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使命探析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5306字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使命探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是贵州的一大特色,也是贵州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贵州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贵州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悠久的贵州历史和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仅就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而言,在一年365天里,全省境内就有100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贵州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突出代表,是各民族多样民间(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今天支撑“多彩贵州”的重要基石,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可缺少的瑰宝。璀璨丰富的文化积淀,勾勒出一个从容不迫的“多彩贵州”,为贵州赋予了厚重而多姿的文化底蕴,为人们预留了丰富的文化想象空间。

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在黄平飞云崖古建筑群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这在全国的民族传统节日领域内开了先河。30年来,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为宣传本省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展陈传统节日文化的实物及图片资料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该博物馆在全国的博物馆行业中彰显了不可多得的唯一性。30年过去了,新的年岁已经到来,如何把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做到更好、更大、更强?本文就该博物馆的使命作些探析,权当抛砖引玉,以求得到更多同行、专家、学者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壮大给予指导。

一、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建立与发展的使命

(1)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1978年12月中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从1979年春季开始,黄平县文化部门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全县境内的民族村寨,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调查,发动村寨各族群众因地制宜恢复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经过近4年的持续宣传和发动工作,黄平全县境内的苗族、革家、汉族的20多个传统节日得到恢复,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和内涵得到有效的传承。

为抢救保护黄平县境内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实物,黄平县文化馆从1982年夏季开始,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民族村寨去征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各种实物以及典型性盛装服饰,并积极筹办“黄平民族节日文化展览”。在这一时期,在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的关心和支持下,黄平飞云崖大官厅一组古建筑已维修竣工。经请示黄平县人民政府同意,“黄平民族节日文化展览”于1983年上半年进入飞云崖大官厅布展并对外展出。1984年5月初,贵州省文化出版厅在黄平飞云崖古建筑群举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从全省各地征集来了不少的节日文物入展。此展览得到了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大、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政协、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充分肯定。1988年8月贵州省文化出版厅将这个“民族节日文化展览”更名为“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2010年,经贵州省文物局同意,“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更名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同年,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进入国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系列,其节日文物征集费、管理运营费等得到增加和保障。从此,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步入了稳定发展轨道,并将承担起全省各民族传统节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搜集和展示的使命。

(2)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入国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系列后,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迎来了发展和做大的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队伍建设问题。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现在是正式的文化事业单位,且冠以“省”字,是全省民族节日文化的博物馆。但在队伍建设、专业人才方面与这个省级的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是不相适应的:一是编制少,专业人员紧缺,更谈不上从大专院校考进或从别的部门引进博物馆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人才,使这座省级的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底气太弱。二是博物馆的展陈面积较小,无法展示全省有代表性的大、中型民族节日的文化经典,且现在的展览场所在飞云崖古建筑群内,这里终年潮湿,给展出的许多实物和图片造成不应有的损毁和伤害。三是目前该博物馆所展出民族节日文化的实物、图片数量较少,较为单调,且内容单薄。加之受一些硬件条件制约,其展陈设计与展览方式和手段显得层次较低。以上这些挑战,需要主管部门和该节日文化博物馆勇于面对,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一解决,担负起发展时期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发展壮大的使命

在贵州众多的文化事项中,文化空间最广阔、参与人数最多、最为多姿多彩的要数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数以千计的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是支撑“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大厦的顶梁柱,当然也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的文化资源。

(1)努力做大做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实物和图片的征集。这是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发展壮大的使命。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要走市场运作和区域部门协作的路子,以抢救保护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实物的时代紧迫感,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的认同感,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广泛征集濒临消失的民族节日文化实物和珍贵的历史资料。积极争取全省各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请他们大量提供当地民族传统节日的信息,并按相关要求协助征集节日文化实物、图片和录制音频、视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人才、人手紧缺的问题,才能更有效、更广泛地征集和获取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实物、音像信息,进而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货源”。

(2)努力提升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展陈质量。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展览与陈列的质量,这是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刚性要求,当然也是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走发展壮大之路的使命之一。为此,该馆要从全省民族传统节日众多,节日文化实物丰厚,节日场景多彩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调整、编制展览陈列大纲,一方面按照持续发展的态势,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抓紧新建一座集展览陈列和理论研究为一体的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使之永居全省唯一乃至全国唯一的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之席位。

(3)努力提升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公共服务水平,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公众,这也是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毫无疑问,这也是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在发展壮大道路上的使命。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今后要改善展陈环境,增加展陈内容;强化以民为己本,观众是上帝、服务是己任、便民是职责的服务理念;满足观众咨询,增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像播放,编辑全省民族节日文化书刊、画册,增加传媒方式;提高讲解人员对省内民族节日文化的知识面和讲解水平,以及馆内工作人员和领导对相关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知晓面,做到对省内18个世居民族的代表性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常识不被“问傻了”。总之一句话就是全面提升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方方面面的服务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不愧为“省”级的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之称号,才能做到不辱使命。

三、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注重理论建设的使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它是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不断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的确需要深入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贵州的领导同志讲:“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希望继续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而在2014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指示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注重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论建设,这是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又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历史使命。

(1)要注重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无不是饱含着悠远、独特而又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民风民俗,这应该是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切入口。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在自身人才匮乏的现实情况下,要充分调动和组织省内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文化遗产学等学界的学者和专家,对贵州18个世居民族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课题式的作业,阐释该传统节日的起源、程序、流变、岁时节令、社会功能、文化内涵,以及祭祀活动、服务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音乐文化、饮食文化和传统竞技等。深度激活贵州民族传统节日,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和文化遗产工作者积极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研究,不断普及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论常识,从而构建民族节日文化基础理论框架,而后逐渐夯实基础理论。

(2)要持续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性理论研究。数以千计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形态,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充分展示,同时也是耕耘贵州高原这块古老山地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奋进,创新和发展贵州文化的宝贵资源。每一个从事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工作的工作者,每一位热心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论研究的专家和学者,都应当把自己作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呵护者和传承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去,去亲身分享先人们创造和传承下来的这份文化遗产,打开我们开展研究的灵感之门。我们要去系统研究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所具有的悠久的历史传承性、独特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浓郁的民俗性、典型的祭祀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喜庆性以及相对的包容性和嬗变性。在国际《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指导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范下,在深入研究之中归结出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同传统文化碰撞与冲击日益频繁的当代,去唤醒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使之理直气壮地捍卫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复兴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3)要搭建全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论研究基地的平台。2014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强调:“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在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文化多样性交流与互动、互相融入和影响的频率不断增加,碰撞也日益激烈。这样的国际文化环境,既有利于我们把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推向世界,扩大宣传和影响,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许多国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涌入我国而带来的挑战。如何来有效有力地应对?这首先应该是传统文化理论工作者应该回答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应该勇敢地抢抓这一发展机遇,运用全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的契机,借助这批专家、学者的给力,并且继续扩大这支学人队伍。这样,争取每年举办一次论坛,每次论坛相对围绕一至两个课题进行攻坚,并将论坛的成果汇集成书公开出版发行。此外,努力争取相关专家的支持和协助,由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创办一个内刊,即《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季刊),作为内部交流。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指出:“鼓励支持社团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探讨。”所以,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可以借助相关社团组织和专家团队的力量,把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搭建成全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论研究和交流的基地平台。这也应该是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在今后发展中的一项使命吧。

何谓使命?使命应该说是重大的责任。没有使命感,就没有了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难得说有事业心。只要有了使命感,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做到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进而开拓思路、开发人才和智力资源,营造集团氛围,形成集团合力来把事业做好、做大、做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西方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冲击下,其传承与延续开始出现了一些消失和濒危的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应起到龙头作用,围绕如何延续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把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发展为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化博物馆,同时依靠专家、学者团队,深入挖掘、阐释、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广泛宣传到民众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节日之文化内涵的理性感知和认识,以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积极投身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花在“多彩贵州”的百花园中永不凋谢。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