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话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10095字

话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世居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着多种多样的民族节日。各民族传统的节日,就是各民族民间举办的民间艺术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和大百科全书,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的宝库和载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瑰宝,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受到广大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学者青睐,还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有着重要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而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的台江人民创造和继承的民族传统节日也不例外,都彰显了世居的苗族、侗族及其他民族纪念性、祝颂性、交谊性和祭祀性等各类原生态民族节日文化,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民族文化。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也是祖国大西南一片以苗族为主体生息繁衍的神奇国土。在总面积仅为1108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居住着苗族、侗族等20个民族16万余人口,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8%,是世界上苗族聚居最集中的县份,堪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史称“苗疆腹地”,是“歌舞的海洋”“百节之乡”,可谓“大节月月有,小节天天”过。如农历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日嘘“火龙”,二月敬桥节,三月姊妹节,四月敬牛节,五月龙舟节,六月游卯节,七月踩鼓节,八月敬新谷,九月斗牛节,十月过苗年等等。民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顽强不屈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创造和继承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鉴于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向世人展示“苗疆腹地”和“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品牌,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台江利用“节日文化”为载体,以推动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台江当地有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被淡化。为此,中共台江县委、台江县人民政府采取了“政府引导,民间主办”的形式,把民族节日培育成为新兴的旅游支柱产业,以此达到“节日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加快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台江民族传统节日的种类及分布

台江县境内的苗族,按土语可分为7种方言,按支系和服饰可分为9种服饰。正因所处地域和支系不同,各地的节日也不一样。就是同一个节日,各地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所差异。民族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可分为祭祀性节日、年节性节日、娱乐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和纪念性节日5大类。主要的民族节日有春节、舞龙嘘花节、敬桥节、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祭鼓节、苗年节等。

(一)春节

春节,台江苗族人民又称过大年,苗语称“冷你收”(nangx nieex hlob),意为过客家年。时间是在每年的年末,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小月份)。过这个节日表示着辞旧迎新,是一年中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形式也最隆重。据老辈人们说,苗族人民过客家年是近八九十年来才兴的,尤以近四五十年才逐渐盛行。在节日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家家均打糯米粑、放水捉鱼,养有猪的杀猪,无猪的买肉。各家各户还要到农贸集市去办年货,如购买公鸡、鞭炮、糖、果、香、纸、新衣、新裤、新鞋、新帽等等,还要磨豆腐、做血豆腐、烤腊肉、做香肠,节日之前还要把被褥、衣服洗干净,如有欠债的还得想法把欠债还清,力求节日快乐、吉利。年三十夜,屋里香火蜡烛通明,鞭炮大作,全家共夜宴辞旧岁,家长先举杯滴酒于地,然后逐一品尝菜肴,表示祖先魂灵食过,于是全家人即可食用。此夜亥时一过,迎春鞭炮响起,人们都出来到东方或南方去烧纸祭祀祖宗,灯火通明。正月初一,整天点灯不熄,以示迎春,有的人家凌晨喜宴迎春,并用青苔在小孩子们额头上醮一下表示添岁。正月初二至初八,女婿备办米粑和腌肉到岳父母家拜年,新女婿拜年一定要在年初二,礼品从丰。春节期间,有贴对联、舞龙灯、耍狮子、走亲拜年、吃团年饭、斗牛赛、篮球赛、后生游方等活动,一派新春气象。春节中,也有忌讳,如妇女在正月初一及初二都不能舂米、纺棉花和扫地。舂米,会把雨水吓跑;纺棉花,会把雨水弄到别处去,造成干旱;扫地,会把财宝扫出去等等。

(二)舞龙嘘花节

舞龙嘘花节,又称龙灯节,苗语称“给勇”(gid vongx),始于唐朝,历史悠久。台江县境内大多数的苗族村寨过舞龙嘘花节。节日活动由民族民间活动协会组织,其活动内容一般以若干个村寨组成各协会小组编扎龙灯、花灯、街灯,形成若干个舞龙嘘花单位;组织烟花专业户从事花筒生产,向游客游人出售,让其参与嘘花活动;进行龙灯、狮灯、花灯、街灯比赛;进行(嘘花王)评比等等。龙分为硬颈龙、亮龙和草把龙3种,整条龙长达数十米,分为十数节,每节都点油灯或油柴,宛如一条火龙。草把龙,系用草把扎成,苗族尊称为真龙。舞龙一般以村寨为单位,每条龙由30~40人舞,多的达50~60人。舞龙嘘花节属纪念性节日,节日的形成有两种传说:一种认为过去人类是鱼,生活在水中,后来得到龙神的相助才来到陆地上生活,并长出手脚,变成现在的人类,人们为纪念龙的恩德,才举办这个节日;另一种传说认为唐朝李世民错判金角老龙,派魏征梦斩金角老龙,后人们给金角老龙鸣冤叫屈,为纪念它而举行该节日。不论哪种传说,都是为了纪念龙而举行的节庆。节日期间,县城及附近村寨和施洞、台盘、革一等地,都忙着赶制火龙、彩灯和花筒,参与喜庆活动。一般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晚上出龙。出龙时,各村寨的火龙陆续上街,走街串巷,走村串寨,钻家进户拜年,锣鼓声声;街道两旁,家家门口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极为壮观。农历正月十四日、十五日集中到县城举行舞龙嘘花竞赛活动,竞赛完毕又集中到县城沿街进行表演狂欢。人们用竹筒或掏空的棕树筒,内塞自制的火药和铁粉,制成花筒。嘘花时,手持花筒或架着棕树花筒对准火龙直嘘,火焰喷射,满天飞扬,呼呼作响。舞龙者有的赤身裸体,按照排练的动作将龙舞动,嘘花人将花筒从不同角度对着龙身扫射,所到之处,街面便成了一片火海。舞龙人边走边舞动着火龙,锣鼓喧天,几十条火龙与千百个花筒火焰缠绵在一起,场面十分激烈、火爆、壮观。舞龙嘘花活动充分体现了苗族、汉族人民英勇善战、勤劳勇敢的大无畏精神。

(三)敬桥节

敬桥节,又称祭桥节,苗语称“滔久”(tob jux),是苗族对“万物有灵”的感恩节,属祭祀性节日。台江县境内的苗族都过敬桥节,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进行,也可在农历二月的任何一天进行。所祭之桥,有全寨子架设共祭的寨桥,有各家族祭的家族桥,有各家各户分单位祭的家桥,还有为求发财致富的“阴桥”等。祭桥的同时,有些家庭还要祭自家所设的木凳、木架、石凳,或自家拜祭的水井、奇石、奇洞、古树等。人们认为祭桥不仅是为了祭祀桥梁给人们带来生产、生活方便的“功德”,同时认为祭桥这天,桥公桥婆会送很多男女婴儿问世,于是大家争相架桥祭桥,这样就能得到子孙。祭桥所用的祭品有染成红色、绿色的鸭蛋、鹅蛋、糯米饭、粑粑及酒肉等。节日当天上午,全寨男女老幼或全家人口携带祭品到桥头祭祀,家家都拿着备好的鸡鸭蛋、糯米饭、粑粑及酒肉、香纸分别到家桥、家族桥和寨桥去敬奉,先烧香烧纸,掐食倾酒于桥头,然后就地在桥头边聚餐。聚餐时,行人相遇,认为是吉祥之兆,必请共餐。祭桥节活动极为隆重,唱歌喝酒,欢乐异常。尤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挂彩蛋,堪称“儿童节”。节日期间,每个村寨都要踩鼓、跳芦笙,小寨一般跳三五天,大寨跳7~9天才结束。其活动内容主要有大型跳芦笙舞活动、芦笙舞和苗歌比赛活动、儿童碰蛋比赛、踩高跷、放陀螺比赛、儿童斗木牛游戏、召开芦笙文化研讨会(或座谈会)及其他活动等等。

(四)姊妹节

姊妹节,苗语称“鲁嘎良”(nongx gag liangl),意为“吃情人饭”或“吃朋友饭”,是苗族男女青年特有的择偶恋爱方式的传统节日集会,也是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施洞的良田、景洞塘和老屯的坝场等地于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姊妹节;老屯的榕山和施洞于农历的三月十四日至十五日过姊妹节。节日前,各户备办酒菜,并到山上采摘“栋嘎纽”捣汁浸泡糯米蒸煮后,呈青黑色,色鲜味美;施洞、老屯一带,则用当地的一种叫“姊妹花”的细花及各色染料浸泡糯米,蒸熟后呈红色、紫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彩色,称为“姊妹饭”。节日期间,姑娘们相邀捕捞鱼虾,备办酒菜、佳肴和五彩姊妹饭,与应邀前来相会的男青年们聚餐。他们身着盛装,吹笙踩鼓,夜间游方对歌,极为欢乐。对歌时,男青年向姑娘们讨姊妹饭,不论相识与否,姑娘们均慷慨相送。送姊妹饭的含义与姑娘的暗示有关,如姊妹饭内藏有松针,示意男方日后以绣花针或绣花线酬谢;内藏竹钩,示意用伞相酬,藏几个竹钩即要酬谢几把伞;若两竹钩相连,示意多来交往;若饭筐挂有活鸭,是重礼,就要酬谢一头猪,供姑娘们日后聚餐;如藏香椿芽或芫荽菜,则与苗语的“扬”(汉意“接”)相通,示意快来接娶;藏棉花与苗语的“能”(汉意“想念”)相通,暗示非常思念;若藏辣椒或大蒜,则示意断绝来往等。即使结过婚的男女或老人,节日期间也可以邀约同年纪的相聚、喝酒唱歌,因为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大家都可以参加。节日历时3天左右,活动有大型民族士风歌舞表演;芦笙、踩鼓、苗歌比赛及姊妹花评选活动;斗牛、斗狗、斗鸡、斗鸟、散打、钓鱼等活动;苗族服饰、苗族祭鼓节仪式、婚俗演示活动;招商引资洽谈会;书画、摄影比赛;旅游线路的宣传推介;经济论坛会(或座谈会);苗族民间工艺作品比赛及民族商品展销等等活动。

(五)苗族服饰艺术节

苗族服饰艺术节,其活动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1~6日在台江县城及县境各村寨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有大型苗族服饰展演,织锦、纺织、剪纸、刺绣、银饰工艺制作演示,以及刺绣银饰展销、招商引资洽谈会、民族工艺品评比、歌舞晚会等等活动。

台江苗族由于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审美对象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饰。其服饰造型独特,纹样款式各异,质地精良,种类繁多。在绣衣的图案语言里,记录着人类起源的神话,记录着苗族迁徙的历史,保存着苗族古老的文字符号。以台江苗族语言和地域族群划分,苗族服饰的类型分为方你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方黎型、翁芒型、后哨型共9类100多个款式,各具特色,是了解苗族文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

苗族的服饰艺术分为剪纸、花绣和银饰等。剪纸是各种刺绣的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是苗族刺绣和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多种多样,构图鲜明。花绣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挑花和刺绣两种。挑花苗语称“挂刚”(ghat gangb),是台江苗族最古老的传统工艺。挑花时,不先起样,不用图案,数纱挑刺;针法有平挑花和十字挑花两种,构图都以几何图案居多;图案结构主要有对称式、交叉式、二方连续式、斜菱形、单独纹样等,图案花纹既规整又变化多姿,给人以舒畅愉快的感觉。刺绣,苗语称“能刚”(nent gangb),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它不同于湘绣、杭绣、苏绣、川绣和黔绣,是一种独具苗族风格特色的艺术。通常采用红色、绿色、青色为主色,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尤以龙、牛、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运用得最为广泛。苗族的刺绣方式分为平绣、绉绣、编卷、缠绣、打子、堆花、贴花等。苗族刺绣以其构图美观、造型独特、色彩艳丽而闻名于世。

苗族的银饰工艺精湛、富丽堂皇,是苗族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银饰制作主要采取镂、刻、捶、缠等方法进行,银饰式样图案和花纹各有不同,取决于苗族群众所居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和服饰类型等诸多方面。银饰的品种繁多,主要有银角、银冠、银花、银簪、银梳、耳环、耳柱、耳坠、项圈、项链、压领、银泡、银铃、手镯等,式样有实心的、空心的、泡花的、六角形等等。

台江苗族服饰艺术,反映了苗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风民俗、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展现了苗族人民心灵手巧、多彩多姿的生活图景。苗族的服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艳丽的装饰技巧,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举办苗族服饰艺术节,不仅让游客领略到苗族独特的服饰艺术,而且为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绘画、摄影、剪纸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和创作题材。

(六)龙舟节

龙舟节,也叫独木龙舟节,苗语称“掐仰用”(qab niangx vongx),是清水江中游(上至南哨,下至平兆)和巴拉河下游(上至长滩,下至巴拉河村)沿岸苗族的盛大节日集会,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举行。

龙舟节体现的是苗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团结互助的精神。传说,在清水江河口住着一位叫保公的苗族老人,有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九保下河打鱼,儿子被巨龙叼去,他一气之下把巨龙杀死了,沿江两岸的村民知道后纷纷前来分龙肉吃。后来,龙托梦给人们,让人们依照它的模样用独木雕成龙舟,在江上划上几天,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照此做,果然灵验。于是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施洞地区沿江两岸苗族村寨都将龙舟划到塘龙寨聚集比赛,一方面纪念杀死恶龙的保公为民除害,另一方面,又祭祀被降伏的神龙为民降雨。这种习俗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沿袭至今。节日前夕清水江和巴拉河沿岸苗族群众备置酒肉,打扫房屋,迎接前来观光和参加节日的亲友。各村寨集结全寨青壮年,把龙舟扛下水,捆绑成舟试划。寨中选一德高望重的人当鼓主,另在鼓主的亲属中选一男童着盛装饰九保,鼓主击鼓,男童敲锣,指挥龙舟参赛。古时在终点安置一只渔船,船上拴着一只活鸭,最先夺得活鸭者为胜。当今采取淘汰制,抽签分组比赛,各组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最后取前四名,发给奖金、奖旗。节日期间,除举行龙舟下水与接龙仪式外,还进行龙舟竞渡、苗族民间工艺展示、风光摄影与书法比赛、大型民族土风歌舞表演、苗族商品展销、招商引资洽谈会、苗族歌舞比赛、篮球比赛、赛马、斗鸟、斗牛等活动。

(七)吃新节

吃新节,又称游卯节,苗语称“鲁莫”(nongx mol),或称“游卯”(yex mol)或“能卯”(nenx mol),是台江苗族重大的节日之一。台江县境内的苗族都过吃新节,只是不同地区,过节的日期各异,大部分地区于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过吃新节;台盘一带逢寅日过吃新节;方召一带吃新节在第一个卯日,后凡逢卯又过一次;有的地方吃新节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丑日,之后逢丑又过。各地吃新节的时间不一,但食品均以粽粑、鸡、鸭、鱼、酒为主。每逢农历六月秧苗打苞之时,人们就会在卯日到田间摘秋苞回家,取出秧芯,数其秧穗颗粒多少预测收成。剩下的秧苞叶挂于神龛、中柱或火坑架上,以祭祀神农、谷神和祖先。苗族是一个最早由渔猎进入农耕社会的民族,以农耕为本,尚农崇农。农历六七月,正是瓜豆挂果、包谷成熟、水稻怀胎、鱼苗成长,一年作物大局将定之时,人们举行节日,预祝丰收,表达喜庆之情。节日期间,各户都忙着包粽粑、酿米酒、捉田鱼、杀鸡宰鸭,出嫁的姑娘都于这时挑抬粽粑等礼物,回门省亲,共叙天伦。节日中最活跃的是未婚的男女青年,他们在节日期间结伴参加游卯活动,轮流在各寨举行爬坡节和游方对歌活动,寻求自己的终身伴侣。活动从农历六月的头卯日开始,到七八月的最后一个卯日,直到谷子成熟之前才结束。节日中,还赶娃娃场,给儿童购买新衣,让少年儿童穿上新装。节日期间,各地举行规模不同的斗牛、斗鸟、斗鸡、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和篮球赛、盛装演示赛等活动。排羊、台盘、革一等地还举行青年男女轮流登山、爬坡游方活动。

(八)木鼓舞节

苗族木鼓舞节,一般活动时间为每年公历8月1~6日。苗族木鼓舞以台江方召反排木鼓舞为代表。反排木鼓舞这一由自娱、娱神到娱人的祭祀舞蹈,是苗族人民从自身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提炼、加工而创作出来的艺术珍品,是独具特色的一种集体舞蹈。反排木鼓舞节奏明快,舞步奇特,以其粗犷豪放、热情奔放、洒脱和谐、刚劲激越豪迈,赢得了海内外广泛赞誉,被海外人士称作是“东方迪斯科”。它是以长木鼓为伍,伴着圆润清脆的鼓点,时而体旋臂舞,时而腾踏欲飞,矫健敏捷。舞姿千变万化,给人一种刚柔恬静的享受,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特有的艺术天赋和审美追求。在建国41周年庆祝活动上,台江反排木鼓舞表演队曾受到江泽民、李鹏、杨尚昆、李先念、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随后漂洋过海演出。苗族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苗族木鼓舞节活动内容主要有大型木鼓舞队表演、吹笙踩鼓比赛、方召苗族多声部情歌表演、苗族民歌比赛、民族土风歌舞表演、狂欢夜、篝火晚会等。

(九)金秋梨节

金秋梨节,一般其活动时间为每年公历9月6~8日,活动地点主要在台江县城和农户果园。活动主要内容有优质金秋梨评比、果品批发商座谈会、金秋梨洽谈订货会、民族歌舞表演、评选金秋梨果王等。

台江金秋梨自1995年引种成功,现种植面积已达3300余公顷。台江金秋梨在每年8~9月成熟,果型适中,呈金黄色,肉质纯白细腻、晶莹剔透,口感脆嫩香甜,汁多饱满,糖分和微量元素丰富。曾荣获“全国星火科技精品”金奖、“贵州名优果品”称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节日期间,农户纷纷到自家果园采摘金秋梨进行展销,游人可在征得农户同意后到果园内参观,品尝和购买甜美的金秋梨。台江城内农贸市场布置摊位进行果品销售。

(十)斗牛节

斗牛节,一般其活动时间为每年公历10月1~10日,活动地点主要在台江县城和各乡镇所在地。活动主要内容有大型斗牛节开幕式、苗歌苗舞比赛、斗牛摄影摄像展和苗族银饰刺绣工艺品展销等活动。

牛是古代苗族群众的图腾崇拜对象之一,与苗族的关系密切,祭鼓节时,用牛来祭祀祖先;农闲时,用牛来相斗取乐。斗牛是苗族的传统习俗,斗牛开始前,一群群的人簇拥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斗牛相继入场。参斗的牛都被主人精心打扮过,有的在牛背上放置牛夹,牛夹四周插满了彩旗和鸡毛,牛头拴着护头草团,有的牛还拴着彩带和响铃。斗牛入场,亲友们纷纷进场赠送鸡鸭、彩带、礼花、粽子和粑粑等物,还为斗牛和牛主鸣炮贺喜。

斗牛分娱乐和比赛两种,属于娱乐性的斗牛,只经牛主双方协商进行,斗到一定时间就把两头牛拉开,避免把牛斗伤。属于比赛性质的斗牛,就要采取抽签淘汰制,按一定时间进行比赛,最后胜者为牛王。

(十一)祭鼓节

祭鼓节,又称“吃鼓藏”,苗语称“鲁姜略”(nongx jangd niel),是苗族民众以“姜略”(社或盟)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重大盛典,是苗族群众祭祀祖先的一项重大活动。台江县境内的苗族村寨均过此节,其活动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十一月至次年春节举行,一般每隔13年才举行一次。节日中,各通知各家的亲朋好友来过节,有的地方杀牛,有的地方杀猪,活动时间有的地方举行5~7天,有的地方举行9~11天不等。整个活动规模隆重,仪式肃穆,充满原始意识与习俗,充分体现了苗族先民的社会文化和朴素的信仰观念,旨在不忘祖宗创业之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后代人畜兴旺、生活美好幸福。每到祭鼓节,苗族群众都要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之后村寨将祭牛宰杀祭祀祖先,场面十分隆重、壮观。传说,蝴蝶妈妈在枫树心中生了12个蛋不会孵,请巨鸟姬宇来代替孵。巨鸟苦苦孵了12年,翅膀尾巴全磨坏了,蛋都孵不出生灵来,巨鸟很灰心,想弃蛋飞走,忽然有一个蛋在窝里叫道:“恳求妈妈别走,再孵一夜我们就诞生了,少孵一夜我们就寡了,不仅寡了我一个人,还要寡绝氏族的子孙后代呀。”巨鸟听后很是感动,心软下来继续孵蛋,第二天姜央和雷、龙果真都孵出来了。从此,世上就有了苗族和万物生灵。这就是苗族始祖的由来。苗族人民为了祭祀祖先,于是每13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鼓节活动,杀牛以示祭祖。祭鼓节期间,还举行祭鼓节仪式演示、民族歌舞表演、苗族服饰展演、苗族民间工艺制作实物比赛及斗牛、斗鸟、踩鼓、跳芦笙等活动。

(十二)苗年节

苗年节,苗语称“鲁仰姆”(nongx niangx hmub)。除施洞一带因受汉族影响,只过春节不过苗年外,台江县境内其余地区仍保持过苗年节的远古遗风。台江县城及城郊和南宫一带苗族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过年;革一地区在农历十一月中旬的第一个卯日过年;老屯一带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二个辰日过年。多数地区过了大年还过小年。节日前三五天,家家都要打年粑、酿米酒,为儿童赶制新衣。凡出嫁的姑娘都要备办礼品回娘家过年。节日当天,杀鸡宰鸭,到田中捉鱼,有的还杀猪。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还举行斗牛、斗鸟、踩鼓、跳芦笙等活动。

二、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台江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相对小些,民族文化的原生元素保护较为完整,同样,民族传统节日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长期以来,中共台江县委、台江县人民政府把民族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把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旅游品牌来打造,使台江大型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如姊妹节源于施洞、老屯地区,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节日活动。自1998年以来,以政府引导、民间举办的形式连续举办姊妹节15年,通过增设开幕式、民族服饰展演、苗歌大赛、民间工艺品制作演示、民族工艺品展销等内容,使节日从规模到形式和内容都有很大的扩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对民族节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客观原因和一些人为原因,致使有的民族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化、变味和消失。

(1)民族地区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在家乡组织开展和参与节日活动的人员减少,有的活动规模变小。

(2)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渠道增多,文化交流的的机会增加,苗族群众的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90后”的年轻人,对本民族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参与和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较差。如排羊、台盘一带吃新节的游方对歌活动已消失。

(3)有的外来人员对当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策划”有偏差。一些不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人来策划民族传统节日的有关文化活动,为了猎奇,按照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来进行所谓“策划”,形成要么大同小异,要么不伦不类。

(4)有的活动引入的商业功利成分较多,使丰富多彩的群众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变成了表演节目,即所谓的舞台化,民族文化元素减少,节日变味。

四、几点对策与建议

(1)大力推广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2)加大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普查工作力度,这对于进一步弘扬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传统节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传统节日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民族村寨的道路、芦笙场、踩鼓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提供便利条件。

(4)加大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投入,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扶持,助推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5)科学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的原生传统文化,又要遵照节日的发展规律,既利于传承各民族长期以来历史积淀的优秀的文化,又能使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人们才会认识到传统节日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才会认识到其价值所在。

综观所述,台江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画卷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有重要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当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依托民族节日文化资源,建立起了民族风情旅游线,每年接待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并被联合国批准为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还被有关专家和中外游客称赞为“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和“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什么能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热点,能对国内外旅游产生强大的吸纳效应?据笔者观察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乃得力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节日风情的吸引。正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民族博大精深的节日文化吸引着国内外千千万万的人们,是民族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多重社会功能对国内外旅游产生强大的吸纳效应。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可谓为娱人娱己的乐园,民间美术的世界,交际联谊的天堂,体育竞技的赛场,诗情画意的境界,信仰文化的园地!

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那多彩多姿的民族节日风情和博大精深的民族节日文化一定会令你大饱眼福,心旷神怡!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