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论黔东南苗族“二月二”节日文化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3115字

论黔东南苗族“二月二”节日文化

一、前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重要聚居地之一,苗族作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苗族经过战争、迁徙、贫穷等苦难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龙船节、姊妹节等为纪念苗族英雄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苗年、吃新节等欢庆美好生活、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虽然苗族没有文字记录古老的民族文化,但是传统节日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中,我们可以探寻苗族文化特色,了解苗族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精神。

二、“二月二”节日说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习俗起源很早,南方、北方有所差异。北方地区“二月二”主要为“龙抬头”,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有:引龙、除虫和薰虫、剃龙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在周代就有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南方地区“二月二”主要是社日,即祭祀习俗,主要表现为祭土地神、食社饭和糍粑、社戏、禁忌等内容。

苗族“二月二”节日主要是架桥、祭桥。“二月二”也被人们称为祭桥节。祭桥苗语为“tob jux”,“tob”在苗语中是“热”、“暖”的含义,是一个动词。“jux”表示“桥”,“tob jux”直译为“热桥”,意译则是“敬桥”“祭桥”。“桥”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至今在黔东南许多苗族村寨仍可体会祭桥节的传统节日文化。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需要携带红蛋、糯米饭、酒、肉、纸钱、剪纸等祭物,带着一家人来到自己家修建的桥旁,将小桥收拾干净后,在桥的两头摆上祭品,并在桥的两端点香焚纸,将事先剪好的纸娃娃,用竹签穿着插在桥的四周,表示子孙成群。而后用带来的红蛋、糯米饭、鸡、鱼等祭品一起供奉。农历二月初二进行祭桥,一是让子孙牢记自己的家桥、族桥或者宗桥,二是祈求恩赐子嗣,三是对桥赐福赐子表示答谢,四是祈求保佑子孙安康。苗族自己家的桥必须自己祭,不容许别人来祭祀。因为祭桥是为求子保子,如果让别人来祭,相当于自己求子的愿望被他人剥夺。一般而言,在苗族地区“桥”作为祭祀文化的产物,不祭他人之桥也成为了乡规民约。

关于黔东南苗族农历二月初二祭桥的来历,流传着各种民间传说及古歌,这些传说和古歌的核心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即:生灵沿桥而来,架桥和祭桥是为了给婴儿投胎铺平道路。在黄平上塘的苗族民众中,流传着一则民间故事:很久以前,苗寨里有一对夫妻,年迈无子,为此常常伤心流泪。有一天,燕子告诉他们说:“我从东方飞来,看见你们的儿子来了,因为路途遥远磨短了他的腿,水大使他无法过河。你们只要在溪边小河边去搭桥,娃子就会到你们家来。”老夫妻照燕子的话去搭了桥。果然,不久后老妇生下了一个男婴。他们很高兴,为了纪念搭桥生子,到了第二年搭桥的那天,他们就到桥边敬桥。 [1] 除了这一则传说,在黔东南苗族地区关于“二月二”的传说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这些传说基本上都是表达一个核心内容:祈求祖先赐子赐福或者祈求祖先庇佑子孙。

三、“二月二”的文化内涵

1.原始宗教崇拜

苗族农历二月初二祭桥的习俗与原始宗教和巫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苗族崇尚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是苗族原始信仰的核心。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无法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现存现象时,外部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苗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苗族祭祀的最大对象是自然,他们对自然物的崇拜对象有树木、岩石、月亮、太阳、桥、高山等。桥作为自然崇拜对象,乃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之一。

2.生殖崇拜

在农历二月初二祭桥节中,生殖崇拜表现得最为突出。祭桥求子在黔东南苗族中非常普遍,几乎是黔东南苗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红蛋是祭桥必不可少的祭品,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之时,苗族同胞都会将鸡蛋或者鸭蛋染成红色来祭桥,它的深层文化内涵,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生存文化的延续。在远古苗族先民的原始观念中,人类始祖是蛋生的,苗族古歌中就有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其中一个孵出了苗族祖先的传说。蛋的另一种称呼是“卵”,按苗族古老的原始观念,认为蛋能生人,因而产生了“卵生说”。苗族先民把蛋视为生殖力量的集中体现,并对其十分崇拜,所以当地的苗族人们用蛋来祭桥,祈求多子多孙。

3.祖先崇拜

除了红蛋是祭品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之外,糯米饭也必不可少。苗族先民是最早种植糯稻的族群之一,这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苗族人民认为糯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体现,在祭祀结束之后,人们吃红蛋、糯米饭都是用手食用,反映了苗族人民用这种原始进食方式祭祀祖先的文化心理。并且,在许多苗族地区,在每顿饭之前都必须撒一点饭、菜、酒于地上,意思是让祖先们先享用。尤其是在逢年过节之际,饭前都必须供奉祖先,一般是由家中掌事男子进行掐食祭祖。祭品中的鸡或鸭也是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苗族是从东方迁徙而来,鸡、鸭要陪同祖先灵魂一起回归东方。“桥”不仅是妇女与生殖力之间的联系,也是苗族人民和祖先们联系的纽带。祭桥既是祈求子嗣,又是对苗族祖先的供奉。

4.族群发展的形式

黔东南的“桥”有权属范围,上文说过祭桥只能祭自己家的桥。大多数情况下,一座桥并不是一个家庭所有,即不是个别家庭拥有的单户桥。尽管建桥之时是个体家庭所独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子孙延绵,这座桥也会演化成为房族所有或者宗族所有。如果是宗族桥则由后代子孙共同继承,由宗族组织统一管理。在古代,宗族桥很普遍。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条件落后,经济实力薄弱,任何个人在物质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要独立完成一个精神生产活动极为困难。这时就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而抵御外敌的最佳选择对象就是有共同利益的血缘族亲。恩格斯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物、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桥”实际上就是种族繁衍外化为实物的表现。宗族桥把四分五裂的家族内部,团结在一起,成为凝聚宗族内部力量的纽带。

四、余论

苗族传统节日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文化大多是通过节日活动、歌曲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传统节日中蕴含着苗族先民的智慧和足迹。农历二月初二祭桥节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这一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族群活动时期,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一些苗族村寨该节日已经淡化。这令我们感到痛心。古老的祭桥节是苗族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苗族文化的遗存,我们应秉持科学的态度去保护,使苗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1] 扬鬃.风俗的起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