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思考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6648字

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思考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少数民族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它既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识,更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建立起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虔敬情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现状

百里杜鹃景区以天然的杜鹃花海而得名,曾有“杜鹃花似海,穹山留异香”之美誉。景区内聚居着彝族、苗族、白族、满族、布依族、仡佬族等22个少数民族,盛行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花坡节、颁金节、“六月六”等,在当地少数民族节日盛会期间,其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及具有强烈乡野气息的民族风情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百里杜鹃景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突出,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汉化”程度颇深,加之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导致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基础孱弱,文化传承出现青黄不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层。针对这一民族区情,中共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逐年加大了对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结合百里杜鹃景区实际和旅游发展需求,积极挖掘和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元素,使景区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发展。一是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帮扶资金,对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进行资金帮扶。如每年举办的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花坡节,布依族“六月六”,满族颁金节等各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为节日节庆的长期举办提供了资金保障,丰富了百里杜鹃景区的旅游元素,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本地区的民族团结。二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这一旅游热点。重点打造以火把节、彝族年、“六月六”、花坡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主的精品旅游节目,丰富了景区旅游元素,提高了民众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浓郁的民族传统节日氛围,提升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三是积极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活动。如火把节中的重点联欢节目“乌蒙欢歌”进校园,加深了学校学生对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目的。

二、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在深层次上隐现出的问题更为严重,保护和发展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薄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的生存土壤和营养来源,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则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与否决定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生活习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受到“汉化”及现代城市文化的严重影响,越来越脱离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而渐渐走向衰微甚至消亡,部分节庆礼仪、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等传统文化,民间已无活动或少有活动,一些有利于培养社会美德和价值观念的传统礼仪和习俗逐渐被废弃,而这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衰落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一味模仿,缺少吸引力和创造力,是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最大阻力。据调查,百里杜鹃景区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如不加以保护有可能将在二三十年内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的基本特征亦可能不复再现,能够熟练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人则寥寥无几。复兴本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改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土壤,对于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最根本的意义。

(二)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健全的、可持续的发展体系

在社会体制建设不断完善,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想要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建立一套健全、科学的发展体系,而体系的建立则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集中各种有利资源,营造合理环境,科学设计、通力合作方可达到最终目的。由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时间较晚,基础薄弱,使得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展体系的建立尚处于创业阶段。起步晚、底子薄、资源少成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最大阻力,虽然在中共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全辖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尚待完善方面。

三、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议措施

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于全区民族团结稳定、旅游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基于百里杜鹃景区的区情,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浅谈几点愚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体系是化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难题的根本方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生存的基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丰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所展现的民族文化元素都包含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众多要素之中,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如果只是单纯地、片面地从节日文化方面入手,其方法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其结果也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缺乏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因此,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体系,孕育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生存环境,对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同时也是百里杜鹃景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的必经之路。概括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扶持地区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资金体系。百里杜鹃景区由于受到自身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县(区)。至2007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百里杜鹃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经济开发和群众生产生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和税收来源单一等原因导致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只能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和银行借款过日子。而经济落后必然造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匮乏、资金投入不足,另外也导致人们观念上不重视、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以说,解决百里杜鹃景区经济发展问题,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资金体系,是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难题的根本所在,而这一难题解决了,其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同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扶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加大对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资金体系,解决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最基本的资金问题。

(2)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台账,全面了解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现状。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台账既是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基础,也是做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工作前提。只有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和根本把握,才能发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过程中的片面、盲目和无序性,真正掌握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工作的主动权。一是对百里杜鹃景区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那些濒危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要全面深刻地掌握其情况,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建立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人才、民间艺人档案,了解本地区掌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技能的人才情况,以便进行人才的分类、保护、挖掘、培养和利用。同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本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工作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性质、功能、现状,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加以保护并且制定整体工作规划和方案,从而提高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3)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培训专业人才,培养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接班人。“教育兴则国兴,教育亡则国亡”。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其发展都离不开足够的人才支持,而人才的培养则取决于教育,所以普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传统文化素养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基础强大了,才能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提供坚强的后盾。一是在专业人才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扶持和投入,定期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采取实质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专业人才到本地区工作。二是在学校中应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队伍,把他们作为保护和传承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力量来培养。三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加深对本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及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充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承担起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者的重任。四是在课程建设上,应在国家制定的课程内容基础上,整合并形成拥有自身特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如双语课程、本民族历史文化课程、民族工艺和技艺课程等。大力发展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破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后继乏人”的困局,夯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为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接班人的培养创造条件,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提供坚强的教育保障。

(二)构建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展体系

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大工程,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合理开发利用,不仅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能适应百里杜鹃景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旅游经济都得以发展的双赢局面。

(1)培养专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队伍,打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精品节目。这对充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及提升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百里杜鹃景区现状,一是利用好百里杜鹃景区索玛艺术团的人才优势,同时加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以索玛艺术团为载体,打造一支服务于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表演的骨干队伍,承担起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及丰富节日节目内容的重任。二是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在各民族乡、村打造民族传统文化表演队伍,培养各乡、村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建立起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队伍的群众基础。三是贯彻落实好打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精品节目这一现有政策,积极“走出去”吸取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一系列满足百里杜鹃景区民族特色旅游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精品节目,走一条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精品来丰富百里杜鹃景区民族特色旅游,同时通过民族特色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2)唤起少数民族文化自觉,营造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百里杜鹃景区经济、教育和科技文化基础薄弱,使得本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文化观念上相对封闭和落后。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根本没有认识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所在,在对待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上:一是对本民族节日节庆的举办重视程度不够,还得依靠政府主导,群众则被动参与,而这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让传统节日文化潜在的经济价值未能真正得到体现,对于本地区少数民族节日节庆的长远发展带来很大的弊端。二是不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任其自生自灭,或是为了眼前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传统节日文化为代价,导致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氛围不浓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最终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而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对本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心不足的体现,所以唤醒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是关键。有了文化自觉,才会让本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主动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而要唤起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最有力的举措就是结合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通过政府引导、经济鼓励来吸引群众参与,同时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一是在政府主导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扶持本地区优秀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经济开发中来。通过经济因素来吸引群众参与,同时群众的参与也反过来增加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并最终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借助媒体、报刊、网络等媒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多组织一些大型节日节庆活动、节日文化博览会等,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本地区少数民族艺人和民间文艺团体提供展示的机会,在文化宣传和教育中培养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热爱,树立起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也提高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知名度。

(3)旅游经济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打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旅游经济链。百里杜鹃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带,素有“杜鹃王国”“世界天然大花园”诸多美誉。她既是领略百里烂漫杜鹃,洗尽都市纤尘的“花之天堂,心之旷野”,也是体味乌蒙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探幽揽胜的“杜鹃花乡,彝疆圣地”。6年来,百里杜鹃景区成功举办了6届国际杜鹃花节,共接待中外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84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为整个毕节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百里杜鹃景区拥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自然生态旅游优势,但由于杜鹃花生长花期的限制,导致百里杜鹃景区的旅游旺季只集中在每年的3~5月,严重制约着整个景区的发展。如何挖掘、培养、整合好百里杜鹃景区旅游资源,实现景区旅游的常年化,成为百里杜鹃景区旅游产业继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中共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适时提出要把百里杜鹃景区建设成集杜鹃观赏、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特色旅游景区。而其中民族风情的打造,对于丰富景区旅游元素、增加景区旅游热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展现民族文化整体概貌的最好平台,如果得以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得到提炼、弘扬和升华,还可以帮助促进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结合,形成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为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有序发展提供现实保障。一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优秀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打造成优秀的文化旅游品牌,并逐步发展成为民族风情旅游经济的引擎点,打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经济链。二是利用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的探秘欲与好奇心,加强旅游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来吸引游客的眼球,增加本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加快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旅游特色商品等民族风情旅游产业基础的开发和投入,营造好百里杜鹃景区民族旅游经济生态发展圈,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模式。

百里杜鹃景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由于受到其自身历史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基础及政策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其与整个百里杜鹃景区的发展改革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如何站在科学规划的角度,紧跟旅游经济前进步伐,筹划保护与发展蓝图,是需要相关领导的高瞻远瞩和脚踏实地来实现的,任重而道远!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