一次,每次连续举办3~6年活动。共同敬奉一个被认为是祖宗灵魂的木鼓(白鼓是祭地鼓),鼓是象征和代表祖宗聚集之所。

节日内容主要是杀牛、杀猪祭祖(古老年代祭祖的祭品是引狗上山猎野兽,如猎松鼠来伴宴,捕山羊来剥皮蒙鼓,蚂蚱当牯牛),祈祷平安,保佑子孙后代昌盛。节日仪式隆重庄严,且热闹非凡。

祭鼓节一般有祭黑鼓和祭白鼓之分,两种祭法基本相同,而祭黑鼓要杀牛(也有祭白鼓杀牛的,如九摆祭祖节),祭序繁杂;祭白鼓较简单,只杀猪,没有制单鼓和双鼓、“撵山”“藏鼓”等复杂仪式,只有祭地鼓仪式。此外,祭黑鼓采用的乐器是木鼓,而祭白鼓采用的乐器却是铜鼓。

苗族祭鼓节流行的地方主要有台江、雷山、榕江、从江、剑河、三穂、黄平、施秉、麻江、凯里、镇远、黎平等县(市)的部分苗族村寨。仅台江而言,在民国和清朝以前,曾经进行过祭鼓节活动的地区有方召的9个鼓社,即反排、巫脚交、巫梭、交汪上、下寨、歹芒、桐木寨、养嚆、汪益;施洞有9个鼓社,即偏寨、白梓坪、天堂与杨家沟、八埂、黄泡、棉花平、九将、猫坡、巴拉河;革一有6个鼓社,即大寨、田坝、江边、西南(包括施洞的黄泡、本乡的嘎丢寨、老屯的长滩村刘家)、望平(包括本乡沙帮村、老屯的猫坡、岩脚村张姓)、北方;台盘有2个鼓社,即平水鼓社,大寨杨、李鼓社;台拱有6个鼓社,即翁尧翁向和台拱寨与交孟寨、南冬寨的王家、登交、展座、红阳(包括小红阳、交片、台拱的桃尧)、展福;老屯有3个鼓社,即报效、嘎嚆、坝场;南宫有5个鼓社,即交宫、交密、巫芒、白邦、陡寨;排洋有4个鼓社,即九摆上寨陆、李、龚鼓社,九摆下寨唐家和吴家鼓社,南刀上寨鼓社,南刀下寨鼓社。

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祭鼓节经历着许许多多的坎坎坷坷,有些被淘汰消失,有些磨砺变化,有些坚持保留迄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苗族祭鼓节淘汰消失和磨砺变化呢?一般主要是社会经济繁荣程度、社会稳定情况以及家族之中的平安状况所决定。此外,有些地方因为把握不了祭祖的一些程序,也只好不举办了。如反排、巫脚等地的祭鼓节能传承下来,它不是社会经济繁荣程度所决定,主要是由于社会相对稳定,没有遭受到灭绝性的侵扰和打击,家族相对平安。如方召鼓社的审牛师田故金详和嘎州(第四鼓主)张报王介绍说:祭鼓节的举办,一个地方不像一个地方,一届不如一届。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地方与地方对祭祖的一些程序把握的程度不一而产生了差异,首届掌握的祭祖程序和礼仪与下一届掌握的程序和礼仪较精确,再下一届次之,以此类推,越到后来程序就越减化了。

一、祭鼓节的举办形式

祭鼓节有祭黑鼓和祭白鼓两种,两种形式在举办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祭黑鼓

祭黑鼓从迎龙起鼓、选鼓主、接双鼓、醒单鼓、砍树制单鼓、杀牛、杀猪,一直到送单鼓进鼓石窟,到结束祭祖活动,前后要经历4年的时间,其活动过程按顺序介绍如下。

1.迎龙起鼓

迎龙起鼓,苗语称“dox vong biel”。在届期当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良辰吉日,全宗族的男女老少汇集起来,准备了很多只穿着鼻子的公鸭,还有垄燛、纸人等,分一路或多路吹着芦笙,由觋师或寨老带队拉着一只穿着鼻子的公鸭走在前面,沿着本寨的地盘山界走,并边走边插纸人、垄燛。纸人、垄燛是每到一些路口、山梁、河沟边就要插,以告诉土地、山神不要走错路线,直至把土地、山神引带到“起鼓山”,最后带回到寨里的“龙堂”。

在迎龙起鼓过程中,带着集体筹资买的1只雄鸡、1头公猪、5尾鲤鱼、数十千克米酒,由一位最通本民族历史、风俗习俗的觋师或寨老率领全宗族老少前往历届“起鼓山”云集。然后由觋师杀鸡、猪,将血淋于“起鼓山”的龙脉山包,口念指明请龙、嘎哈(吉祥神)二神来受献,口颂由于它们的恩德才获得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好光景。献后,将鸡、猪、鱼煮成一锅,然后分成12份,再次摆于地下敬献,重念请龙、嘎哈二神离席复归原位。接着吹奏“起鼓芦笙”,派人专门前往历届藏单鼓的鼓石窟敲响单鼓,此时由几个老人代表按芦笙拍节跳几圈舞蹈,迎龙起鼓仪式结束,大家举酒碗祝福:“良辰配佳节,老少皆欢喜,个个得安宁,子孙获昌盛。”他们在“起鼓山”上开怀畅饮,吹笙踩鼓,尽兴而归。

2.选举鼓主

主持祭祖的主要人物是6个主要鼓主和4个次要鼓主,此外还有若干个“嘎旎烊”(他们是家族宗支最有威望的代表,职责是组织本家族宗支在祭祖节期间的一切事务。“嘎旎烊”的选举视其家族宗支多少而定,如有2个或3个或多个家族宗支,就按2个或3个或4个来选定“嘎旎烊”),“嘎旎烊”的职责主要是负责祭祖期间的治安、纠纷以及各种事物安排。鼓主和副鼓主均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

鼓主的选举,是宗族老少在“起鼓山”上聚餐时,边饮酒边议论,民主产生人选(每届祭鼓节要由群众民主推选一次,不能连选连任)。选举鼓主时,宰杀一只鸭子,由“嘎栳”进行“吓单”,即唱“召祖词”召来祖宗神灵,让他们来保佑祭鼓节顺利举办,并带来繁衍、财富分给鼓社,让所有的人均享受祭鼓节所带来的一切好处。“嘎栳”“吓单”完毕后,便将那只煮熟的鸭子切成若干块,而且要求每块鸭肉均要带有皮(因为鸭子象征宗族整体,每块鸭皮象征家族中人员的一分子),参加选举的人每人至少得到一块鸭肉吃。

这次聚会,只准许吃鸭肉以及鸭稀饭、饮酒,其他如白菜等东西一律不允许吃,意为同族要同一条心,全心全意,不能有三心二意。

选举鼓主的条件是:已婚男子、家庭生活中等以上水平,为人朴实、忠厚、诚恳,儿女双全,如果是四代同堂更好。父辈或祖辈在上届祭鼓节以后去世,没有祭祀过他们新鼓的父辈或祖辈。

当群众选中了鼓主时,全宗族的老少要吹芦笙结队到他家去祝贺,鼓主即当场杀鸡看眼定征兆。如果鸡眼是闭着的,便不吉利,可再另选他人;若鸡眼是睁着,两眼平平,便视为大吉大利,鼓主便确定了。被选上鼓主的人必须承担,不可推辞。否则,会遭到族人的惩罚,或用岩石砸其家,或用大粪去泼淋其房屋,或用牛粪去抹在他家的板壁上,以羞辱其家人,同时还可能遭到开除房族族籍的后果。被开除出族籍的人,以后不准参加族内集体活动,不准祭祖,寨中有人死了不准房族的人去吊丧、送葬;家中死了人,无人帮抬棺材,连火种也不给取。如果有人私自与被开除者来往私通,也要受到连累惩罚。鼓主一经选定,即总理支配全宗族的事务,诸如社会道德、治安保卫和生活福利等。

选举的鼓主称谓及职责如下:

第一鼓主称“ghieeb niel”(“嘎略”)又名“ghieeb hsangb”,直译为长寿之主,在祭祀过程中,他的职责是偶像作用,不做具体事情。第二鼓主称“ghieeb xiongt”(“嘎雄”),直译为子孙之主,或辅助之主。他是“嘎略”的副手,也是起偶像作用,不做具体事情。第三鼓主称“dinx wangx”(“鼎往”),直译为容纳帝王之主。他是服侍“嘎略”的鼓主,如吃饭、喝酒时,他先给“嘎略”端酒饭,用手或筷子给“嘎略”象征性地喂一口饭或喝一口汤、或喝一口酒,“嘎略”才自己动手吃喝;穿衣时,他先把衣服套在“嘎略”身上,并扣上第一颗扣子,然后“嘎略”才自己扣。第四鼓主称“dinx bod”(“鼎播”),直译为容纳富贵之主,也称发富之主。他是服侍“嘎雄”的鼓主,如同“鼎往”服侍“嘎略”一样。第五鼓主称“ghieeb dlod”(“嘎栳”),直译为繁衍之主。“嘎栳”汉语译为“筋竹之蔸”,意为他就像“筋竹之蔸”一样,年年生发竹笋,越发越多。节日活动中他负责念“召祖词”。第六鼓主称“ghieeb zeb”,为“嘎栳”的副手,亦代表繁衍之主。节日活动中他的职责是协助“嘎栳”工作,负责杀猪、击鼓等。第七鼓主称gieeb liongx,又称“deib yob liongx”,是“嘎略”的姐妹夫,由“嘎略”指定,在祭祀期间,他是客边的代表,负责准备节日中表演用的“精囊”。第八鼓主称“gieeb lif”,是“gieeb liongx”的副手。

此外,还有其他6位鼓主,即“gieeb vieb”“gieeb vief”,译为欢乐之主,他们是芦笙手和副芦笙手,负责吹芦笙引路开道;“xiex dod”“xiex bangl”,意为贤能之主,即歌师和副歌师,负责祭鼓节活动中唱《赞牛场歌》(Heit Ghab Deil Nix)等歌;还有一名“gieeb dangk”,即桌凳之主,他是布置桌椅板凳的;另一名“gieeb mieb”,即妇女之主,是秘密保管“玉碗”的妇女。

这些祭祀大典中的主要人物的穿着打扮是:大花绸长袍,每人要穿3件,外面必须是蓝色或黑色,中层和内层,黄白不论,忌用红色。执行仪式时,他们除穿长袍、颈戴扭花银项圈外,第一、第二鼓主还戴高帽,苗语称“么西”。高帽用竹篾编成(有些寨用藤条编),上尖下宽,如鱼叉形,外面蒙以黑布,帽尖缀以绿丝线做的彩须,帽檐宽约16厘米,高近33厘米。其余鼓主打伞,不戴帽。但有些地区第一、第二鼓主也打伞,不过,不是自己打,而是“鼎往”给“嘎略”打,“鼎播”给“嘎雄”打。每个鼓主手中都持有一把砍牛刀以示威严。

新鼓主选出来后,上届鼓主就将存于自家的木鼓以及梁上的帽子移交给新鼓主,并宰杀一只鸭以示祝贺。鼓主主持祭祀大典,是一件十分庄严的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全宗族的幸福与安宁,因而有很多禁忌,不能触犯,否则,今后氏族发生什么不幸事件,就要唯鼓主是问。凡属禁忌之事,第一鼓主尤其要遵守。

3.醒单鼓、接双鼓

在祭祀大典中,鼓有单鼓、双鼓两种。“单鼓”苗语称“niel dangb”,是用一种完整的楠木锯成165厘米,外围直径18厘米,内围直径11厘米,两头凿空,蒙上黄牯牛皮制成。其用途是每届要制作一个鼓来纪念“蝴蝶妈妈”当初从树心里孕育孵化出的始祖姜央。既然始祖的老家是在树心里头,木鼓就是象征始祖安息的地方,因此醒鼓称祭鼓。醒鼓从起鼓到结束一系列祭祀活动之后,择日送到鼓石窟里珍藏直至腐朽。“双鼓”苗语称“niel biongl”,是两具粗细不同的双鼓,意为子孙鼓,又称“央公鼓”“央婆鼓”,粗的称“央公鼓”,小的称“央婆鼓”。仍如前述用一棵完整的楠木锯成两截树筒,粗的一截为根部,细的一截为树梢,均将树心抠通,在中心壁沿嵌上两道薄薄的竹片作为音舌片,再在两头蒙上牛皮制成双鼓。粗的鼓长2.04米,外围直径33厘米,内围直径21厘米;细的一具鼓长1.98米,外围直径30厘米,内围直径19厘米。

在单鼓和双鼓由木匠师傅打制完成后,鼓社要带1只公鸭、1盆糯米饭、1壶酒、3条鱼,前往木匠师傅家迎取新鼓。在迎取新鼓中,由“xiex dod”(歌师)唱《新鼓歌》(Hxak Heit Niel Hvib)赞新鼓。之后,才把新鼓移到鼓主家。新鼓移到鼓主家后,鼓主家还要杀一只鸭子祭鼓,同时请歌师唱《新鼓歌》赞新鼓。

以上两具长木鼓(双鼓)自兴祭鼓节制作起,代代相继传用(除遭灾另做)。据调查,很多村寨的双鼓均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文革”中全毁。制作这两具双鼓的意义是作平常供奉“央公”“央婆”的子孙鼓,这鼓专藏在第一鼓主家里(特空出一间房子装),逢年过节击鼓庆祝。但有的已婚未育而想生儿育女的人家,则申请将双鼓迎至自己家中保管,他将双鼓并列置于约高1米的特做的木鼓架上(男左女右),下置12个酒杯、1个土陶酒罐、1具野猪下腭骨和1条松鼠皮。其鼓旁放1副小芦笙,鼓脊梁上放1对鼓棍和交叉的连心杵棍,两具鼓身全挂满彩。据传12个酒杯象征12个不同的蛋,并要求12个酒杯里终年四季酒不能枯竭。节日烧香、酹酒,掐鱼肉于鼓下,以飨祖宗,然后击鼓,寨人闻之便开始过节。击鼓只许击木梢的一端,粗的(即根部)那面平时是万万击不得的,只能在祭祖节庆中方准击。

祭祖正式启动后,每举行一项仪式活动,第一、第二鼓主在仪式活动中,不能随便行动,想吃想喝都不能开口,汗水、鼻涕都由“鼎往”、“鼎播”帮助拭擦,据说这是怕他们言行触犯忌讳之故。鼓主们戴着高帽,衣着大花绸衣,张开雨伞,同4个歌师走着,表情极其庄重。他们一步步地走到斗牛坪,行人都得让路。5个鼓主依次严肃地站好后,才能开始斗牛、踩鼓。这时,鼓主们每人撑着雨伞,偶像似地站着看热闹,等到活动结束,回家之后才能说话和吸烟。

4.砍树制单鼓

在子年的十月末,第一鼓主家备糯米饭、活鸭、活鸡各1只,另由宗族各家各户献棉花条,鼓主家特献青布1条、棉花条3支、青纱线1支,一并带上山,在选中当阳而挺直的楠木下,便将棉花条、青布系于树干,然后杀鸡、鸭,将血洒在树干上祭树。由一个有福气的人砍第一斧,大家才将树砍倒,树梢一定要倒向日出方向才算吉利。之后,将楠木运至寨边坳上停放,全寨老少以酒去迎接。

待至第三年寅年“吃牲”之五月,再将停放在坳上的楠木抬进寨子里制作单鼓。鼓主和礼乐师,以及宗族老少们同样要到坳上去迎接鼓树。每位鼓主都要用砍牛刀向鼓树砍一下,将砍下的木屑带回家,认为木屑是银片,能致富。树抬到寨里后,要用鸭、糯米饭、棉花和水酒,由礼师开歌祭奠一番,然后木匠才按前述的尺寸制作单鼓,此后才能将单鼓抬进第一鼓主家里供奉。

5.宰杀牛猪

杀牛、杀猪,苗语称“吃牲”。杀牛时间是在寅年杀黄牛取皮蒙单鼓后的十月乙亥日,如当年十月无乙亥日,则改在十一月乙亥日举行。杀猪时间是在卯年,即杀牛后的次年十月。

杀牛前,要请审牛师来审牛,看这头牛是否可杀,如果可杀,要由审牛师决定用什么供物,把牛的魂魄引到祖先那里去;如果不合条件就不能杀。其判断根据是看牛的眼角、眼下有无毛旋,若有就不能杀,杀了就有悲伤失望之事发生;腹下或生殖器附近有毛旋也不能杀,杀了必死人破财。

杀牛时,先杀鼓主的牛,后杀其他群众的牛。鼓主的牛由鼓主自己用砍牛刀砍杀,以一刀砍死为吉利。鼓主家的牛杀死后,由觋师手拿1根栎树木、3根巴茅草,对杀死的牛进行“god gangb”,即举行剖牛仪式,其词大意如下:今天是吉日/今天是稳定日/兄弟朋友都来/宰了这头牛/它死得很壮烈/头朝东方/尾朝西方/大家来剖牛/让亲友来抬肉/大家得好运/富贵大家分/繁衍大家得/我来赞美鼓主/还有“鼎往”“鼎播”/繁衍满山坡/茂盛遍大地……

这一天,牛虽已宰杀,但尚未向祖宗献牛,所以,牛头、牛尾及牛腿等“六件”,仍应放在牛圈里,牛嘴里要含3棵茅草,表示它尚还活着。同时,也不能正式宴请客人。大家可以随便休息、喝酒、踩鼓跳芦笙或找姑娘谈情说爱。

6.宰杀牛后的祭祀活动

牛宰杀后的14天内,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头一两天是宗族各家祭祖。供品是用牛“七件”(肝、肺、心、腰、肚、肠、肉)切成小块,包成7包,或用竹条串成7串,每包或每串肉均包括“七件”、糯米饭,还有相同碗数的茶和酒进行祭供。祭毕,用这些祭品宴请客人。之后,第一鼓主接各家祖宗去他家陪鼓,每家都要有人到鼓主家喝酒、吃肉。接着,4位鼓主也轮流在自己家里招待,每家去1人或2人,5个鼓主和4个次要鼓主必到,缺一不可。

第二天举行的活动有赞牛角、投火把、砍鼓柱、掀客、过桥、背水养鱼、竹战抹花脸、舂米打粑、搓草绳箍房子、藏单鼓和寻鼓、捧“玉碗”饮酒、祭鼓等。

14天的祭祖活动结束后,单鼓仍放在第一鼓主家,尚待仪式送鼓。

次年十月还要进行最后一次杀猪祭祖仪式,以此来结束祭鼓节的整个活动。这一最后的活动,同样要进行14天,此次祭祀活动不在第一鼓主家进行,而改在第二鼓主家。很多的仪式与上年杀牛祭祖的仪式相同,不同的是在第14天(子日)半夜要送双鼓和单鼓。先送双鼓到自愿保管而尚未生育、最迫切要求接双鼓的家庭中去收藏。人们认为这样做,祖先会保佑自己家里人财兴旺。进行时,鼓主、礼师等要举行送鼓仪式。

在祭鼓节最后踩鼓前,还组织进行掏“旭坛”活动。掏“旭坛”苗语称“dliangl xiuf”,为男女交配之意。掏“旭坛”的人,是由当届祭鼓节活动中不担任任何职务户的妇女来担当此事。掏“旭坛”活动,先由歌师唱掏“旭坛”歌,歌意为:越日越发,越日越繁衍。掏“旭坛”之后,就进行踩鼓。

由鼓社进行送单鼓进入鼓石窟时,鼓主、礼师、群众要列队欢送。到了路口,鼓主母就来向送鼓上山的人群敬酒,先敬鼓主,然后按鼓主到其他群众的顺序进行敬酒。敬毕酒,歌师就唱赞美鼓主母的歌。

单鼓在送进鼓石窟前,还要将两头的鼓皮剥掉,分给第一、第二鼓主每人一张,另将央公、央婆的木制生殖器官一套随同单鼓一并送入石窟内,祭祖的仪式才告全部结束。

(二)祭白鼓

祭白鼓的举行方式与祭黑鼓有所不同。祭白鼓的情形为:

1.选鼓藏头和交接鼓

在每一届祭鼓节结束后,就组织来选举鼓藏头。鼓藏头不能连选连任,只任一届。选鼓藏头的条件一是被选举人的父亲在刚结束的祭鼓节中过世;二是被选举人必须是儿女双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有福之家;三是家中富裕,有吃有穿;四是被选举人在家族中必须有一定的威望。

鼓藏头被选出来后,被选上的人必须承担这一重任,否则,族人就要对他家进行惩罚,用牛粪去抹他家的壁头,甚至被开除出族籍。鼓藏头选出来后,就举行接鼓仪式。如此届九摆鼓藏头陆正成(苗名丁香)被选上鼓藏头后,于1999年11月接鼓。鼓有1面铜鼓,1块代表地鼓的圆木板,1副芦笙。接鼓的仪式上3个新选上的鼓藏头杀1只鸭子,鸭子煮熟后,交1只鸭腿给收藏鼓的鼓藏头,为第一鼓藏头。

在进行祭祖活动中,除了以上3个主要鼓藏头外,每一个家族还选出3个助手,苗语称“ghab niex hvangl”,意为族中栋梁。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协助鼓藏头在祭祖活动中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和协调、治安管理等。第一鼓藏头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鼓、芦笙等。第二鼓藏头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第一鼓藏头工作。第三鼓藏头的主要职责是祭祖时烧香、滴酒、掐肉祭地鼓。

2.起鼓及招龙

鼓藏头在接了鼓后,中途休息4年,到了申年就起鼓。如此届祭鼓节是甲申年(2004年)农历二月起鼓,连续3年招龙。招龙用的祭物有:3根筋竹、1头黑公猪、1只公鸭、2只红公鸡。一只鸡拿到养你坡杀祭龙神,一只拿到土地庙杀祭菩萨,黑公猪也是拿到土地庙杀祭菩萨。3根竹子一根拿到养你坡顶栽,第二根拿到半坡栽,第三根拿到土地庙旁栽,表示人丁繁衍、发财富贵。

招龙时,准备了很多垄燛(代表桥梁中介作用)和纸人(代表土地神灵),由一人牵着穿着鼻子的鸭走在前面开路,同时由觋师一路念着招龙理词,芦笙手一路吹着芦笙,沿着本寨的地界行走,每到一些岔路口或山丫口、山顶等处,均要插垄燛和纸人,以告诉龙神别走错路。直到把龙神带引到寨里的菩萨庙后,才杀猪、鸡祭龙神和菩萨,并由觋师举行祭龙神和菩萨的仪式。将猪肉分发给每家一点回家烧香祭神,同时还分得纸人(头一年3个,第二年5个,第三年7个)带回家贴在自家的堂屋中,并按下、中、上的顺序贴,即第一年贴在下边,第二年贴在中间,第三年贴在最上边。到了路口,专门有人给每家发一杯酒,也是带回家祭神。做完招龙仪式后,就开始进行起鼓仪式。

招龙起鼓的第一年活动进行3天,第二年活动进行5天,第三年活动进行7天。3年的招龙起鼓活动,基本仪式是相同的。起鼓仪式完毕后,就进行踩鼓。其他活动还有打篮球、唱苗歌、拔河、斗鸡、下象棋等,没有斗牛活动。连续3年的招龙活动结束后,就休息两年。此届即2007年、2008年两年休息,到2009年(子年)才正式进入祭鼓节。

3.踩鼓杀牛年

2009年(子年)农历十月的丑日开始起鼓,称为踩鼓年,活动共进行7天。起鼓的仪式是杀1只公鸭、1只公鸡、12条鱼,煮3升糯米饭,酿2升甜酒去祭地鼓。祭地鼓时,由第三鼓藏头和其他11个鼓藏头及“ghab niex hvangl”站在鼓楼中,第三鼓藏头在鼓楼柱旁钉了两个相隔约1米的木桩拴上一根竹篾作为“地鼓”,并由第三鼓藏头击打竹篾几下,表示敲击地鼓,口念祭鼓理词,掐肉、糯米饭、甜酒祭地鼓。其他鼓藏头及“ghab niex hvangl”烧香纸,之后敲响铜鼓,身穿盛装的妇女和其他男人就围着铜鼓跳起了舞,表示最后3年(其实4年)祭鼓节正式开始。仪式完毕后,其他妇女就向所有的人敬酒,分发糯米饭,意为将富贵繁衍、吉祥散发给大家。祭地鼓活动结束后,就开始踩鼓等活动。

在杀猪、牛的当天,整个寨子的各路亲戚,都抬着酒、糯米饭、鸡鸭、鱼,鸣放着鞭炮到鼓藏头以及其他家族家去庆贺。亲戚抬去的鱼很讲究,要挑单数的,不要挑双数的。即要3条、5条、7条、9条、11条等。每一组来祝贺的客人在酒饱饭足回去时,主人要给他们馈送一只10~15千克重的猪腿或脚。在这一天,若远方来的客人没有亲戚家吃住,就到鼓藏头家去吃住,鼓藏头家也热情接待。

节日杀猪、牛吃一天的酒后,到第二天即卯日,再吃一天的酒。到了辰日,就开始进行踩鼓活动了。此次活动要进行9天才结束。

4.送鼓上山

2011年(卯年)是九摆祭鼓节的最后一年,到这年农历十月,仍然进行起鼓仪式,之后进行踩鼓等活动11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踩鼓,其他还有打篮球等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就进行选下一届的鼓藏头。选鼓藏头的条件前边已介绍过,被选人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其家父在此届祭鼓节中过世。某人一旦被选上第一鼓藏头后,杀一只鸭子进行交接仪式,上一届鼓藏头把铜鼓和地鼓(一块圆木板)、芦笙交给新选任的鼓藏头,同时还将另做的地鼓(一块圆木板)送到寨脚溪河边的“嘎炸略”(岩山),“鼓”放好后,就回来了。最后一个回来的人,还要用一簇刺将路口拦住,不让人畜进去碰到鼓。

二、祭鼓节的功用目的

(1)社会权利功能的彰显。与假面舞会不同,祭鼓节对于苗族村社会秩序而言,并非像特纳所说的在“阈限”期间等级消失。恰恰相反,平时看似平权的苗族传统社会,在祭鼓节祭祀仪式“阈限”中,凸显出祖先的、家庭的、家族的、姻亲的和村落的等级界限,并加以确认和强化。在“阈限”期间,各类领袖式人物纷纷登场,节期过后,社会又恢复常态。这一现象在祭鼓节的几乎每一个仪式中都得以体现,如鼓藏头的选举产生(往往是家族轮流制的);如杀牛祭祖户与未杀牛祭祖户在地位上的差别;如祭牛仪式中祖先地位上的拼比,以及展演队伍中炫耀性的展示等都能很好地诠释祭鼓节仪式所彰显的社会权利与社会秩序在“阈限”中的失范。

(2)社会认同功能。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总是某个特定团体的共同信仰,他指出:“这个集体不仅宣称效忠于这些信仰,而且还奉行与这些信仰有关的各种仪式。这些仪式不仅为所有集体成员逐一接受,而且完全属于该集体本身,从而使这个集体成为一个统一体。每个集体成员都能感受到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信念团结起来。”祭鼓节活动中的信仰及仪式正是体现了这种宗族认同及扩展村际、人际关系的功能。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宗族认同的形式是合伙筹资准备祭鼓节。无论村民身在何处(有外出打工、经商者),只要你交了合伙筹资款,村民都认为你是自己村的。反之,即使你居住在这个村子,也会受到村民的非议和鄙视。

祭鼓节还能扩展村际、人际关系。在台江的各个乡村过祭鼓节的日子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四邻八乡的各村村民相互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交往结构,每逢祭鼓节(包括其他各种节日),远近亲疏的亲戚朋友,甚至“八杆子打不着”的城里人,都会来村过节,热热闹闹地过上几天。当然,门前停靠的车越多,主人脸上就越光彩,客人越多主人就越自豪。反之若门可罗雀,冷冷清清,会被四邻八舍看不起。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和心理态势下,自然交往的圈子也就越来越大。

(3)祭鼓节的社群联系与娱乐功能。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祭祀和庆典往往在谷物收成之后举行。实际上是个丰收节,而且只有在这个季节里,村民才有最多的闲暇。”苗族的祭鼓节所举办的时间也往往选在冬春农闲之际,这时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庆丰收的活动。从表面上看,祭鼓节是带有浓郁的祖先崇拜的集体无意识活动,但事实上,其具体活动内容都极具世俗功利色彩。“筹划祭典,其目的表面上是祭祀神灵,而实际上是为自己过一个欢娱的节日。”事实上,祭鼓节一开始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祭祀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演变为具有娱神、娱人双重涵义的民间节日,在祭奠祖先的同时,村民们也为自己过了一个欢娱的节日。不仅仅是祭鼓节,实际上各民族的许多节日尽管其起源途径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发展至今,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节日祭祀活动中的喜庆、娱乐气氛很浓,从敬神到娱人,节日习俗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仍是人自身。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形地貌奇特,生态环境各异,交通阻隔甚大,许多民族呈大散居、小聚居分布状况,村民内部平时各自操劳生计,遇逢节日则欢天喜地盛装厚衣探亲访友、说媒嫁娶。分散的群体,在节日中倍感世俗亲情的温暖。此时,节日祭祀中的祖先神灵似乎已飘渺无存,只有歌的海、舞的海、人的海。这种社群娱乐活动将具有共同文化系统和背景的个体“抱成一团”。

(4)祭鼓节的经济功能。祭鼓节不仅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在以往对祭鼓节的研究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祭鼓节消费方面的简单的经济学评价,如斥之为“浪费”,助长无节制的“奢靡之风”等。上述评价曾直接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80年代初,政府对这一仪式的干涉和禁止。对祭鼓节仪式持批评态度者或许是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苗族百姓将有限的经济资源投入到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中去。事实上,这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所持观点或视角有失偏颇。20世纪50年代,台江的某位领导向州领导汇报说台江某个村过祭鼓节,一年就宰杀了60头耕牛,太浪费了。”州领导听后吓一跳,明令禁止,祭鼓节从那以后不再过了。如果这位领导汇报说杀的是“斗牛”,那结果可能不大一样。斗牛与耕牛是有很大区别的,斗牛只是用来打斗娱乐,从不用于耕田的。

事实上,祭鼓节是极具经济功能和价值的。在反排村最明显的就是过节期间,十几户村民就在村口摆设了好多临时性小商铺,兜售一些水果、饮料、鞭炮以及一些地方特色小吃等。同时,祭鼓节作为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节日,更有待推陈出新,将其发展转化成为一项旅游经济资源,进而形成地方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各民族固有的经济生产形态,往往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多样需求,必须通过与异地异族异样生计方式的经济贸易往来获得满足。因此,节日文化往往可以集结各民族的经济、生产因素,在相异互补的经济生产形态背景下,产生出更具活力的文化经济互动的新态势。

三、祭鼓节的保护与利用

祭鼓节,在苗族社会中具有最核心、最深刻的文化传统及文化特质。正是通过祭祀的各项仪式,大大强化了苗族社会内部的团结,保有了远古先祖分支、迁徙、祭祀的历史性记忆,节日期间的大量娱乐社交活动如斗牛、跳木鼓舞、芦笙舞、宴饮等则发挥着社群联系的功能和敬神娱人的功能,从而使祭鼓节成为维系苗族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纽带。因此,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民族节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汲取精华成分用于现实社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早已从祭鼓节中把木鼓舞开发出来,形成了当今闻名中外的“反排木鼓舞”,在国内多次比赛中获得金奖,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鼓节中还有很多的祭祀仪式可以开发为表演性的舞蹈。

如“投火把”,苗语称“xiub viel ghob”(意为修班鸠窝),这一表演要连续进行3夜。表演前,用竹条编成一鸟巢放在坡上(象征着12个蛋的发迹地“西架窝”),由“嘎耶”吹着芦笙领着身着礼服的鼓主、歌师和群众前往迎取。取时,先由“嘎耶”将一熟蛋置于竹鸟巢边(象征央蛋),边吹芦笙,边用脚拨蛋围着竹鸟巢转3转。之后,将熟蛋向本寨方向踢去。然后用衣包一椭圆形二三千克重的石头放在竹鸟巢内,一同带回到第一鼓主家中。鼓主早置备有一棵带3个杈的树丫,竹鸟巢便放在杈上。然后取出竹鸟巢里的石头,另放进二三十千克糯谷穗。到了晚上,青年们备着若干火把,在礼师致词后,点燃火把由本寨神树下直奔向第一鼓主家放置在楼枕上的竹鸟巢内掷去,守护在鸟巢旁边的鼓主家人,随即接住火把反投出来,这样往返投掷,空间有如火箭纷飞,甚为壮观。表演投火把的意义是表演人定胜天的思想。据传卵生同胞的雷公、姜央、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都想争当大哥(霸王)。雷公想当大哥,雷公逞威风;姜央想当大哥,姜央搞心计。于是姜央叫众兄弟好好坐在家里(窝里),使用火攻“劲敌”,一下子把房子烧着了,迫使众兄弟认输,叫苦连天哀求姜央留条生路。姜央于是命令:雷公上天,龙王下海,老虎进山,蛇就钻洞……姜央征服了一切,当上了天上人间的主宰。这一祭祀活动就可以编成很精彩的苗族舞蹈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再如“竹战抹花脸”,表演者系来自第一鼓主家的6个女婿和本宗族的成员代表。前来参加的6个女婿,来时要抬一木桶,内盛有7只半熟的鸭子,另肩挑起1只活鸭、1罐酒和1篮糯米饭,还有6个人每人备带1根涂有黑、白颜色,有根有梢的长竹竿;主方代表宰杀多少条牯牛,就有多少代表参加,同样有多少根花竹竿。进行时,主、客两方每人各持一条花竹竿,相距10米余远面对站着。礼师致词后,双方立即把竹竿放倒于地,飞驰地奔向对方互以锅烟抹脸为戏,这样连续3次,引起观众欢笑。也可用锅烟去抹观众的脸,被抹者也可还击。据说这样打闹嬉戏,才娱祖先之乐。追溯起来,古时曾以族内开亲,大家都是兄弟姊妹怪不好意思的,得把脸儿抹黑了,才不好认出来。现在人们都忘了这一习俗本来固有的含义人,而演变成一种恶作剧。这一习俗还表现了古代战争的痕迹。

(2)简化一些祭祀程序,有利于节日的大众化。在祭鼓节中,祭黑鼓比祭白鼓仪式要复杂得多,禁忌也多,费用要大得多,不利大众活动。所以在祭祀中,可用祭白鼓仪式代替祭黑鼓的仪式。祭祀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和一些阻碍苗族社会进步的禁忌,都应该抛掉。早在民国末年,梁继武先生和一大批苗族知识分子曾提倡过,并在一些村寨推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寨子就是在那一时期从祭黑鼓变为祭白鼓了,我们在以后的祭鼓节中,可以推广。

(3)节约节日开销。祭鼓节的主要开销都是由鼓主一人承担,当了鼓主,不仅鼓主一家,就连鼓主的亲朋好友都要受到连累,鼓主的压力太大。节日期间应该采取整个鼓社筹资,共同支配的方式进行。祭鼓节中杀牛祭祖不仅费用太大,而且有些浪费。可以改为杀猪祭祖,或不杀斗牛改杀肉牛,斗牛可以继续喂养或卖掉,节省节日开销。

(4)在举办大型节日活动时,可以表演祭鼓节中一些祭典,弘扬苗族祭鼓节中的精品文化。在2001年贵州苗族姊妹节活动中,方召乡表演队在台江秀眉广场表演祭鼓节中的杀牛祭祖、投火把、过桥、背水养鱼、竹战抹花脸、放狗撵羊等,轰动效应很大,取到较好的效果。

概言之,祭鼓节在苗族社会中具有最核心、最深刻的文化传统及文化特质。正是通过祭祀的各项仪式,大大强化了苗族社会内部的团结,保有了远古先祖分支、迁徙、祭祀的历史性记忆。节日期间的大量娱乐社交活动,如斗牛、跳木鼓舞、踩芦笙、宴饮等,则发挥着社群联系的功能和敬神娱人的功能,从而使祭鼓节成为维系苗族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纽带。因此,大力开发和保护利用祭鼓节,在苗族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