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之我见
贵州黎平县境内居住有侗族、苗族、汉族、瑶族、水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浓郁深厚,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更是异彩纷呈,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法,是名副其实的“百节之乡”。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和活化石,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者追逐的目标,成为非常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抓住民族传统节日这个重要环节,就抓住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牛鼻子”,也抓住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但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重新审视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提升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再认识,切实鼓励、支持,打造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传统节日的价值及作用审视
(一)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
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信仰、民族风俗、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歌舞、民族戏剧等,都在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得以集中展示。民族传统节日,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和活化石,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全过程来看,这些文化形式都得到集中的展示和表达。
以侗族为例,侗族节日是民族信仰和精神诉求的集中表达。作为相信万物有灵的民族,敬畏神灵和祖先,强调平等和谐共处,几乎所有的民族节日活动,都有民族信仰的集中表达,并成为举行传统节日活动的精神诉求。如祭萨活动和祭飞山活动,都是祭祀侗民族共同的神灵,祈求平安、幸福、安康。而祖宗节、鱼冻节、甲戊节,则是祭祀祖先和纪念历史事件的节日。
以民族信仰和精神诉求为核心,参加活动的村民会以最虔诚的心态,穿上最好的民族服饰,用最美丽的歌声,最优美的动作,最动人的民族语言,最可口的民族美食,表达对神灵和祖先最崇高的敬意。
(二)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各村寨间通过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较劲,也是民族文化的大汇聚、大检阅。各民族村寨为了迎接传统节日的到来,都会进行为期不短的准备,一般从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前就开始准备。如7年一届的侗族记坚节,更是提前两年准备,请歌师传歌,请芦笙师傅制作新芦笙,利用农闲时间学歌、学戏、吹芦笙,排练节目。正是围绕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的这种相互学习和比较,民族文化展示和传承才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侗族节日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主要渠道。侗族大歌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侗族大歌是个重要的课题。民族文化进课堂是黎平在侗族大歌传承上的创新之举,而民族传统节日的延续,则是侗族大歌自然传承的主流渠道。唱侗族大歌,既是民族传统节日中精神表达的需要,更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在侗族传统节日中,传唱侗族大歌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祭祀后演唱侗族大歌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鼓楼对歌更是侗族大歌的文明较量与交流,是各村寨侗族歌队显现才华的舞台。通过传统节日活动,侗族大歌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自信的集中体现
共同的民族信仰和精神诉求,共同的民族服饰和审美意向,共同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风俗,在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得到最集中的表达,在共同的神灵和祖先的护佑之下,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一个集体,民族集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张扬。2014年黎平肇兴六洞芦笙节期间,百多支芦笙队参加,其中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不惜花费几千元的路费,甚至冒着被辞退的可能请假回家,坚持赶回来参加节日,他们说:“芦笙节是我们两年一次的隆重节日,我们一定要回来。”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是民族自信的表现。
(四)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团结的大聚会
黎平一年一届的侗族摔跤节,一年一届的十洞款会,两年一届的水口祖母节,两年一届的肇兴六洞芦笙节,5年、7年、13年一届的侗族记坚节和苗族鼓藏节,都是一次民族文化大交流、民族思想大团结的聚会,参加人数几千到几万人不等。特别是三佰水口祖母节,参加人数上万人,涉及24个自然寨,包括同一地域的侗族、苗族、瑶族、水族、汉族等多民族多姓氏成分,真是一次各民族大团结的聚会。在节日祭祀过程中,各村寨寨老们都会集中在一起,讨论近年发生的事情,强调要加强团结。还有十洞款会,在节日中会重申共同遵守的款约,相当于村规民约,强化村寨间的团结与合作。通过节日活动加强交流,增进了友谊。
(五)民族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亮点,也是增加旅游景区客流量的重要抓手
随着旅游从观光游向体验游的转化,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旅游者追逐的亮点。据了解,黎平传统节日前后,肇兴景区和八舟河景区、翘街景区的旅游人数消长幅度很大。仅以肇兴景区门票收入情况分析,2014年农历正月初三适逢尚重盖宝记坚节,肇兴景区初二到初五每天门票收入比前后时段平均增长21倍。4月20日是肇兴传统谷雨节,门票比前后时段收入平均增长4.5倍。7月11日是黄岗喊天节,这天肇兴景区门票收入与平时差不多,而前1天和后3天每天门票收入平均增长2倍多。9月7日肇兴泥人节,头天和当天门票收入比前后几天平均每天增长了5倍多。这直接说明了民族传统节日对景区客流量和收入的拉动作用。这些仅是单一从肇兴景区门票收入统计数据分析,而相对于吃、住、行等旅游消费收入来说,门票收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六)民族传统节日是提高地方知名度的重要文化名片
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通过节日文化的营销,可以打造成区域文化品牌,从而吸引国内外的目光,大大提高地方的知名度。
二、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民族传统节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一是对传统精神诉求的淡化导致部分村民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和重视程度降低。譬如一些祈求性的节日,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稻谷丰收、祈求人丁兴旺等等已经不是那么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人们对此没有畏惧感,参与的自觉性和热情降低。
二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受到削弱。在民族传统节日中,除了民族信仰的精神诉求功能外,很大一部分是为年轻人的交往搭建平台,年轻人是节日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中坚力量,年轻人在节日中相识相知,成就美好姻缘。受打工潮影响,村寨中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加上恋爱交往选择的多元化,民族传统节日不再是年轻人交往的主要方式,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三是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成本高也影响了民族传统节日的持续举办。虽然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满足了村民的精神诉求,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加强了相互交流,增加了地方旅游的文化内涵,但是民族传统节日花费大又没有相应的奖补政策,村民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传统节日活动受传统信仰精神诉求的强烈愿景影响,是不计成本的,如传统的鼓藏节,一般都要杀几头甚至几十头牛。随着节日精神诉求的减弱,节日活动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日的规模。
四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呈现简化趋势,时间压缩,而且变动性大,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得不到完整的表现。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一般都是3天以上,多则七八天,丰富的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示和表现。现在的民族节日,一般只举办1~2天,节日时间缩短,文化内容也大大压缩和简化。如黎平传统的尚重侗族记坚节和平寨苗族鼓藏节都是7天,现在也改为3~5天了。传统四寨摔跤节是5天,现在改为一天半了。节日时间的缩短,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内容自然也大大简化了。
五是活动时间的不确定性给打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带来一定难度。传统民俗节日活动的时间一般是根据农历由寨老们看日子定吉日确定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时间点。这给政府推介民族节日旅游带来了相当的困难,特别是海外旅客都要提前半年申请,无确定的具体时间就无法向外推介,形不成持久的节日品牌。
三、关于民族传统节日认识上的分歧
如何对待民族传统节日,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节日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民族传统节日是封建迷信活动,政府不应该提倡。这种观点在“文革”前后比较强势,也造成了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在“文革”期间中断,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没有完整传承下来。
二是认为民族传统节日是民间活动,政府不应该投入。这种观点认为,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是民间的活动,活动费用只能由民间自行筹资解决,政府不应该投入,也不可能兜底。有人还认为,政府的投入只会让村民产生依赖思想,并可能产生矛盾;政府的作为,应该只是对节日进行指导、上档升位、宣传推介。
三是认为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不应该干预和规范。认为民族传统节日的不可确定性正反映了它的神秘性,不管是出于文化发展还是旅游需要的策划、规范,都可能打破它的神秘性,可能变成官办节,政府的人为干预只会改变和扭曲它的传统状态,让传统节日变味,影响它的生命力。
四是认为民族传统节日应服务于旅游消费需要。这种观点认为民族节日如果只靠民间自发,难以继续办下去,要两条腿走路,民间自发和旅游表演结合,可以根据游客需要随时进行节日活动展示,增加村民收入才是目的。
四、保护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议
(1)对当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全面调查,通过分类分析,全面掌握本地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的纵向排列和各区域的横向分布,筛选出各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纳入重点鼓励扶持和推介。
如黎平城区的玩故事、岩洞等地的十洞款会、肇兴和已堂的芦笙节、四寨宰高的摔跤节、纪堂和黄岗的抬官人、黄岗和地坪的喊天节、尚重地区侗族记坚节和苗族鼓藏节、地扪的千三节、流芳高近一带的平安节、龙额的祭萨节和春社节、三佰水口祖母节、三龙四耶歌会、铜关十八罗汉歌会、肇兴厦格的泥人节、佳所杨家年、潭溪鱼冻节、雷洞牙双和培福的祭飞山等。通过支持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更好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2)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优秀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每个民族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都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过了“文革”的冲击,受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民族传统节日也出现了文化解读不清,说法多样,内容程序简化,时间随意性大等问题,有些节日已经不能完整地表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有些环节似是而非,甚至扭曲。为保存和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很有必要对传统节日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去伪存真,保持传统节日文化的原真性和优秀传统,促进民族文化更好传承。
(3)本着真实、节俭的原则,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适度规范创新,在不失其原真性的前提下,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提升,节俭办节,降低办节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之更适应文化旅游体验的需要。
内蒙古的阿尔山冰雪节和吉林的查干湖冬捕节的办节方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阿尔山冰雪节,由阿尔山市旅游局牵头,各旅游企业根据其业务范围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既为办节服务,又创收经济收入。查干湖冬捕节则以查干湖传统的渔猎文化为核心,以整个冬捕季节为周期,将捕鱼过程与旅游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4)建立民族传统节日鼓励扶持管理机制。建议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奖励扶持,实行以奖代补,统一使用,减轻群众办节负担,提高村民办节积极性。以黎平为例,随着侗族大歌、侗族哆耶、侗族为也、侗族款会等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奖补资金来源可向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民族传统节日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其中得到表现与传承,支持和鼓励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可根据民族传统节日的影响和规模等要素,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实行量化考评、动态管理。相对于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和对各旅游景区的拉动作用而言,拿出部分以奖代补资金是绝对划算的,可以说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外,还可出台鼓励民族传统节日发展的优惠政策,形成各方面支持民族传统节日发展的良好氛围。
(5)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宣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努力提高民族传统节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黎平以“相约黎平·徒步侗乡”活动为切入点,将民族传统节日宣传和时尚户外徒步体验活动有机结合,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和升华了徒步体验的文化感动,户外徒步活动加大了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动态宣传,提升了民族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和知晓率,也得到中央及省、自治州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5年来,相继举办的徒步活动,宣传和推介了黎平上地坪的祭萨文化、肇兴芦笙节、十洞款会、侗族摔跤节、重走长征路等内容,体验和宣传了黎平丰富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古城文化和红色文化,“驴友”们既是文化的体验者,又是义务宣传员,他们将难忘的感动,以图片和博文的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平台,广为传播。2014年国庆节期间,正逢传统十洞款会和竹坪侗寨扁米节,以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为载体,举办第六届“相约黎平·徒步侗乡”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参加,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也进行了现场拍摄,国内20多家媒体和摄影协会参加了节日活动。
(6)着力打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调查,旅行社普遍反映民族传统节日是国内外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喜欢的旅游产品,市场潜力很大。但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规模和程序的随意性以及时间的不确定性,让旅游企业无法持续推介和组织游客,政府也难以统一进行持续宣传。适应旅游发展和打造节日文化品牌的需要,有必要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统筹与策划,在保持民族传统节日真实内涵的基础上,对节日时间、内容和程序进一步明确,实现常规化,才能与旅游市场很好对接。事实上,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也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发展中不断改变的。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策划,应尊重民族的尊严,对不能展示的民间信仰部分,应保持其神秘性和距离感,可以展示的服饰、音乐、歌舞、美食等部分,则充分进行展示。即使根据民俗规定有些节日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也能通过推算,明确相对稳定的时间范围,提前对外发布,形成区域内月月有节、处处有景的节日文化格局,持续吸引世人的眼球。
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文化、民族宗教、旅游等相关部门和民间研究机构参加,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统筹民族传统节日奖补资金,经常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研究、指导、评比、奖励、推介工作,开发民族传统节日产品,释放民族传统节日的巨大能量,让村民在节日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中受益。通过不懈努力,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就能打造成区域知名文化品牌,提升节日文化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