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节日淡化的表现和原因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全球化时代之后,中国乃至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偏远山区的苗族也随之卷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即文化大融合的浪潮中。然而,苗族地区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来自汉民族强势文化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其语言与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民族文化最后的壁垒的传统民族节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并出现淡化、同化和异化现象。就中国目前的形势而言,汉族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在文化大融合中占着主导地位,因此,作为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的苗族文化可能渐渐汉化,且不可避免地渐渐失去其独立性和原生性,在民族文化大融合以及经济发展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可能会消亡,从而变成一个民族的遥远记忆。
一、方祥乡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西部农村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苗族是中国第五大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苗族人口已达894万多人,其中分布在贵州的最多,有4299954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贵州苗族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1] 作为苗族重要聚居地之一的黔东南,除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之外,民俗文化也保存完好,并因其节日繁多而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从时间分布来看,几乎每个月都有苗族的节日。” [2] 然而,贵州苗族具体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因“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数目众多,纷纭复杂,难以备述。” [3]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苗族传统节日有200个左右,比较为人熟知的有鼓藏节、苗年、四月八、龙舟节、赶秋节、吃新节、爬坡节、敬桥节、姊妹节等。
方祥乡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位于雷山县东部,雷公山东南坡下,地跨东经108°11′34″~108°19′53″,北纬26°19′19″~26°29′30″之间,东抵台江、剑河、榕江三县,西邻丹江镇、大塘乡,南与永乐镇相连,北同西江镇接壤,政府驻地距县城47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苗族聚居地。全乡辖7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44个村民组,1618户5907人,全部是苗族。全乡处于雷公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全部属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高排芦笙的发源地,民族传统节日繁多。
二、苗族传统节日淡化的表现
传统节日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它承载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并发挥着特殊的民俗功能。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苗族传统节日遭遇了来自自身和外在的冲击,从而呈现出淡化的趋势,越来越没有“节味”。通过调查和观察,苗族传统节日淡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热闹的气氛一去不复返
苗族传统节日繁多,但有大小之分,一般在过大节,如鼓藏节、苗年节、吃新节的时候,才会以村寨为单位,通过自筹、募捐的方式,举全村之力举办一个活动丰富、热闹非凡、历时较长的传统节日。10年前,几乎每天农历十月,每个苗族村落都会轮流地过苗年节,并且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来自周边苗寨的青年男女非常多,白天举行篮球比赛、斗鸟比赛、斗鸡比赛等,晚上踩铜鼓、跳芦笙,夜深则是青年男女“游方”的最佳时间,在更早以前,还能听到情歌阵阵,不绝于耳。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很难再看到这样的节日氛围和热闹程度,更别说情歌悠扬的“游方”情景了。
(二)节日仪式日趋简化
“传统节日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源远流长,绵延千年,涵盖各个地区,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 [4] 在苗族的各种传统节日里,都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仪式程序。这些仪式无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并在历经长年累月的沉淀后,构成了苗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但近年来,这些仪式因为传承出现断层,后继无人,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认为这些仪式和活动过于迷信、玄虚、繁琐和无用,从而每个节日的仪式和活动随意地被简化、淡化和异化,甚至出现消亡的现象。例如,被称为“苗族儿童节”的敬桥节,在十几年前,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那一天,我们都会看到人们忙于祭桥的背影,且无不沉浸在祭桥的欢乐中。一大早,人们以户为单位,一般都会带上自己家的小孩,提着装有腊肉、米酒、鸡肉、红蛋、糯米饭、香纸、纸人、纸花圈等祭物,来到各家的房前屋后、半山腰、小溪边、半路上的每一座桥。首先,将破损的桥修缮并清除杂草;其次,用从祖先代代传承下来的敬桥仪式祭桥,即在桥的两头都放上带来的祭物1份,并边祭边口中念“祈语”,“祈语”的大意是祈求神灵和祖宗给没有孩子的人家送孩子,保佑有孩子的人家子女健康、大富大贵和前途坦荡;最后,把剥开的红蛋给孩子吃并且自己也吃点祭物,意在同神灵和祖宗共享饮食。然而,近些年来,人们要么不敬桥,要么为了图方便、省事,很多人家只是在家里敬架设的“地桥”或“阴桥”。这是苗族传统节日仪式程序淡化、简化和异化的一个例子。
(三)人们不再重视和期待
苗族同胞对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向来都很重视也很期待,即使在过去最苦难的时期,都坚持家家户户杀猪、自酿米酒,邀请亲朋过节。但改革开放之后,虽然物质生活有所改善,大小节日照样过,但青壮年大多已外出打工,节日活动难以开展,过节越来越没有“节味”。留守的老人和妇女长期以来对于举办节日的期待一再落空,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继而不再重视和抱有期待。作为苗族传统节日主要见证和亲历者的老人,他们从心里失落到难以接受再到习以为常最后到不再有期待,这是令人心酸又无奈的事情。
(四)节日功能不明显
苗族传统节日的功能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祭祀、社交、娱乐、健身、求子、祈福等功能。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人们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物质生活变得充裕之后,思想和生活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上苗族同胞本身就不明确其传统节日的功能和用意,渐渐地,原本功能多样的苗族传统节日在当今变成以娱乐功能为主。这种变化的发生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的结果。毕竟,当下的人们对于自然有了科学的认识,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随着劳作而少了乐趣,生活压力逐渐变大,人们都希望在节日里得到放松,感到快乐。因此,节日功能变得单一是历史必然。
(五)不同主体主持的节日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黔东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由政府主办的苗族节日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热闹程度也越来越高,与以村落为单位通过自筹经费自己主导的传统节日形成鲜明的对比,即由民间力量主办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少、影响力小、气氛冷清,人们甚至开始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民族传统节日,转而对由政府或民间组织牵头联合主办的异化了的节日活动更感兴趣。例如,雷山苗年节,每年都办得红红火火,活动项目精彩纷呈、比赛奖金一年高过一年,因而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也达成了很多招商引资合作协议,但各个苗族村落的苗年节与之相比却显得冷清太多。不可置否,通过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苗族传统节日打造、包装成商品进行宣传、推广及展示,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黔东南,更是依赖通过改造民族节日来寻求发展,同时达到推广和宣传苗族文化的目的。只是,这样的节日已经发生异化而失去其原生态特色,对苗族民俗文化的完好传承造成负面的影响。
(六)节日日期的变更
苗族节日产生并根植于农业社会,与农耕稻作文化息息相关。“因为它的举行日期自然就要以物候变化为原则、以农作生长特点为依据,选择在农闲举行,以确保大家有充裕的时间参加节日活动。” [5] 也就是说,苗族节日的日期都是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沿袭祖先约定俗成的传统举行的。然而,“近代以来,绝大多数苗族已改在正月过年,只有黔东南和广西一部分地区仍选择在十月、冬月、腊月的丑日、卯日、辰日过年。” [6] 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往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有效组织下,各族人民加快了发展民族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也受到高度的重视。为此,很多苗族传统节日,如雷山苗年节、凯里芦笙节、施洞龙舟节等,被政府作为商品和旅游资源开发、包装和推广,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不得已变更节日日期。关于这类节日日期更改似乎已成常态,人们的态度也从不能接受到认可。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苗族村落,如方祥乡的雀鸟村、毛坪村等也把苗年节改到春节来过,原因是为了确保出门在外读书、工作和打工的人们趁着放假能回家过年。虽然通过变更节日日期能保证大部分人都能回家并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且各项活动也能较完整和完满地举行。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做法,由于春节期间气温偏低且雨雪天气多,从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参与度以及活动的开展。
(七)节日活动单一化
“节日活动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剂,是民族认同的标识,而且在群体道德的培养方面具有深层的作用,是人文教化的极好时机。” [7] 苗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与之相配套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有自古就有的传统活动,也有新增的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现代活动。例如苗年节,它可以说等同于汉族的春节,是黔东南苗族最为热闹、最值得人们期待,也是最受苗族同胞欢迎、喜爱和重视的节日之一。按照以前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杀猪宰鸡,备足米酒,还邀请亲朋来过年。传统节日的主要娱乐活动是踩铜鼓、跳芦笙,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与时俱进,更是为了满足各个年龄段民众的喜好,尤其是为了吸引本寨以及周边苗寨青年男女的参与,几乎每个苗寨都在苗年节的活动中增加了篮球比赛这一项,并大受苗族同胞的欢迎。但是,近年来的很多苗族村落要么不开展活动,要么只开展传统的节日活动。因此,苗族传统节日少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撑,节日就变成纯粹的只为过节而过节,淡化到只剩下一个形式,热闹程度已大不如前。
三、苗族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分析
苗族传统节日的淡化,一方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里的传统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未必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和认可。另一方面,这种淡化的进程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政府的不重视。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苗族传统节日的日趋淡化,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多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纵观苗族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节日的主体流失和缺席
改革开放以前,黔东南苗族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的原生态自然状态,但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深居偏远山区的苗族也掀起外出打工的浪潮,加上“撤点并校”政策的施行,为了理想和生活,苗寨里的儿童、少年和青壮年不得已远离家庭和家乡。没有了村小学的苗寨,没有了中学的苗乡,苗族村落出现空心化,苗乡开始走向凋敝。因为,作为节日主体的青壮年,大量地外出打工,他们大多数短的四五年、长的十几年才回来一次,现在交通方便,差不多一两年回乡一次,但也是在春节期间才回来,到底还是错过了苗年。而对节日最为期待,也是最能活跃气氛的少年儿童也在离家较远的中心学校或县城里读书,重要的是他们都不能请假,从而导致了苗族节日里只剩下老人和妇女。那么,没有人气的节日谈何热闹,又何以欢腾得起来?因此,节日主体大量的流失和缺席,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节日本身的淡化。总而言之,人少是苗族村落节日淡化的直接原因。
(二)习俗传承出现断层
苗族传统节日构成的苗族民俗文化,是有一整套的程序和礼仪的,这些程序和礼仪有的时候是必须请巫师来主持才行,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每个苗寨能够主持节日仪式的巫师寥寥无几,传承出现了断层、后继无人的情况,连最简单的“祝词”“祈语”人们都不会。这样就导致很多节日习俗因为没有了主持人而不得已省略,久而久之传统节日的习俗消亡,民族节日特色不明显。
(三)人们被迫淡忘
为了生活,苗族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在苗族最为隆重的一年一度的苗年节时,他们因为没有假期以及来回成本高而不能回家。而为了理想,在外求学的学子,一方面担心影响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法定的假日也不能回家。这是人们所不情愿的,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很怀念以前过年的情景,也很渴望每年都能回家过苗年。不得不承认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淡忘自己的传统节日,而苗族传统节日则是在人们的淡忘中逐渐被淡化,甚至退出历史舞台。
(四)思想观念的变化
苗族传统节日的淡化,刚开始会让人们不适应不习惯,心里落差很大,但又无能为力。但是,当他们意识到过节的花销会造成经济负担,喝酒会带来身体伤害,繁琐的仪式会使人精疲力尽,从而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过年过节的铺张浪费、狂喝烂饮这些行为的利弊得失,并作出调整和妥协,从而内心从不能接受到慢慢习惯,并顺应这样的变化趋势,接受这样的残酷现实。
(五)没有资金
苗族村落举办传统节日的资金,都是通过自筹和募捐的方式筹集的。但向来作为节日活动组织和参与主体的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又没有政府或其他民间机构的资金支持,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就难以开展,淡化则成必然。
四、思考与建议
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化语境下,苗族传统节日淡化是必然趋势,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逆转的。对此,我们除了应正视它,还应该正确、理性地看待它。同时,通过采取一些可行措施尽可能减缓传统节日衰落淡化的进程和速度。以下是笔者针对苗族村落传统节日淡化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民族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国家可以给每个少数民族一个法定假日,这个假日的期限为5天,但具体的假日时间则由各少数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即每个少数民族成员一年都有一个为期5天的法定假日,这个假日的具体日期是活动的。比如,笔者是雷山方祥乡陡寨村人,该村的苗年节定为农历十月十日举行,那笔者可以利用这个法定假日,向单位或学校申请回家过年。这样,首先,可以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文化和心理感受;其次,可以为从事各行各业的少数民族同胞创造一个可以回家过年的机会;再次,可以减轻春运压力,让苗族农民工轻松回家,开心过年;最后,使得开始淡化的民族传统节日得以恢复活力,节日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加强传统节日及节日民俗研究和宣传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苗族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节日描述记录、搜集整理、类型划分、功能内涵等研究方面,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毋庸置疑,苗族传统节日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等待我们的专家学者去研究的领域。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弘扬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应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企业应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建设中来。
(三)政府支持、村委会牵头、民间主导
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政府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政府应该履行其社会经济和文化职能,充分发挥其管理和创新能力,并设立一个专项资金支持民间主导的传统节日的举办。苗族村落举办节日的资金来源,除了自筹和募捐之外,还可以向其他民间组织申请物资支持,最后由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牵头,由民间主导。这样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加强了村民与政府、村民与村委会的联系,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四)改变思想、文化自信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比较匮乏,尤其以传统节日活动为主要精神文化活动的苗族,更是需要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来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我们要积极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苗族成员应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积极宣传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及风俗等,争取把自己的节日办得有声有色。
五、结语
苗族传统节日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丰富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活着的文化形式,也是苗族人民最基本最喜爱的精神文化活动。苗族传统节日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得开始淡化的苗族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能够得到重视的同时,帮助苗族村落恢复其活力,传承其文化,绵延其精神。
[1] 《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 李德建.民族节日符号的现代化转型及动力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8(3).
[3] 王清敏.论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J].贵州文史丛刊,2010(3).
[4] 王清敏.论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J].贵州文史丛刊,2010(3).
[5] 罗连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J].兰州学刊,2011.
[6] 周凌玉,胡晓东.贵州苗族传统岁时节日活动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3(4).
[7] 王清敏.论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J].贵州文史丛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