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布依族“过年”习俗浅谈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6008字

布依族“过年”习俗浅谈

布依族作为贵州高原上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过年”就是一个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节日。

一、年货的准备

“过年”,即“过春节”,布依语叫“genl xiangl”或“genl xiangl laaux”(汉语音译:“更现”或“更现劳”)。“genl”在布依语里单独使用时,是“吃”的意思,而当其与“xiangl”联合使用时,则是“过”的意思,专指逢年过节。“xiangl”在布依语里,不同地区所指代的意思不尽相同。黔西南、安顺等地区布依语中,是“节日”的意思,如“xianglrogt”(六月六)、“xianglsaaml”(三月三)等等。在“xiangl”的后面加上形容词“laaux”(大),组成动宾词组“xiangl laaux”,就是“大年”。“genl xiangl laaux”,就是“过大年”的意思。而在黔南布依族地区,“xiangl”这个词专指春节。

每到岁末年尾,布依族人家都在忙着为“过大年”准备物资。需要准备的过年物资很多,除了年猪、鸡、糯米、米酒、甜酒等物资外,衣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过年时添置新衣服、新鞋帽,尤其是给儿童和青少年添置新衣服是必不可少,布依族民间有句话叫“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因此,要是哪家过年期间不给孩子添置新衣物,就会被相邻瞧不起,说这家大人没有本事等等。布依族的新衣物多半是由家庭主妇自己缝制的,尤其是女子的衣服、鞋帽。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加深,在市场上购买的大众衣物也越来越多了。

过去,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人们平时是不添置新衣物的,大人小孩要得到一件新衣服或一双新鞋什么的,几乎要等到过年才能添置,平时里是不敢奢望的。由此看出,在布依族人们的心目中,辞旧迎新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只是为过年而过年,更重要的是,体现老年人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因此,过年添置新衣物这一习俗就这样世代相传下来了。

二、扫扬尘

每年过了农历腊月十五日以后,迎接新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人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扫扬尘。扫扬尘,布依语叫“badt wul jas”(办务假),就是清理杂物,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扫扬尘是各家各户自己打扫,然而全寨行动,如同全村人举行大扫除一样。这种活动一年举行一次,是迎接新年必须的一项劳动。

扫扬尘这一仪式的来历是这样说的,就是祖先即将来家中过年了,为了不让灰尘弄脏祖先的衣服,所以要把家中的灰尘全部打扫干净。

从这一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布依族是个讲究卫生的民族。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当走进布依族村寨,不光是寨道干净,人们的穿着也很讲究,无论忙闲,都是干净整洁的。进到布依族人家的屋里,家具样样都摆放得体,干净整洁。

三、杀年猪

迎接新年的第二项活动就是杀年猪。杀年猪叫“gac mul xiangl”。每当进入农历腊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这几天是杀年猪的时间,很是热闹。布依族人民把杀年猪看成是过年的节庆之一。为了过好这个节庆,再穷的人家都想方设法喂养一头年猪,没有年猪杀的人家即便是到市上买的肉再多,都会觉得脸上无光,都会觉得当年过了一个窝囊年。

杀好年猪后的第一要务就是腌制腊肉和灌香肠、做血豆腐等。腌腊肉的方法是将肉割成大小适中的条状肉块,然后拌上佐料和食盐后放入土坛子里封存3~4天,待佐料和食盐完全浸入肉内后才开坛取出肉块,挂在火炉上方,用柴火微火慢慢熏烟,一般要熏半个月左右,待肉块基本干硬后才取下储藏。熏到这个时候的肉块,原色呈外黑里亮,透明状,这就是腊肉中腌得最好的。取下熏好的腊肉放入竹篮,挂在屋内阴凉通风处保存,这种保存方法,可保存1年以上。

布依族人家的香肠,做法是将猪的小肠洗净后,将五花肉切成大小适中的肉丝,然后拌上花椒等天然植物佐料后灌肠,灌好后挂在炉火上,用柴火微火慢慢熏烟,稍干后告成。布依族的腊肉、香肠、血豆腐等,美味可口。

这些传统技艺做成的美食,代代相传,如今已经成了市场上备受欢迎的民族原生态特色食品。

四、打糍粑

布依族过年打糍粑,是很有讲究的。就是在做糍粑的时间和数量上,有自己的习俗。糍粑的数量是按槽计数,打几槽,很讲究,不能随意。第一次打糍粑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日这天,如遇小年(即没有三十夜的年份)则在腊月二十八日这天打糍粑。第一次打糍粑不论槽数,一般每家只打一槽,如果粑槽小,可打两槽、三槽不等。虽然槽数没有规定,但糍粑的大小则有讲究。这天打的糍粑要做成大、小两种规格,大糍粑每块有大盘子般大,按祖先人数(以三代内计数,下同)为每个祖先相应各做一块大糍粑。做好大糍粑后才能做小糍粑,且大糍粑不能随意食用,要等到将祖先“打发归山”后方可食用。小糍粑有碗口般大小,可随时食用。

第二次打糍粑是在除夕的清晨鸡叫头遍后开始打。每家只能打一槽,全部做成小糍粑,叫“xiz basgais”或“xiz rauc”,汉译的意思是“鸡鸣粑”或“热糍粑”,是专门供奉祖先的新鲜热糍粑。

打“鸡鸣粑”很讲究先后顺序,即以整个寨子为一体,要从居住在寨子最下方的人家户先打,然后逐渐往上进行,最后才轮到居住在寨子最上边的人家户打。这样,从下往上,协调默契,意即来年“步步登高”,整个寨子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当然,不管轮到哪家打糍粑,左右邻居都是要来帮忙的。

正月初二,还要打一次糍粑,这是过年第三次打糍粑。这天只打小块糍粑,以方便食用即可,其他没有讲究。人们可根据家庭食用情况决定打多少,槽数不论。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打好糍粑后都要在香火上及进入家中的所有门口处点香,旨在敬供祖先。

打“鸡鸣粑”在鸡叫头遍开始,这时一般还是凌晨的3点钟左右,又是冬天,此时仍然是漆黑寒冷的夜晚。然而,人们情绪高涨,邻里相帮,其乐融融,体现了布依族邻里相顾,亲如一家的传统美德。

五、迎接祖先

除夕这天,是最忙的一天了。这天,男人们要去祖先坟上培土,顺便清理坟上的杂草树木,添加新土,修缮微小的塌陷之处,以示这座坟是有后人管的。布依族观念中,坟上是不允许生长树木的,且平时是不能乱动坟土的。如果坟上长树木或塌陷等,严重的必须请魔师看好日子,举行包坟仪式才能修缮,轻微塌陷等则要等到除夕这天方能清理、修缮。培土时,要培哪些坟,也是很有讲究的,即从家长这代往上逆数,三代以内的坟都要培土。布依族民间观念认为,三代以内的亡人还未升天,需要后人供祭,并帮助护理坟墓。超过三代后,其灵魂已经升天,超然脱俗,因而不再需要后人帮助管理。此外,培土的多少也很讲究,都是以撮(撮箕)为单位,只能放单数,即1撮、3撮、5撮等等,忌放复数,即成单不能成双,表示阴阳两隔。

培土前要先在祖先坟头下跪,点香烧纸,口中念词。词的大意是告诉祖先今天是某年岁末了,后人来给先人清理坟上杂草、培土,让旧坟变成新坟,祈求先灵保佑后人来年幸福安康,万事顺意之类。

而女人们这天也是很忙的,一是要煮好过年用的鸡蛋(供奉祖先用),鸡蛋煮好后要染上原色,何种原色都行(以红色多见);二是要把当晚要用的箩筐、菜刀、白菜、碗筷等用器拿到河边清洗干净,也即是要用干净的器物盛饭菜供奉祖先。

一切准备妥当,等到天擦黑时,就可以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了。

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是春节里一项最庄重的仪式,叫“raiz bausyah”,意即“迎接祖先”。这个仪式一年才有一次,且只在除夕这天的傍晚举行。

除夕傍晚,天擦黑之时,也是鸡回笼之时,就可以迎接祖先回家了。这个仪式是各家自己举行。首先,准备好1个筛子,里面放上牵牛索1根,木瓢1把,小糍粑1块,红鸡蛋1个,猪腿1只,甜酒少许,草纸3张,点上1支香后,由大人端着,小孩则抱着1只母鸡(或仔鸡)跟在后面,到寨头土地庙那里去,先点燃草纸,然后倒下甜酒在庙门口,边操作口中边念词。念词的内容就是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之类的话语,念毕,将鸡和带去的东西带回家来放回原处,鸡蛋要放在香火前的桌子上。此时,表示祖先已经到家,接着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从此刻起到次日傍晚(打发祖先回归坟山)这段时间内,家中要保持清静,不许在家里吵闹或敲打东西发出较大响声,否则认为是对祖先不敬。

当晚,要做斋饭供奉给祖先。菜是用当天洗好的白菜、白萝卜和猪肉、猪小肠这4样原料来做,每种都要切成小块,用糯谷草将其串连起来,并按祖先个数(家长往上逆数三代,同上)各做1串,并各装在一个大碗里,放在香火前的桌子上。先按祖先个数各相应摆好一块大糍粑,大糍粑上再堆放3块或5块小糍粑。相应地摆上做好的斋饭、热好的甜酒。摆好后,在香火及房屋的进门处、灶上等处燃香,然后念词。词的内容是告慰先灵今天是岁末了,子孙们迎接祖先回家过年,希望祖先们吃好喝好,并保佑家人平安、保佑六畜兴旺、保佑来年庄稼丰收等内容。

次日,也就是新年的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争相到水井去打水,谁去得越早就预示着谁来年大有好运。因此,这天清晨成了姑娘们难得的比试勤快的机会。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开始,布依族人们很是看重这天。早晨起来,大人们给孩子们祝福是少不了的一件事。接着妇女们就开始蒸糯米饭,并按祖先个数捏成小饭团,放在头天晚上堆好的糍粑上,上面各放上一片白菜叶(从给祖先做的菜中提取),表示祖先新年坐在香火前品尝过年饭。然后重新热好除夕晚上给祖先做的斋饭后重新舀在碗里,按照除夕晚上的次序重新摆好,并念词供奉(词的内容是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了,子孙们已经做好饭菜供奉,希望先人们吃好喝好,并保佑家人全年平安、六畜兴旺、财源广进之类的吉利之词)。初一这天,这种仪式要按早、中、晚的时间各做3次,表示给祖先做早饭、中午饭和晚饭,且每次都要燃香念词供奉(词的内容同上)。

这天,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有拾干柴回家、送酒饭给田地、晾晒衣物、给果树送纸标、在门口贴纸钱等等。

在人们的观念中,初一这天去山上拾干柴回家的,则预示着全年将财源广进;这天,如果认真看书学习的,则预示着这年学有长进;学唱歌的则预示着将来必定成为歌手。也就是说这天做什么都会“做有所成”。

送酒饭给田地,叫“songs ngaaiz naz”,布依语叫“送挨纳”,“挨”即汉语“午饭”的意思,“纳”即汉语“田”的意思。这个仪式很简单,就是带上半碗甜酒、少许纸钱、1块糍粑、1炷香到田里去,点燃香纸后,把甜酒倒在田里,然后举起锄头朝东、南、西、北方向各挖一锄,边挖边喊“mbees nac bail bol leg baus,genl xaaux gaus saaml bil miz leeux;mbees mac bail bol leg yah,bail jabt gah saanl bil miz leeux.”(汉译:“面对老豹山挖地,3年存粮吃不完;面对女人山挖地,催欠款3年也催不尽。”)这样的吉言。如此之后,就坐下来吃带去的那块糍粑,表示干活累了,休息一会并与田神、地神共进午餐。这样,地神、田神就会保佑当年农作物获得大丰收,粮食吃不完,欠款多得收都收不完(表示富有)。

给果树送纸标这个仪式也是当天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纸标是用白纸折好后剪裁而成,将纸标挂在自家果树上,表果树与人共同迎接新年。这样,果树才会开花结果,才会果实累累。

这些仪式,世代相传,目的是教育人们,只有辛勤付出的人才能变得富有,也只有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才能获得丰收。

此外,家家户户还要在屋外晾晒衣物,表示新年的第一天晾晒东西,以后就不忌讳了,可以随时晾晒。这天如果哪家忘记了在屋外晾晒衣物,那么整个春节期间都不允许在靠近这家人的房屋处晾晒衣物,否则这栋房子难免会遭受狂风暴雨。这种思想,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时机观念和卫生观念。

还有,就是要在家中的所有门口处贴纸钱,用以驱恶除邪。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逐步用在市场上购买的画报取代纸钱贴在门口处。

到了傍晚,供奉祖先吃晚饭的仪式结束后,就要举行打发祖先回归坟山的仪式。这个仪式也很庄重,念词的内容主要是迎接祖先回家来过年已经有七天七夜了,今晚要提醒祖先,该返回他们的坟山去了,希望祖先回去后一路上带好子孙送的礼物(指焚烧的纸钱和供奉的斋饭、糍粑等),并要求祖先保佑后人家道安康、六畜兴旺、丰收有余等等。其情其景,往往会让人顿感骨肉离别,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催人泪下。

念词如下:“raiz mengz mal genl saml ngonz dangz labt,xadt ngonz dangz haamh bai,xez nix lengc lih songs mengz bail ndongl gusmoh sumhbyaaux,songs mengz bail ndongl gusmoh faixnyaul bai……”(汉译:“接您们来家过年已经有三天三夜了,接您们来家过年已经有七天七夜了,现在要打发您们回归您们的坟山去,送您们回到您们的坟地去……”)

这个仪式,表现了布依族对故去先人的怀念,告诉后人生命的可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个仪式结束后,整个春节的仪式活动就告完毕了。余下的时日,就是走村串寨、对歌嬉戏等等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

六、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

从正月初二、初三开始,整个布依族地区几乎成了歌的海洋。白天,姑娘们三五成群聚集在寨头,唱歌、刺绣等,而小伙们则游村串寨,寻找姑娘们唱歌、谈恋爱等,整个山乡,处处洋溢着勃勃朝气,真可谓“美酒迎宾客,山村惹人醉”。晚上,游村串寨的男青年们则走到哪儿,就到哪儿的亲戚家过夜,邀约当地的青年女子前来对歌,往往对歌通宵达旦。

当然,儿童们也是最幸福的,他们纷纷央求老年人们给讲故事或教唱儿歌,学吹唢呐等等。山村里的每个晚上,都是歌声飞扬,唢呐阵阵,好不热闹。

过了正月十五日以后,老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拉家常了。这种活动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底才结束。

正月的最后一天,还有一个节日,叫“genl ndabt”,汉语的意思就是“过了年”。这个节日是“过大年”之后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过了这个节日,人们就开始忙农活了。

“过了年”的仪式比较简单,也要打糍粑,做斋饭供奉祖先。不过,这次打糍粑从数量到次序都没有过年期间打糍粑那样有讲究,“了年”的糍粑打多少,主要是根据自家的喜好和食用情况来定,不喜欢糯食的人家大都不再打“了年”糍粑了。“了年”过后,意味着春节结束,人们都要收下心来,开始劳作,为新一年的生计而奔波了。

上述,让我们知道了布依族过年习俗的基本情况。由于布依族居住地区广,导致各地节日内容的不尽相同。不过,这种差异不大,只是在过节中的一些做法不同而已。这种差异也是时代发展和各地所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必然,但它并不影响整个民族节日的整体内容。我们研究民族节日,其目的是挖掘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比如节日中的饮食文化、富有教育内容的童谣谚语、歌舞娱乐文化等等,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弘扬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把它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在继续保持原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