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三都水族端节祭祀文化考察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4450字

三都水族端节祭祀文化考察

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民族的广泛参与使得节庆文化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端节作为水族地区最为传统、参与人群众多、规模最大的传统年节,以其批次多,时间长的特点,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年节”。端节是水族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是水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对整合族际关系和促进家庭和谐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水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是以家族祭祀为单位的民族文化群体。在端节活动的始终,祭祀仪式伴随着端节的整个过程,有神秘的祖先祭祀活动和开马道祭祀活动及其他仪式活动,反映出水族人民传统的祖先信仰及生活禁忌。端节中亲戚朋友的互访,成为联络亲戚朋友感情的精神纽带;传统跑马展示出水家男儿的勇猛和智慧。

一、端节的历史沿革及分布区域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有关水族的记载散见于各史籍。水族过端节的习俗早已有之,清《贵州通志》载:“水家苗都匀有之……每岁中秋月首戌日赶场,亥日过端节,以是之晴雨主是年之丰歉。” [1] 据田野调查得知,水族地区水书先生及农村妇女都知道什么时候过端节,由此可见,端节这一民俗事项早已植入到地方民族精英及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端节主要流传于都柳江上游地区,即以三都水族聚居区为中心辐射到四周的都匀、独山以及荔波、丹寨、榕江等地的水族村寨。三都一些地区水族同胞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传统的端节将他们整合在一起,相互邀约过端节,增进了民族间的友好感情。

二、端节时间的推算

中国古代,常常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被称为“年”。古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年”的解释为“年,谷熟也”。多数学者认为其意为“吃端”“借端”,有庆秋收之意和“开端”“岁首”之意。水语端节也有祭祀祖先、共庆丰年之意。端节还被称为“瓜节”, [2] 因瓜个体体积大,象征丰收的意义。水书先生通过水书及水历推断端节。村民妇女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依据劳动自然规律可以知道过端节的时间。

三都水族聚居区按古老惯例,以水书和水历为依据,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共涉及100多个村寨。节日以每个地支的“亥”日起,12天1个轮回,分为7批,每一批的不同地区的村落在此批次的亥日共过端节。

2014年三都境内水族端节,依照水历推算,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出现7个批次的端节。其中丰乐端节于公历9月1日[农历八月(水历十二月)初八乙亥日]在平寨端坡举行,为2014年三都境内的第一批端节。廷牌地区的高峰端坡是第三批端节,过节时间是公历9月25日[农历九月(水历正月)初二己亥日]。

鉴于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水族地区过端节的时间根据其他民族节日有所调整。据水族专家潘朝霖教授调查得知,有一地因与苗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当地水族人民为了迎请苗族同胞共同庆祝新年,特意将过端节的时间稍作调整,以示对苗族同胞的友善。

三、节庆中的祭祀与禁忌

端节中的祭祀仪式一般有家庭祭祖仪式、邀端祭祖仪式、端坡祭祀等系列仪式。每一个仪式的举行,表达了水族地区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神灵的敬畏,祈求祖先保佑家庭风调雨顺,家庭成员和和睦睦、平安无事。

1.家庭祭祖仪式

祖先崇拜早已形成固有的伦理思想,在水族端节的深夜或者凌晨,开始祭拜祖先。家庭祭祖,参与人员均为家庭成员,祭祀从年节夜至凌晨。水族地区传统的民居里,住户一般将神龛设于中柱位置。水族地区认为祖先的灵魂是通过房屋的中柱进出屋舍的,所以中柱位置往往成为最为神圣的地方,也成为人们日常祭祀的场地。

在中柱位置设一供席,摆上鱼包韭菜、素煮豆腐、糯米饭、瓜果等祭品,有的人家还摆放崭新的衣帽鞋袜以及柴刀、镰刀、锄头等生产用具。然后由家族中或者家庭成员中的长者低声念唱祭词,大意是迎接家中各位祖先进门过端节,将一年来家庭中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告诉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家庭平安无事,迎请祖先享用供席上的祭品。念毕后,长者用手把桌子上的菜饭、酒掐一点放在供席下面,让各位祖先享用。念唱祭词不能大声,必须轻声细语,这被认为是对祖先的尊重。

2.邀端祭祖仪式

水族的邀端仪式是以最亲的家族分支,按族内家庭轮流集体过端。“邀端”没有具体的时间,一般是家内祭祀后或次日上午进行,一直持续到跑马活动开始。参与邀端人员一般是以房族为单位,房族中每家成年男性组成第一批参与邀端活动,随后妇女们也组成一批参加,他们都很自觉地主动到今年轮到的第一户人家中过端。

邀端的过程,其实也是祭祖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可认为是家族祭祖,通过一种轮流形式共同祭祖。主人家会在叔伯来之前,准备好鱼包韭菜、素煮豆腐等祭品开始祭祖,一边烧纸钱一边祈求祖先保佑寨内叔伯兄弟团结和睦。大家围桌而坐,在邀端喝酒之前,主人很庄重地把剪刀递给在座的一位长者来剪断鱼包韭菜的稻草,以示对长者的尊敬,但有的人家也可由主人剪。剪完后由长者或主人拿起筷子轻蘸杯中的酒滴在桌上表示敬祖,其余人随着模仿。

在廷牌本托村的邀端喝酒中,一位长者风趣地说道:“我过端来,你过接”, [3] 其中“端”“接”在贵州方言中的意思是举酒杯和接酒杯之意,即相互敬酒之意,是水族人民对端节谐音的一种文化表达,是对端节节日文化的一种地方性解读。酒是端节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寄托物。

邀端喝酒还被称为“喝交杯酒”的饮酒方式,与婚俗中的新郎、新娘交杯酒习俗不同。众人围坐一圈,每人左手端着自己杯子的上半部分,右手稍稍抬着右边人的杯子下半部分,每人依次保持这种动作连成一圈,在长者的号召下大家一同吆喝“秀、秀、秀”三声后,左手将自己杯中的酒喝干,同时右手也要抬着右边人的杯子让其喝干,这叫第一巡酒。这样的喝酒仪式要举行三次。第二巡酒和第三巡酒还是同样的喝酒形式,只是这两次不再是一起举杯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喝,每轮到一个人大家都陪着吆喝三声,喝者一饮而尽。交杯酒喝的不只是酒,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

在邀端过程中有一些禁忌,如遇到寨中有老人过世,这种邀端仪式会有所简化,主人家和众人忌吃任何肉油之类的荤食,只能吃素菜,比如花生等,在相约喝酒时严禁大声吆喝,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主人家的尊重。邀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集体祭祖的文化表现形式,是由独立家庭扩展到家族间的共同祭祖的祭祀文化。当一个村寨在特定时间内,集体进行祭祖活动时,表达水族人民传统的崇祖信仰,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强化对祖先文化的认同。

3.端坡祭祀

在觥筹交错之后,亲友开始分赴跑马场。水族地区对马具有深厚情感,认为马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侣,是生产劳作中的主力军。在跑马前,由水书先生或者寨老们进行端坡祭祀活动后,方能开始跑马。

祭端坡地点一般选在跑马场的起点位置,被人们俗称为“开马道”。祭品有糯米酒、3~5条鱼、南瓜、鱼包韭菜、瓜、稷谷等。将祭品摆放好后,焚香祷告,由最有威望的祭师或者寨老口念祭语,祭语内容为安抚漫游的野鬼,请它不要在端坡赛马时进行破坏活动。祭祀完毕,用芦苇编成的细绳缠在竹子上,把竹子插于跑道的起点,禁止他人在端坡赛马开道仪式前乱跑。这个有标界意义的竹子最后要交由主持祭祀的寨老在赛马前的开道仪式上拔出。即由村落中的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穿上传统的服装,骑上骏马首先从赛马跑道的起点跑向终点,在起跑时把祭祀时所插的竹子拔掉,再从终点跑回到起点,整个开道仪式完成。

祭祖仪式只是端节祭祀文化中的一部分,端节中还有祭娘娘神的习俗。娘娘神的祭祀是由家族年长妇女主持,准备好祭品后,念唱一些关于求子、求福等吉祥话语。不管是祭祖还是祭娘娘神,表达了水族人民的生活信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产生,是对祖先和神灵崇拜的一种体现。

四、端节祭祀的社会文化功能

端节祭祀活动作为水族人民一种集体的活动,是水族人民对节日叙事的表达,体现出水族人民对神灵及祖宗的崇敬。在集体的祭祀活动中,个体需服从于整个家族群体,整合在一个家族集团中,集体从事着祭祀活动。端节祭祀活动对水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家庭和谐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1)培养水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新农村建设和打工潮的兴起,水族地区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开始盲目崇拜他族文化,进而忽略自己的传统文化信仰,思想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一些质疑。水族地区传统的端节,在整合家庭聚集的同时,也是对传统祭祖文化的一种集体认同。强化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还是家庭孝道的一种宣扬。以家庭和宗族为单位的祭祀活动,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

(2)强化宗族认同,促进家庭和谐。端节祭祀活动是以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者或寨老为主体,他们在祭祀活动中,不但是家庭或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者,还是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和参与者,更是宣扬家庭美德的文化使者。因水族村寨是以血缘家族为单位聚居,端节活动更是家族文化的集中展现。端节中,长者的言传身教,对后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邀端祭祖,以基本家庭为元素,以家族为整体的团桌祭祀,强化了水族人民的集体生活意识,较好地维系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

(3)对传承水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水族端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水族节日文化的代表。端节活动的开展,集服饰、水歌、祭祀、各项民俗活动为一体,是水族传统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端节祭祀中,寨老和祭师的言传身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行为。通过家庭、家族祭祀的形式,无形中是对水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世代的教育,让水族人民深知端节文化,是保护和传承水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的方式。

五、结语

端节作为水族文化的熔炉,集水族家庭、家族和其他民族为一体,各种民俗活动的开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端节中,集贸市场为亲戚朋友的走访和民众随手携带礼物提供便利,促进族际及家庭的和谐。端节祭祀,以集体形式进行祭拜,表达水族族群对祖先的认同,是集体意识的真实体现。各种祭祀仪式的开展,不仅强化了宗族集体观念,对促进家庭和谐具有深远意义。


[1] 潘朝霖.水族历法与端节——诠释“年”的本义[J].南开语言学刊,2005(01).

[2] 龙胜阳.20世纪以来中国水族端节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3] 资料来源:根据笔者在三都廷牌本托村田野调查整理。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