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办好苗族姊妹节,大力发展台江经济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6658字

办好苗族姊妹节,大力发展台江经济

苗族姊妹节是清水江流域中游沿岸苗族在通婚范围内,以一个氏族为单位,以本氏族的女性为主体,在氏族内部集体接待另外一个通婚氏族的男子们的地域性的婚恋社交联谊活动,实际是一个通婚集团的“两个组织”之间男女青年围绕婚姻这个主题进行的集体交往的联谊活动。“姊妹节”是现代意译,与苗语的原意具有较大的差异。“姊妹节”苗语称为“nongx gad liangl”(弄嘎良,意为“吃了心饭”)。“nongx”(弄)在苗语里是“吃”的意思,“gad”(嘎)就是“饭”,“liangl”(良)在这里有“了却心愿”的含义。“nongx gad liangl”的意译就是“吃了却心愿的饭”,派生意义可归纳为“姊妹节”。但是,在“nongx gad liangl”这句苗浯里没有“节”这个词和含义。由于“弄嘎良”活动是同一氏族的已婚和未婚的姐妹们一起过的,而且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程序和固定的仪式,因此,上世纪有较多的文人将其译为“吃姊妹饭”。从外在形式来看,这个译名较符合活动的外在形式,但却没有体现出苗语“liangl”的真正意义。后来,引申为“姊妹饭节”。1998年4月,台江县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为了规范“姊妹节”的名称,在广泛征求苗族各界人士的意见以后,台江县人民政府正式将“nongx gad liangl”活动命名为“姊妹节”,成为“nongx gad liansl”活动的正式名称。

姊妹节是贵州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姊妹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姊妹节的定义来看,黔东南苗族的姊妹节活动不论是参加活动的对象、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是以两个通婚集团(村寨或氏族,历史上是氏族,现在是村寨)的男女青年为主的集体的婚恋社交活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围绕“婚恋”和“社交”这个主题来进行的,都是围绕“人”来做文章的。因此,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说,姊妹节实质上是一个“娱人”性质的节日。

一、政府为何选择打造姊妹节

1998年,中共台江县委、台江县人民政府在选择用哪个节日作为品牌大力打造时,曾召开过多次讨论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台江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是黔东南苗族姊妹节活动中规模最大、文化积淀最深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节日活动,也是接受外来文化最多、文化融合程度最高、发展变化最大的节日活动。姊妹节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知名度最高。姊妹节是黔东南地区苗族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集会之一,与雷山五岔路“二月爬坡节”、黄平白堡坡“三月爬坡节”一起称为黔东南春季苗族三大恋爱社交节日集会,在苗族社会特别是苗族青年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施洞是清水江流域历史上与锦屏的茅坪、天柱的远口、凯里的旁海、黄平的重安江、麻江的下司齐名的“六大码头”,是苗族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其中,锦屏茅坪和台江施洞都是清水江流域木材重要启运地。清代特别是“咸同苗族农民大起义”以后,随着清军的驻扎,施洞成了清军的指挥中心,并逐渐成为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黔东南的姊妹节活动中,施洞地区的活动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知名度也最高。说施洞姊妹节规模最大,是因为施洞地区包括了施洞和老屯两个乡镇的40多个自然村寨,举行姊妹节活动时,这40多个村寨同时举行,参加活动的人达到5万多。施洞地区姊妹节知名度高是因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著名民族学家陈国均先生的著述就有描写。改革开放以来,经日本NEC电视台、法国电视三台,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阳光卫视、上海卫视、福建东南卫视、浙江卫视、贵州卫视等强势媒体的强力推介,施洞姊妹节已成为黔东南众多民族节日中的品牌,成为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代名词。

(2)活动内容最丰富,文化积淀最深。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活动在程序上与其他地区相同,都有用鱼虾祭祀共同的始祖“蝴蝶妈妈”、讨“姊妹饭”、男女青年对唱情歌游方、踩铜鼓跳芦笙、送“姊妹饭”、回赠礼物等程序。但在内容上,施洞地区的姊妹节要比其他地区丰富得多,文化积淀要深厚得多。首先,施洞地区是黔东南“苗族古歌”流行最普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会唱“苗族古歌”,演唱“苗族古歌”几乎成了活动的主要标志,逐步形成以能否会唱“苗族古歌”作为男女青年才智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志,使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地区的姊妹节活动所没有的文化现象。其次,施洞地区是黔东南苗族最著名的“刺绣之乡”。在姊妹节活动期间,服饰文化展现的传统文化要远比其他地区深刻。在这里,从苗族盛装的服饰绣片上可以看到“蝴蝶妈妈”“蝴蝶妈妈与水泡游方”“妹榜留与仰基布(蝴蝶妈妈与仰基布)”“十二个蛋”“兄妹结婚”“踩鼓的来历”“芦笙是怎样吹起来的”“桑扎射日”“公鸡请日月”“仰阿莎的故事”等等苗族文化展示。另外,参加活动的苗族有“Dlib”(西)、“Fanss”(方)、“Llux”(柳)、“Dliangx”(想)等不同氏族,代表不同氏族的族徽标记的银饰有大小银角、红腹锦鸡等不同的系列,人们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形式领略和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文化融合程度最高。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在苗族的传统观念中,农为本,商为末,“重本抑末”是苗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苗族文化处处体现出来的都是“重农轻商”的特点。施洞是黔东南苗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姊妹节活动却没有“重农轻商”的倾向,每年的姊妹节活动都是商贾云集,商贸活动是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活动还体现了接受外来文化最多、文化融合程度最高的特征。在施洞,自近代以来,姊妹节活动不仅仅是男女青年恋爱社交的节日,而且还是经贸的节日,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节日。节日期间,经贸活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其他地区的姊妹节活动无法比拟的,这显示了施洞地区高度的文化融合。

二、政府举办姊妹节的目的和作用

台江苗族姊妹节,在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九八华夏城乡游”23个重大少数民族旅游节日后,一直由政府管理、保护并介入,已连续办节17年。自2004年起,姊妹节的节日活动,曾打算改变政府主办的做法,恢复民间行为,发展民间节日原生态部分,还成立了州、县、乡镇等各级民间节日协会。但计划是提出来了,结果没有得到实施。

古今中外各国政府参与民间节日的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许多大型节日是整个民族或民众的共享事件,除了在家庭内部有特别的仪式和活动,还常常提供了一个公众共享空间,政府可以借此强化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灌输正统思想理念,形成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加强政府的权威性,这就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1.政府利用举办姊妹节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搞好安定团结

政府参与民间节日的目的之一是借机对民间文化进行管理和规范。台江是一个苗族高度聚居的县份,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在举办姊妹节中,政府官员,特别是苗族出身的干部,自觉把国家政府与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等相融合,灌输在办节的宣传和管理导向中。

政府办节还可利用节日搭建政策宣传平台。节日期间,附近各村寨来的民众放下一切农活,汇集到台江县城和老屯、施洞来参加姊妹节,这正是一个集中灌输国家主流意识、宣传国家政策和科教精神的时机。节日期间,在县城举办全县苗族大游行,作为展示苗族美好形象、当代风采和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的活动。

每次政府主办姊妹节,都会邀请一些重要来宾,包括外宾,这也是一种面向国内外开放、友好的表示,与国家的团结安定政策相吻合。

2.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民间节庆可以作为保持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一种手段”,当地政府意识到了节日的这一功能,希望借助举办姊妹节,展示自我,让外界了解苗族的悠久文化。姊妹节汇集了歌舞、刺绣、银饰、剪纸等丰富精美的民族艺术,简直是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大汇合。政府希望通过办节,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活跃农村文化活动,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宣传和重视,继而被弘扬下去。因为政府行为容易使节日受到各方的重视,从而壮大节日的规模,进而推动节日所负载的各种民间习俗和艺术活动的开展。

3.利用节日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1998年,文化部成立了文化产业司,标志着节日文化资源可以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来开发在国家层面得到了认可。随后,贵州也制定了对民间文化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因此,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已经成为以当代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政府工作的一个思考点。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西部民族地区也想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当代既产生社会效应,又有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节日文化的复兴。

在姊妹节活动中,各级政府的经济意图非常明显,政府领导一致认定利用节日开发旅游经济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希望借文化来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带动经济。从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中也可以发现这一思路。具体就是通过展示民族歌舞、民族工作、民族风情、民间竞技和娱乐、文化体育的古朴、新奇、美妙、刺激等方面,以“民族风情”“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等意象吸收游客,借着文化的牌子谋经济之实。而政府还借此机会召开新闻媒体来人座谈会,开发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商贸洽谈等。

政府办节通过组织安排,扩大规模,制造轰动效应,促进人流、物流活动,刺激经济消费,推动了整个经济的运转。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一直是政府办节的实际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政府办节,除了满足参加节日聚会的当地人的需求,还充分利用节日的吸引力,发展旅游经济。

改革开放后,随着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渗透到台江苗族地区并日益成为当地苗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的影响下,台江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苗族节日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不仅积极为苗族姊妹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搜集整理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充分利用节日活动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据台江县旅游局资料显示,在2002年和2003年,台江县人民政府和施洞镇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台江苗族姊妹节,其中2002年全县共接待旅游团队81个,来台江旅游人数15.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828人次,主要是元宵节、姊妹节、国庆节、龙舟节及鼓藏节等各种民族节日的拉动),旅游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旅游综合总收入为1107.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加46.2%。2003年旅游收入52万元,共接待游客5130人次。2004年共接待旅游团队56个,游客106471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778人次,国内游客104693人次(主要是元宵节、姊妹节、龙舟节、鼓藏节等节庆活动拉动的散客),其中,各宾馆入住率为100%,其他旅社入住率为98%,旅游综合总收入786.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1%,各类超市及商店销售收入75.6万元,大小饭店餐饮收入48.6万元,小吃及夜市销售总额27.2万元,其他收入8.3万元,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共接待旅游团队49个,85597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542人次,国内旅客84055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460.68万元。2006年共接待旅游团队43个,旅客91850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511人次,国内旅客90339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520.95万元。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8732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843.3万元。国外游客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国内游客主要来自北京、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南等地。2008年是台江自1998年以来由政府正式参与对外推介姊妹节的十年大庆,因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州委、州政府的指示,并在充分总结本县10年来办节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继续办好这一苗族传统盛大节日。共接待游客153183人次(其中海外游客7003人次,国内游客146180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2076.26万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88867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319人次,国内游客85548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2206.52万元。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浙江、四川、重庆、湖南及本省其他地区,大量游客的涌入,增加了旅游收入。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4.79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2.31亿元,创历史新高。2012年上半年,依托贵州苗族姊妹节等大型苗族节庆活动,台江实现旅游飞速增长,1~6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3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34.9%,增速在全省排名第7位,在全州排名第3位。21世纪以来,台江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表明,节日规模的大小及其繁荣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节日文化兴旺,人民收入就增加,地方经济就繁荣;反之,如果节日文化萧条,地方经济就会萎缩,人民收入就会下降。

因此,节日的经济功能是当代举办节日的主要推动力。节日功能的转变也就决定了姊妹节的内容发生调整,突出增加了一些娱乐性强、吸引游客的项目。政府通过节日效应,以媒体和旅游搭桥,扩大影响,吸引外资,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联动效应,高效快捷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可能是政府办节的最终目的。

三、政府下步如何大力打造苗族姊妹节

多年来,在举办苗族姊妹节时,台江县人民政府借助政府资源,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打造,使苗族姊妹节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台江苗族姊妹节已被海内外瞩目。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使苗族民间文化的地位提升,民族形象得以突出,民族自尊心受到鼓舞,民族精神得到振奋。台江旅游和经济都得到较大发展。为了更好地办好姊妹节,发展台江经济,下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资金投入,把节日办大办好

政府指导操办节日的一个权力标志是经费资源。拨放扶持传统节日活动的经费,是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年来,台江县人民政府对苗族姊妹节的活动经费都是保障的。历年的财政拨款经费是:1998年65万元,1999年70万元,2000年80万元,2001年90万元,2002年100万元,2003年110万元。2004年政府出资70万元,把开幕式改由市场运作,并到凯里举办,其他费用约30万元。2005年后,政府对姊妹节的经费扶持都在70万~90万元。但近邻的雷山县每年支助举办苗年节资金都在100万~200万元,相对来说,台江的投入还是不够。政府今后对举办姊妹节的资金应相对保底在100万~200万元,力争把节日办大办好。

2.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台江目前没有一个像样的宾馆酒店,每到举办姊妹节时,大家都为人客的入住犯愁。每当举办姊妹节,由于旅店爆满,客人只有往近邻的县(市)走。周边邻近的剑河、雷山、凯里等县(市)都受益。因此,为了保证留住客源,必须修建两所以上星级的宾馆酒店,以保证留住客人。台江是斗牛之乡,但目前连找一个合适的斗牛场所都没有,应建一个规范较大的斗牛场,以满足全县人民的斗牛娱乐需要。

3.企业积极参与

在举办节日众多次行动中,由政府全权包办,对全县财政的压力确实太大,应思考主办方式的多样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广西南宁民族歌节在市场运作上的成功具有示范效应。南宁民族歌节采取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尝试把节庆活动作为产业来进行市场运作,回收了资金,并极大地带动了招商引资和商品购销的大幅度增长。2004年,台江苗族姊妹节曾吸收企业参加,开幕式交给企业来运作,由深圳市世纪星辰文化有限公司承办,全部实行有偿门票,从而使企业参与到政府主办的民间节日中。与多种力量合作办节的现象,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符合现代文化消费的需求的。因此,在以后举办节日时,除需政府操办的大型活动外,其余如斗牛、文化汇演、各项比赛等,都应该引进企业参与,由企业进行市场运作。

4.节日的娱乐性和多样化

以往在姊妹节的内容和形式上也注意到节日的娱乐性和多样化问题,因此在节日内容上有龙舟、斗牛、斗鸟、斗鸡、斗狗、武术比赛、歌舞比赛、游行、服饰展演、游方等等活动。除了这些民间活动外,还应该加上现代的一些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跑步比赛以及街舞等等活动,使姊妹节变成全民的活动,人人可以参与。在歌舞活动中,除了要达到名人效应,有必要的聘请一些名人外,主要邀请本土名人和歌手,一方面让这些本地人有机会多得到锻炼,又多增添一份亲情;另一方面让这些熟悉本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把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