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三月三”略论
“三月三”我国古代又称“重三”“上巳”,是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早在先秦“三月三”就已经开始萌芽,其与原始社会的岁时信仰有密切关联。“三月三”演变经历了先秦至汉的萌芽期、魏晋至唐的兴盛期和宋元以后的消沉期,如今“三月三”只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中沿袭,而且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目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已将“三月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值得借鉴与推广。
一、“三月三”的历史溯源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孙绰、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曲水流觞的雅集,众人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泼墨以记之,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便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开篇。后世在欣赏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同时,也可从中窥见魏晋的风俗之一——暮春之初,修禊事。所谓的“修禊事”,就是萌芽于先秦、两汉,兴盛于魏晋至唐,但自宋以后在中原汉族地区逐渐消沉的“三月三”这一民间节日。
“三月三”探究其源头,能追溯到周代的“上巳节”,这一天人们要去江河、井泉之边洗脚以祓祸祈福,这也就是水滨祓禊之俗,当时朝廷有专职女巫掌管此事,《周礼》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载。祓即是祓除病气,禊即为净身、修洁,也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祛病除凶的一种祭祀活动,这与原始社会的水崇拜有关。至汉代,“三月三”上巳节,才正式确定为节日,当日连帝王也要临水除垢,以除不祥。《燕京岁时记》有唐玄宗“三月三”渭水之滨举行祭祀的记载。杜甫的《丽人行》也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佳句。 [1] 上巳节祭祀活动也逐渐演变为男女聚会、对歌游乐、爱恋的活动,此活动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在传承。宋元以后,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三月三”的记载,但大多是与踏青郊游、清明插柳相关,已不具备先前的祓祸祈福的祭祀功能。特别是明朝以后,上巳节基本在汉族地区消失,让位于清明节。随着各民族交往与文化传播的发展,“三月三”出现了各种变异,例如,浙江的“曲水流觞”、云南的“三月街”、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广东肇庆七星岩歌会、海南黎族“三月三”……乃至流传到日本形成“曲水宴”与“女孩节”。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其祛病消灾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是不变的。
纵观“三月三”演变的历史轨迹,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由祭祀消灾向娱乐、两性爱恋转变,祭祀活动逐渐减少而娱乐性增强;其二,由全国性的节日转变为地方性节日,特别是宋元以后,“三月三”在中原汉族地区基本消失,并与清明节融合为一。
二、布依族“三月三”
“三月三”在宋元之前原是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与岁时观念相联系,岁时来源于古人对自然规律变化的周期性感知,“三月三”的到来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春耕的开始。如今在以汉族为主的生活地域,这一节日已经少见踪影,所幸的是,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节日得以延续至今,其中又以布依族的“三月三”最有特色。根据2014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布依族现有287万余人,其中生活在贵州的布依族约占了布依族总人口的97%,贵州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布依族的祖先百越最先进行水稻种植,布依族至今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三月三”仍是布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消灾祈福。由于贵州山地众多,交通往来不便,且布依族居住比较分散,各地在“三月三”节庆活动上也略有差异。这一天,多数布依族地区要进行扫寨、祭山神、祭社神等活动,驱邪扫鬼,禳灾祈福,以保村寨平安,五谷丰登。据乾隆《安龙府志》记载:“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村不通往来,误者罚之。”这个节日大部分布依族地区都过。关于布依族“三月三”的来历,各地传说不一,活动内容也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在这一天借以“扫寨合把”(“扫寨”,即请摩公用鸡、鸭、香、烛、纸等念咒一天;“合把”,即议定乡规民约)。罗甸、望谟一带,和清明节相似,这天要杀猪宰牛,上坟挂青,做三色(黄色、白色、黑色)糯米饭,在坟边设席请酒,青年们趁机上山唱歌,山坡炊烟缭绕,歌声四起。在安龙,民间传说农历三月初三是“山神王”的生日,如不进行祭祀,山神就要放出蝗虫损害庄稼,因此每年人们都要杀猪宰牛进行扫寨,祭祀山神、社神。贵阳地区把这天称为“仙歌节”,乌当新堡一带称为“地蚕会”。相传:这一天上山对歌的青年男女,谁的歌声动听,仙女就赠给他一副金嗓子,有了“金嗓子”,害虫就避开了。实际上是让青年男女聚集唱歌玩乐。望谟的乐元、平卜一带,这天要杀狗请客,传说三月初三这天逢“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 [2]
三、黔西南“三月三”习俗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境内布依族占绝大多数,其布依族民俗传统传承较好。2010年5月,文化部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申报的布依族“三月三”,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这也是对布依族“三月三”文化价值的一个肯定。
贞丰“三月三”第一项要进行的活动是扫寨,其意为“驱妖魔、保丰收”。“三月三”当天,布依族寨子要举行隆重的扫寨仪式,由摩公召集扫寨人员,带上用草编好的“香火龙”“小火龙”(即草龙、龙船)以及各种“驱鬼符”等,对每家每户进行扫寨。扫寨时,摩公手持法器,念诵咒语,带领寨老和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队伍,舞龙鸣锣。摩公颂念咒语,打“阴阳卦”算吉凶,打开各家房门,将五谷杂粮向屋里抛撒,意为驱魔,最后,在每家每户的门框上方和牲畜圈门贴一张“驱鬼符”。扫寨完毕,集中到寨外的三岔路口或河边,把草编的“香火龙”和“小火龙”焚烧,并留人把守各个路口,3天之内,不允许外人进寨,同时本寨人也不允许带着物品进出村寨。
扫寨之后,接着进行的是“祭山神”。“山神”布依话叫做“墙苏”,布依族主要生活在山上,因此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山神就是全寨的保护神。祭祀山神只能由各家各户的男性家长参与,一般携带碗、筷、冥纸和3炷香,由寨老主持仪式。祭祀气氛庄严肃穆,还要杀猪、放鞭炮,期间不许喧哗、打闹;祭祀行磕头礼,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祭祀结束后,随之进行重申“议郎古规”,其相当于今天的“村规民约”。通过重申,让布依族人知晓、明了各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村规,并加以遵守。在“祭山神”的同时,除了参加祭祀的男家长,其余的男女老幼,都要到附近山上“躲虫”,意在躲避各种虫害与灾难。而在“躲虫”的过程中,便是布依族年轻男女进行“浪哨”对歌的最好时机,此时未婚的男女通过甩花包、吹勒尤、拉四弦胡、对唱情歌等形式,选择合乎自己心意之人。 [3]
“三月三”作为布依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布依族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布依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民俗节日一旦形成后,大多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但稳定中也包含着许多可变因素。“社会生活变化了,许多新的内容必然要补充到旧的传统民俗之中,以适应新的生活的需要。这样,传统的民俗,由于不断地补充新生活的内容而改变原有民俗的内容。特别是今天,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新的思想和道德风尚树立起来,这就必然要冲击旧的民俗,使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变化。” [4]
四、结语
一些原始时代产生,在古代形成的民俗,如今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早已消失或发生变异,而在相对偏远、封闭的民族中,由于历史、生产力发展、生活环境与民族心理等原因,有的则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承下来,甚至发展成为这些民族的某种文化特征。一些民俗节日,就是“活态的博物馆”、历史的“活化石”。
由“上巳节”演变为今天不同版本的“三月三”,至今在海外仍在流传。民俗节日的变异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以布依族“三月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月三”等民俗节日已成为民族风情游的重要资源组成部分,但一些过分开发,也对节日的传统韵味造成了冲击,以致完全商业化运作产生了畸形。对此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积极因素和社会功能给予支持,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一些有碍进步的东西,也需作必要的改造。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民族节日活动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文化政治功能。
[1] 覃桂清.“二月二”源流考[J].民族艺术,1994(1):59.
[2] 白明政.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2):33-34.
[3] 毛天松.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J].科教导刊,2012(9):246-247.
[4] 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