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保护好我们特有的“文化条形码”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2180字

保护好我们特有的“文化条形码”

一、贵州有100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有17个世居民族,“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中,纪年性、祭祀性、纪念性、农事性、社交性等等类型应有尽有,娱神功能、娱人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模塑民族心理功能样样俱全。据统计,在贵州有100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日,全省各地几乎每一天都有民族传统节日,“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贵州民族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其中著名的有苗族的芦笙节、鼓藏节、姊妹节、“四月八”、苗年,布依族的“三月三”、查白歌节,侗族的祭牛节、吃新节、侗年,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节等等。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的颜勇认为,贵州的每一个民族传统节日,都是一次服饰文化的展示,都是一次歌舞文化的展演,都是一次饮食文化的推广,都是一次历史文化的传承。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一个个传统节日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二、民族传统节日是文化“条形码”

每一个节日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具有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承上启下的功能。贵州台江县苗学研究会的张少华介绍,台江革一大塘的捞鱼节、老屯和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姊妹节等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季节进行的苗族节日,它所承载的都是一个从“方圆百余里的苗族都是同族兄弟不能开亲”演变为“族内姊妹兄弟可以开亲”的婚姻变革的全部历史。水族端节分批过节,是以血缘氏族为主要依据划分批次,是水族独有、贵州特有的民族年节。作为苗族特有的、沟通苗族“人界”与“神界”的桥梁的“苗年”,既是传承和传播包括苗族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在内的苗族文化的载体,同时这个活动本身也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

贵州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不管从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镇远与施洞两地相距30千米,但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龙舟文化。镇远的汉族龙舟文化随着时代进步,娱乐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而施洞的独木龙舟节,从它的龙舟制作和形体以及活动中的民俗事项和程序,都是唯一的,也是当地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节日也是民族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大舞台,让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事项得以传承和发展。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苗族姊妹节,苗族的歌舞、刺绣、银饰、服饰等等都会在节日上展示,间接地激励年轻人去学习和继承这些传统技艺。

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雷秀武、贵州省民族研究院颜勇认为,对于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拥有者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他们的一种文化,一种状态,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节日是流淌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血液,是贯穿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脉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集中展现民族的传统生活和文化整体系统,以其独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文化特色,因而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的文化血脉,能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能沟通情感交流、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是民族情感认同的“粘合剂”。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传承共同的文化,从而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旗帜”。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的“文化诉求”,对内谋求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外则是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追求“文化承认”的诉求。

三、《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黄平共识》保护民族传统节日

在“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性,是贵州文化的一大优势,无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无可取代的。加强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利用、开发,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的周真刚研究员认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剧烈地冲击着民族传统节日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贵州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秩序被突破,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对文化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传统节日的稳定性受到全面的冲击。

与会专家认为,有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西方传入的洋节,而不愿意参与自己民族的节日活动,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会唱本民族的歌,不会跳本民族的舞蹈。打工潮中,不少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加入了打工的潮流,远离家乡,远离本民族的文化氛围,造成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几乎后继无人。其次,许多民族民间文化老艺人年事已高,无人继承手艺,使得传统节日文化精华面临消失的危险。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对节日文化进行损毁性开发,使得传统节日被异化,节日文化面目全非。

论坛上,专家们达成了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黄平共识》:要走民族特色与追求多元相结合的道路,强调民族特色。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内容,既体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又展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特征。为此,要进一步提升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要营造保护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民族节日文化的导向引领、协调扶持、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工作,积极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为提升节日文化价值助力。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