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发展与规划构想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7645字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发展与规划构想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建馆已30年了。其基本状况与贵州大多数20世纪80年代建馆的市(州)、县博物馆、纪念馆的命运相一致,都是利用经过维修的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作馆舍,在有限的古建筑空间内作展陈,以简陋的展陈方式对外开放。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就是利用当时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平飞云崖古建筑群作馆舍,于1984年筹备建立起来的。这种建馆形式成为当时贵州地方县级博物馆、纪念馆的基本模式。30年间,各馆的发展都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上世纪建馆,到本世纪的2008年国家实行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这段约22年的漫长时间,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基本上都是依附于文物管理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无专业编制,无办馆经费,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处于看守阵地,业务开展仅限于开门、关门,工作止步不前,惨淡经营的艰难时期。

此间,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经历了两次布展,第一次开馆时,陈列展厅设在黄平飞云崖月潭寺养云阁内。该展厅虽然是四合院,然各展室空间十分狭小,小的一间只有约20平方米,利用总面积不到200平方米,基本上不能满足展陈需要。1988年9月,将陈列展览搬迁到飞云崖大佛殿,展示空间得到一定的改善,展示效果有了一定的变化。然而,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代表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标志的这个基本陈列仍然比较单一,而且,一摆就是20年,其间没有任何变化。

第二阶段是2009年受国家免费开放政策支撑后,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和飞云崖景区实行免费开放,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利用国家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对原有的基本陈列重新进行设计改造,将原来的陈列结构“节日概况”“节日活动”“节日服饰”“节日饮食”4个部分,依据3处展厅相对独立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为“多彩贵州百节之乡”(贵州民族节日概况介绍)、“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贵州民族节日的类型)、“节日文化与习俗”(贵州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习俗)相应独立的3个部分。陈列展示形式和手法有所改善,效果有所提高,于2010年5月完成改陈布展,重新对外开放。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自身的条件缺陷越来越凸现,寄身于飞云崖古建筑中,馆舍奇缺,展厅狭小,陈列展览的容量和内容表现与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节日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内容得不到全面展示。展览形式受古建筑条件的限制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表现手法比较简单,既不利于更好地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也不利于飞云崖古建筑群的保护。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和制约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与我国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弘扬正能量的大需求差距太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大的需求。加强和改善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基本条件,做好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发展与规划,已成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当务之急。

一、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特色鲜明的主题内容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是一个主题鲜明,馆藏文物丰富,特色突出的民族节日文化专题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从它的建立之始,便受到我国文博界的深切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收录贵州的4个博物馆与纪念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博物馆志》也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列为该志的志目。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积淀丰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多元文化赖以丰富多彩的重要支撑。贵州的民族节日非常丰富,因地因时不一样,彼此节令习俗也各不相同,一年四季从年头到年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节日不断,名目繁多,民族节日多达千余。节日之多,时间之长,可谓中国的“民族节日大省”。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经济的发展,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民族节日愈加成为传统文化的演绎场所。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就是集中展示贵州民族节日文化、节日习俗的窗口。是弘扬贵州民族节日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与内涵,使多样性的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机构。目前,设置在飞云崖景区的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有包括展厅、仓库、民族文化交流培训中心、芦笙场等配套设施,占地面积2405平方米。现馆藏贵州境内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共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文物1200余件和一批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开馆后的20世纪80年代,“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应邀至西安、北京、深圳、广州、无锡、南通等地展出,随展的节日歌舞、服饰表演队的队员还应邀到美国参加美、苏、中、日四国艺术节,展览获得国内外观众高度评价,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010年,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所在地的黄平飞云崖,是贵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因该地一洞壁悬崖上的岩石,曲卷状如飞云而得名。崖畔百尺飞瀑从山顶坠流而下,穿茂林,溅古木,注入小溪。山崖下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后经不断增修,逐步完备,形成集山、崖、洞、林、泉、庙、廊、亭、阁为一体的古典园林名胜,它既是寺庙建筑,又带有园林风味。平面布局可分为东西二院。东院的布置比较灵活,山门及皇经楼均位于纵轴线上。皇经楼之后,一反通常格局,长廊、滴翠亭、圣果亭、碑亭、接引阁等建筑物都依山傍水排在轴线两旁,形成比较开阔的空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飞云崖。西院的布局比较规整,月潭寺及大官厅,均自成格局。该景区系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大景区之一,历来为黔中一大名胜,史籍记载详尽,历代文人题咏之多,在中国、在贵州颇有盛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赞之曰:“天下山水之奇聚于黔中,黔中山水之奇聚于斯崖。”景区内古树参天,流水萦回,院前有拱桥横跨溪上。该地环境优美,生态植被完好,人文历史资源厚重,与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所展现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休闲游览的理想场所。

飞云崖所在地是苗族同胞居住地,附近有东坡等苗族村寨,该支系苗族妇女服饰特点鲜明,着长袖衣,百褶长裙,衣布紫红,面呈闪亮的金黄色,衣背有刺绣精美的几何纹挑花图案,节日时戴圆形银花银冠。因主要分布在黄平境内,也称黄平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居住在黄平、施秉的该支系的苗族同胞数万人聚集于此,跳芦笙、对歌、赛马、斗雀,狂欢三昼夜,成节日的欢歌海洋,气氛十分热闹。浓郁的苗族文化生态,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人文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生存的土壤。当初,有关部门确定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选址于斯,看中的也就是这里的优美环境和与之相映的民族文化氛围。

(三)优越的地域位置和交通优势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及飞云崖景区位于黄平、施秉两县交界地,出黄平县城东去12千米处。这段道路出县城沿小河而上,平缓易行,交通十分方便。明清时期,由北京至云南、贵州及邻邦缅甸的古驿道临飞云崖山门而过,是古代云贵通往湖南到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民国时修建的老湘黔公路沿古驿道经过飞云崖山门前石拱桥越溪而过。新近修通的凯里经黄平、施秉、镇远的二级公路也经过景区。这条二级公路又是贵州东线旅游的重要路线,在不到100千米的路段内,串连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平飞云崖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景区、国家历史名城镇远、黄平野洞河等热门景区。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都非常显著,是游人自驾游或参团游都十分方便的旅游目的地。这对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传播和宣传都非常有利,也利于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优越的地域位置和便宜的交通,也是当初建馆选址的又一条件。

在这条旅游线上,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野洞河景区、舞阳河景区,都是山水风光型的自然景区,以游山玩水行走式的游览观光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容易形成旅游淡季。而这条旅游线上两端的飞云崖景区和镇远古城则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点,是观光和休闲停留相结合型的景区,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相对较少,可以成为这条旅游线上游客落脚点和休息调整区,有条件发展成这条线上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重点景区。

二、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发展规划

一个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是与博物馆自身的建馆宗旨和馆藏文物基础相一致的。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建馆目的就是要弘扬贵州民族节日文化精髓,以保护民族节日文化和文物为已任,把博物馆建成为收藏、研究、宣传民族节日文化的实物资料中心,使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成为贵州民族节日文化的观览旅游中心,成为贵州东线旅游的先导和游客集散点。以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飞云崖景区、东坡苗族村寨为载体,建成休闲度假旅游中心。未来发展和规划,应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就当前来说,主要有以下几项重点项目:

(一)做好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总体发展规划

总体规划是一个项目关于未来发展的总体构思和设想。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总体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整体的,全面的,宏观的,包括策划思想和策划主题,包括现有和未来,整体项目的管理和运作等。

现代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设施,早已打破了博物馆是单一建筑体和单位小院的概念模式。它不单是收藏、研究、展示文物的宣传展示场所,更是为现代社会人群提供文化学习和休闲娱乐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设施和旅游观光点。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要依托飞云崖景区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把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建成贵州东线文化旅游的中心。要整合资源,扩大景区范围,增加观众游览停留时间。以节日文化为主题,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飞云崖景区、东坡苗族村寨纳入规划发展范围,打造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节日文化园”大景区,可以命名为“黄平飞云崖节日文化园”。纵观中外旅游,能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形成较大优势的旅游景点,除了景观上的独特性外,景区的规模和景点的独特与丰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四川大邑建川博物馆群就是这样的例子。所以,扩大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规模,丰富和延展博物馆的功能,增加博物馆及飞云崖景区的游览观光项目,是保障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未来正常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围绕包括博物馆、飞云崖景区、东坡苗族村寨来进行整体的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各景点的主题和展示要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明确的分工和不同的参观亮点。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以贵州节日文化文物、资料的收藏保护、研究宣传为主要宗旨。飞云崖景区以传统的风景名胜游览与人文历史为强,为丰富参观游览项目,可利用现节日文化展厅重新布置一个“历史名人与飞云崖”的陈列展览。东坡苗族村寨以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规划,以保护和保留黄平苗族支系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主。三点之间连接区域,规划为节日文化园的室外动态展示区和观众游览服务区。各景点的规划和安排在主题要素和功能区分上都要精心规划,做到各有重点各有互补,让观众在不同的景点有不同的参观感受。将飞云崖旅游区现行的蜻蜓点水式的过路游,变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才能使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和飞云崖景区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完成新馆的规划建设

目前,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已得到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新馆选址在飞云崖文博培训中心下方,用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已完成新馆建设用地的选址和征地。下一步工作当是做一个符合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主题功能的建筑设计方案,以及土建施工完成后的陈列布展方案。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对环境起点睛的作用,环境对建筑起烘托作用。博物馆建筑既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征,要与当地区域风貌相结合,还要做到原生态符号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才能做到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使之成为地标性的建筑文化标志。这是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要建好博物馆,从建筑设计上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博物馆建筑是有特定文化含意的公共建筑。既要有公共建筑的地标性和较大的公共空间,又要有自身的文化特性,建筑自身就是一个具有文化含意的艺术品。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要具备自己的特殊性和功能性要素。

(2)博物馆建筑的功能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满足博物馆陈列展览需求的陈列展示空间。这种大尺度的建筑空间与一般的商用空间不同,陈列建筑空间要与展示内容相结合,符合陈列展示的需要。陈列展示既有平面的空间要求,也有立面空间的要求。陈列展览对墙立面的要求有着极端性的依赖,要求墙面不能有过多的窗洞。同时,对平面空间的要求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空间的连接上,要保持参观线路的流畅,观众的出入口,展览的起始点,都要有明确的规划。

(3)博物馆建筑还包括办公空间、文物库房、文物保护修理室等功能空间和各种设施设备空间。

(4)博物馆建筑除了陈列展示空间和办公空间外,还要有为观众服务的功能空间,包括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厅、学术交流及会议厅、纪念品及资料销售厅、卫生间等辅助功能空间。

只有合理安排各功能空间的规划,体现博物馆建筑自身的特点,才能符合博物馆的使用要求。

(三)打造与博物馆相对应的民族生态博物馆

民族村寨是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延伸。东坡苗族村寨是博物馆活体的动态展示,要把东坡苗族村寨当作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组成部分的理念来规划和打造,按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要素做好东坡苗族村寨的规划建设,使之与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成为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

东坡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要汲取已有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保持好民族村寨自身的风貌特征,避免过度开发而引起商业化、都市化。东坡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规划,还要做好与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相互补充与分工,做到有序的互补和发展,共生共荣,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四)节日文化园区规划建设

“黄平飞云崖节日文化园”除节日文化博物馆、飞云崖、东坡苗族村寨三个主体景点外,三点之间的整个片区应该都是园区的规划范围。这个范围是“黄平飞云崖节日文化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各相关区域的环境要整体考虑外,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也要作更精细的规划。这个区域是整个“黄平飞云崖节日文化园”的连接区、服务区,规划范围包括景区大门、道路、停车场、节日活动场所、非物质文化展示表演区、景观建筑、商用建筑及商用服务点、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度假酒店等。园区的中心点,应该有一个节日文化中心广场,这个广场是整个园区的连接中心和视觉中心。广场的功能是集散式,可游览,可集会,可跳千人芦笙舞。广场四周可设置若干不同民族节日的雕塑,这是园区节日文化的重要展示。这个广场是整个“黄平飞云崖节日文化园”的中心,从广场可分散步行到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飞云崖景区、东坡苗族村寨。

整个景区的建筑要分布有序,要与当地环境风貌相一致,以民族建筑风格为主,以民居风格为主,要与田园风貌和山林水系相结合,与生态环境结合,与园林景观结合,打造一个有特点的乡村自然生态特性的节日文化旅游景区。

(五)扩大收藏民族节日文化实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实物资料,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生命点和支撑。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作为全省的节日文化博物馆,要加强各民族节日文化活动的实物与资料的征集与收藏。这些资料包括服装、饰品(银饰、布饰、竹木饰等)、乐器、用具、餐具、祭祀用品、典籍、文书、照片、音像、文字资料等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村寨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生活用具随之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很多传统的生产生活实物用具都已经不再使用,大部分已经消失。特别是手工制作的衣饰、器物,在现代生活的节奏下,已很难生产。而这些传统的服饰、器具,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是民族节日文化的直接展示和反映。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生活习俗也在改变,许多民族节日的形式和内涵也在变,纯正的民族节日习俗正向旅游表演节目发展,传统的节日习俗在一些地区已经发生了变异。尽快将贵州世居民族的传统节日用影像录制的形式保留下来,为后人保留一批原始资料,成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当前和以后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传统影像将越来越难拍摄和征集。

所以,应加快民族节日文化实物和资料的征集。

(六)建立贵州民族节日文化网上资料中心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当今世界开辟了一条通向数字化世界的道路。现代网络已深入中国的社会生活,网络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博物馆的电子化、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网上博物馆(on-line museum)作为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众人瞩目。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未来发展规划一定要将网络电子信息中心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建立网络电子资料中心,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三:

一是建立电子信息资料库,以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本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完成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是在建立丰富的藏品数据库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的媒介,向观众传达一种新型的人文关怀。将博物馆的资料和展示上网,建立网上博物馆,向世人介绍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历史等各方面,让更多人了解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

三是建立贵州民族节日信息网,利用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资料信息和中心作用,联络全省重要的民族村寨,将民族节日的时间信息、活动日程、行走路线、食宿指南等信息都发布到网上,指导游人关注贵州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节日,引导他们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节日。使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电子网络,成为贵州民族节日旅游的信息发布平台,以发挥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中心作用和权威作用。

三、结语

总之,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规划,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还要争取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要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的规划纳入当地政府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围绕这个规划统筹安排当地的土地规划、资金使用、建设进程等。用政府建设和市场招商相结合的办法,按规划方案有序地分期分批进行,才能有序地完成好“黄平飞云崖节日文化园”景区的建设。唯有如此,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才能发展成为一个有活力的、能吸引观众和游客的高水平的博物馆。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